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招生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中职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逐步走向市场和竞争的加剧,各职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采取“增加招生专业数”、“降低生源标准”等举措,以争取招生市场份额。从微观上看,职业学校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快摆脱自身办学的困境,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宏观上,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职业学校间的无序竞争,使得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陷入新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遏制,并透过这些现象寻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1.专业多多益善。首先回顾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是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一段时期。当时一所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数多为五至六个,专业数超过十个的学校很少。而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多达十个、二十个,与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招生专业数相当。学校不断增加招生专业数,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驱动:一是观念的驱动。近年来,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滑坡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是把滑坡归因于职业教育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由此想把住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由于,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难度很大,学校无法胜任。因此,学校实际上以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作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是多样的,与市场需求又是错位的,学校适应这种需求的结果就是专业越开越多。第二种因素是竞争的驱动。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站在学校的角度,很自然地认为,你有我也有,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受这两种因素的驱动,结果是职业学校逐步办成了什么专业都有的“百货店”,并最终导致:(1)专业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2)主体专业萎缩;(3)专业分散,增加教育成本;(4)职业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不断丧失。
2.学生来者不拒。任何层次的学校教育,都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与这种培养目标相对应,应有其相应的生源标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中职生源有过三种基本的选拔方式。一是分数线,根据中考成绩或毕业考试成绩确定录取分数线;二是品行考察,对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是品行表现不佳的学生招生学校不予录取;三是面试,根据专业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与特长等进行必要的考察。理想的生源是通过三种方式综合选拔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恶化,中职招生出现了困难。职业学校开始降低生源要求,在招生中逐步取消了面试和品行考察。到了2000年及2001年,为了确保职校招生数,确保普职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尝试大规模的直升,即学生进职校不需要通过升学考试。部分学校更是彻底放弃底线,初中未毕业的学生以及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均来者不拒,招入学校。职业学校放弃最基本的生源要求,搞无条件的直升,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职业学校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招生更为困难。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就象市场上的青菜不断降低价格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这种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比如青菜降到一分钱一斤),则不仅不能增加需求,反而会使需求急剧减少,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吉芬现象。职业学校为提高招生量而采用的直升等做法,在效果上使职业学校逐步沦落为吉芬商品。
3.规模越大越好。中等职业教育肯定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人才结构比例来看,目前我国大量需要初、中级技术人才,因此理论上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目前的确存在许多规模过小,质量欠佳的学校,职业学校需要做大做强。但在职业学校的做大做强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职业学校在招生数量上盲目攀比,数量成为职业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标志;二是在生源许可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均不顾条件突破招生额度扩招;三是专业结构失衡,甚至出现失控现象。特别典型的是计算机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招,据某市的统计,2002年计算机专业招生数占整个职校招生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与社会需求已严重脱离。职业学校片面追求规模,首先是源于激烈的竞争,在恶劣的外部生存环境和激烈的内部竞争条件下,职业学校要保持数量上的发展已十分不易。因此,招生数量成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标准。其次是源于对规模效益的误解,不懂得在资源未经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学校规模与学校办学效益之间并不存在正向关系。
办学不顾条件,盲目追求规模,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加剧了两大矛盾:一是管理幅度不对称,造成学校运行困难;二是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
4.宣传神乎其神。在各层次和各种类型的职校中,中等职业学校最注重招生宣传。但是近年来,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宣传逐步偏离了学校形象宣传的本意。出现了四种情况:一是夸大其词,在学校师资、设备、办学成绩等方面能说多好就说多好;二是虚假承诺,如承诺百分之百毕业,百分之百就业等,迎合家长的需求;三是采用招生回扣等不正当手段,有的非学校工作人员也参与学校招生,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实际上成了诱骗;四是诋毁其他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采取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流生率高,不少职业学校的流生率在10%以上,有的达到20%;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普遍下降,由于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学生对学校进行反宣传,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对职业学校整体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招生中的虚假宣传,从根本上说是职业学校对社会丧失了诚信,这是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过程中最大的策略失误。
“盲目增加招生专业”,“无条件降低生源标准”,“片面追求数量规模”,“不择手段进行招生宣传”,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非理性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是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职业学校的行为,迫使职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并采取行动。一方面它能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招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它又无法在短期内使整个职教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市场是存在缺陷的,招生市场亦然,这种缺陷通过个别学校的努力无法改变,只有通过宏观调控才能加以有效解决。因此,要解决好招生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使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观,从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入手,抓住招生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搞好招生工作。
1.主动收缩规模。相对于人才结构而言,现在以及将来,社会对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可能是大量的,但是相对于家长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入学需求而言,职业教育当前的供给是过剩的。在职业教育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适度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量,主动收缩规模,是理智的作法,能有效地刺激需求。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争取达到1:1的普职比甚至更高,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度缩小职教规模;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的职业学校而言,也应主动控制数量规模,不能盲目突破扩招计划。在需求相对乏力的情况下,这两种主动的收缩肯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2.适度调控专业。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数过多,学校的办学力量自然会分散,更不利于办学优势与特色的形成。理想的状态是:一个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与该区域内的行业结构是相一致的,这种一致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实现。要对现有的专业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整和布局,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难度很大,但教育行政部门的确可以在招生环节中,通过引导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步实现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是控制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数,对重点与非重点职校分别限定招生专业数,鼓励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主体专业;另一方面,对于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专业,不允许其招生,以减少对其他职业学校的干扰与影响,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效益。
3.规范招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的过度竞争以及无序状态在招生宣传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通过行政部门对招生宣传进行规范是最可行与有效的办法。某个区域范围内(县或市)职业学校的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有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职业学校集中力量抓好教育、教学和管理;二是不会对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干扰与影响;三是可以减少职业学校之间的内耗,建立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在规范招生宣传方面按上述办法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对建立有序的招生市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