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度的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水资源问题不断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本文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化改建在海绵城市理论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的几点应用与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应用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良性、可持续性循环,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则成为其中的重点、难点。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具体来讲,海绵城市指的是能够和海绵一样,弹性应对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下雨天能够吸水、蓄水以及渗水等,而在需要水资源时,将其释放和利用起来。这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模式包含着这些方面的的内容:
首先,低影响开发;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最低限度的影响到区域水文、生态以及环境等,甚至不改变原有状态;从狭义角度上来理解,则是要从源头控制,将分散式、小型源头措施运用过来,以便促使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得到维持不变。从广义角度上来讲,则是控制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控制措施,涵盖了源头减排、中途转输以及末端调蓄等方面,促使城市水文得到良性循环,更好的渗透、调蓄、净化以及利用径流雨水,将城市的海绵功能给维持和恢复下去。
其次,要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生态脆弱区最大程度的保护,对蓝线和绿线合理界定,将城市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给维持下去;要将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融入到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工程中,建筑小区、道路交通以及绿地广场等各个项目都需要融入本理念。
然后,构建三大排水系统,分别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指的是借助于一系列小型、分散式源头设施;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则是有机结合了行泄通道、大型调蓄池以及深层隧道等,来有效及控制高重现期暴雨。这三个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密切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1)安全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与城市的防洪设施相结合以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的城市雨水控制机构。
(2)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环境是基础,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在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时,一定要以确保城区内的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为提前,在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系统,在进行排水的设计时,要以自然排水为其主要设计方向,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储备、净化以及可持续循环。
(3)因地制宜原则。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等,去合理地确定影响开发控制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考虑周全,做出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尽量采用对环境影响降低的方法去进行开发,例如:植草沟、雨水湿地等方法。
(4)统筹建设原则。地方的政府部门应该协调好各部门的统筹规划,根据当地特征指出整体的规划与建设方向,由所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分工明确、共同运作起来,朝着规划的大方向迈进。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原始城市生态的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原有高生态附加建设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完善的海绵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的“海绵”功能。
3.1建设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通常是指那些有着储蓄雨水、调节雨水以及净化雨水能力的绿地,由于其具有储藏性,故而其高度一般都是比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低的,故而也被称为低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对地面上的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在城处理地面上的污水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是污水对城市的影响得到有效的降低,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在城市发生暴雨引起洪涝时起到减灾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下沉式绿地有着非常大的深度,故而在进行其景观设计的时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在功能的实现方面,也常与硬质地面的广场的功能相结合,使其不只是能够进行雨水的收集,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下沉式绿地由于植物的耐淹性比较强,所以具有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然而一些不耐水性的植物的生存空间会大大减少,同时需要派人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并检查设施的状况,增加了费用,这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缺陷。
3.2园林广场的海绵方案
(1)园林广场的主要功能为组织集会活动,广场有足够的行人活动空间、以硬质铺装为主、绿地较少且沿周边分布等特点。海绵设计应结合园林广场的特点,避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透水铺装以渗透式路面为最佳选择,其可被广泛运用在人行路、广场与行车道上。渗透式路面是一种雨水可从面层下渗至下层的路面,其在雨季来临时及雨水充足的区域表现得最为明显。渗透式路面的实施方式主要有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路面和嵌草旱汀路这三种;当然也要基于对景观园林工程的地势、地貌等情况来开展铺设工作,确保降雨天气不会出现积水的问题。在景观园林工程中常采用透水砖路面,在施工时主要选择多孔混凝土作为原材料,在广场以及人行路进行铺装。
(2)园林广场适合以灰色排水为主,宜采用线性排水的方式。广场雨水径流通过线性排水沟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周边绿地海绵设施或雨水调蓄设施。
(3)园林广场周边的绿地宜与道路、建筑设计相结合,可运用的海绵设施有生物滞留池、生态树池、高位花坛、植草沟等。
(4)园林广场的海绵设施均设置溢流管,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入市政管网。
3.3屋顶绿化
