我们不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道德信仰原则为基础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我们不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道德信仰原则为基础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不应从道义原则和信仰原则出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公有制论文,道义论文,为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究竟是从什么原则出发?是道义原则?信仰原则?都不是。当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实行公有制——劳动人民占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公有制?不能简单从信仰原则出发说明问题。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首先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哪种所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那种所有制就会获得社会历史的承认与选择。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野蛮残酷的剥削制度取代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氏族制度,如果从道义原则出发看问题,这种取代似乎是应当受谴责的人类历史的大倒退。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取代: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恩格斯指出:“讲一些泛泛的空话来痛骂奴隶制……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奴隶制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希腊文化出现,古代世界繁荣。也才有后来经济、政治、艺术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版,第524页)。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当资本主义生产获得日益社会化的高度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也首先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的。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剖析,特别是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其对生产力的浪费与破坏、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切身利益的要求中,集中地说,从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中,得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结论,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存在多种私有制经济。它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公有制,尽管有二十几年“左”的错误,延缓和损害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与解决前的私有制相比,依然起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是与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分不开的。当然,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的存在和日益显露,需要进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界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就要搞好搞活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使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效率和效益低下,整体质量差,产品积压滞销,亏损严重,就难以起到其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的作用,长此以往,公有制为主体会流于一句抽象的、空洞的口号,也就难以继续“坚持”下去。我们所要坚持的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应是有活力、有效率、有效益、有质量、有市场、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更好发展,能够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的公有制经济。而要搞好搞活公有制,一要深化改革,二要转变增长方式。而深化改革,就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哪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采用那种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也应当多样化。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可以去试、去闯。

搞好搞活公有制,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是公有制比重越大越好,更不是让其垄断国民经济。其主体地位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在量上占优势,更要在质上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使公有制经济在质上占优势,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如果只在量上占优势,而在质上占劣势,那末,其量上的优势会逐渐失去其意义。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粗放扩张,体制不活,管理不善,结构劣化,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因此,应当通过改革和实行集约增长,努力使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高于公有资产和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这样,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就可以巩固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也才能显示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不仅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且一再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质上是多种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私有制经济的统称。这表明,各种私有制经济(或称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将在我国今后长时期内存在和发展。

过去,在“左”的错误下,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经济,排斥和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结果损害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经历了二、三十年短缺经济的困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都包含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功绩。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们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和将会继续做出重要贡献。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掠夺,作为民族资本的私营经济和城乡个体经济,没有获得正常的、有效的发展。在新中国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它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无论哪一种所有制经济,在它发展生产力的潜力还未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不应也不会消失的。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我国曾脱离国情地要超阶段地消灭它。实践证明,这种人为的、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一是只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不利的后果;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春风化雨,它又会蓬勃生长与发展,最后迫使你认识和承认它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就明确和突出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有各自的社会性质。比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他还把“公有制为主体”同“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作为涵义相同的概念应用。但是,一切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一样,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第一,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形成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是统一的,不能像区别不同经济成分那样,划分出国有市场经济、集体市场经济、外资市场经济、私营市场经济、个体市场经济、合资市场经济等。第二,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界定的,不涉及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性质。各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市场,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都一样起资源配置作用。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离开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就构不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标签:;  ;  ;  ;  ;  ;  

我们不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道德信仰原则为基础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