(1)考虑充分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对于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屋面雨水宜采用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降落在屋面(普通屋面和绿色屋面)的雨水经过初期弃流,可进入高位花坛和雨水桶,并溢流进入下沉式绿地,雨水桶中雨水宜作为小区绿化用水。屋顶雨水花园又称绿色屋顶、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它具有减少径流污染负荷以及屋面径流总量的作用。由于建筑物顶层荷载不同,屋顶雨水花园中种植景观的复杂程度及种植基质的深度差异,将种植基质深度超过1.5m的都称为简单式屋顶雨水花园,而将深度超过0.6m的称为花园式屋顶雨水花园。这两种类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由于建筑物荷载与种植基质深度的限制,在花园中仅可种植花灌木与地被植物等,花园式屋顶雨水花园适合种植大多数浅根系的小乔木,以及多种苗木品种可供选择。
(2)新建工程硬化屋面面积达2000m2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屋面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m3的雨水调蓄设施。
(3)经处理后的雨水一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管,进行间接利用;另一部分可进入雨水池和景观水体进行调蓄、储存,经过滤消毒后集中配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
(4)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在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3.4园林植草沟
植草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植草沟被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也是泥沙和污染物的“过滤器”。虽然雨水在植草沟中流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雨水中的泥沙以及污染物却可以被植草沟进行有效的清除,特别是在上游水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更为显著。植草沟使雨水的流速下降,加之进行建设的时候,沟底的处理使用了砂土和砾石,故而可以让更多雨水渗入土壤中。植草沟同时还要和城市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降水时能够发挥很好的排水作用。比如厦门植草沟等措施,当尼伯特台风带来暴雨时,洋塘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3.5生物滞留带
生物滞留带设施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渗入,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主要作用是控制雨水,利用园林绿化中的土壤、植被净化雨水通过特殊地理条件对雨水进行过滤,然后返送到城市水资源系统当中。生物滞留带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周围的绿地,然而对于径流污染严重的地方不宜使用。此外生物滞留带设施的种类繁多,可使用的范围广,与周围的景观的兼容性较强,可以有效地把控径流,建设以及维护的费用较低,是很不错的选择。
四、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保障措施
4.1 纳入城乡建设体系
在城市建设体系中,应树立海绵城市理念,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确定“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加大城乡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既要考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绿地系统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也要考虑城市水系建设、排水防涝建设、园林绿地建设等方面,确保各项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衔接。
4.2 开展建设项目试点工程
在城市雨洪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试点,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控规指标体系,使其涵盖屋顶绿化、透水路面、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坛、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建设内容。调查研究该区域近年来防洪排老的情况、水资源变化情况以及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城市公园、广场、绿地、道路、建筑、小区等地建设低影响雨水系统设施,确保试点项目顺利开展。此外,构建起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向社会公众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
4.3 出台相关政策
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给予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的政策保障。如,对已经出让的地块,可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地块建设中,促使地块开发商在平面设计、单体设计以及排水设计中考虑低影响雨水系统设施建设;对尚未出让的地块,构建起海绵城市建设引导指标体系,明确透水路面、凹式绿地、径流系数、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等方面的指标限制。
4.4 严把项目审批关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建、改建项目方案的审查力度,要求各个项目方案必须具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规划,或者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专项规划,按照已经制定的海绵城市建设引导指标,对各个项目方案的相关指标进行评审,若相关指标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指标要求,则要求对新建或改建项目方案进行整改。
五、结束语
海绵城市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打造良好的水循环生态系统,使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更近一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建设海绵城市,更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种途径,让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彦宁.海绵城市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6,(12):283.
[2]张涛.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6,(10):7-8.
[3]依金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6,(18):102-103.
[4]刘大龙,周孟云.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6,(09):142.
[5]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
[6]韦春梅.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12):140-141.
[7]叶加嵘.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2):211-212.
[8]谢田富.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236.
[9]朱福清.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推广[J].四川水泥,2017(12):100.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5
标签: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园林绿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