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 董文侠
(亳州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2月~2018年7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手术患者80例入组,按照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疼痛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第4日、第7日,疼痛VAS量表评分以及镇痛药物使用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急性疼痛、非手术部位疼痛、失眠等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水平特别是轻度疼痛。
【关键词】疼痛;创伤骨科;护理干预;手术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172-01
疼痛是一种重要的体征,是创伤骨科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可引起睡眠障碍,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康复训练、进食,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1]。对于创伤骨科术后疼痛的控制,用药是首选,特别是中重度疼痛,但是药物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同时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住院全程,疼痛护理仍然必不可少。在实践过程中,创伤骨科患者常受到持续或阵发性轻中度疼痛的困扰,从而害怕活动甚至是呼吸,从而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此,医院尝试建立疼痛的护理干预模式,以2018年2月~2018年7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手术患者80例入组,评价护理干预的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2月~2018年7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手术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无原发认知精神障碍;②术后谵妄、认知障碍发生风险较低,可以配合研究;③手术治疗;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75岁,需要特别监护,高手术风险;②其它可能引起疼痛的疾病,或存在感觉障碍,如脊髓损伤;③参与其他科学研究。入选对象80例,按照顺序分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4.1±8.5)岁,均为四肢骨折,其中上肢22例,下肢18例。单纯或伴四肢关节骨折18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5.3±9.7)岁,均为四肢骨折,其中上肢21例,下肢19例。单纯或伴四肢关节骨折19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单纯或伴四肢关节骨折比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采用个体化护理的策略,由医师、护士制定护理计划。针对疼痛采用阶梯镇痛策略,由麻醉医师、主治医师共同制定术后早期的药物镇痛策略,护士进行疼痛的评估,协助医师选择合适的药物镇痛终止时间,终止用药后若无法耐受可以调整策略继续用药。疼痛<3分可以耐受时,需要医嘱家属做好陪护,做好情绪转移工作。
1.2.2观察组
进行疼痛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健康教育:进行系统性化的疼痛健康教育,将教育贯穿于护理始终,使患者了解疼痛的性质、自控镇痛的方式、镇痛药物的基本情况、非药物镇痛、继发性疼痛的控制与预防、疼痛发生的特点。
(2)疼痛的预防:创伤骨科的疼痛包括切口疼痛、肌肉酸痛、静脉炎等并发症相关疼痛、穿刺等侵入性操作疼痛,其中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主要策略包括:①无痛操作,无无痛穿刺、导尿;②规范的敷料更换,动作轻柔,禁粗暴操作;③在进行可能引起疼痛操作时,可以配合情绪转移干预;④重视静脉炎的预防,输液早期热敷输液部位[2];⑤做好体位的调整,整理床单元,避免床单有褶皱,配合舒缓的音乐放松全身,避免身体长期僵直引起酸痛;⑥夹板固定需要做好调解,特别是在发生肿胀时;⑦重视肿胀的预防,条件合适,配合淋巴引流按摩引流治疗;⑧做好肢体的保暖;⑨合理的应用理疗减轻切口水肿;⑩鼓励早期康复活动,预防肢体肿胀、静脉回流障碍。
(3)镇痛管理:①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疼痛量表、评估频次,如VAS量表、疼痛负担量表,充分的了解患者疼痛的发生特征,动态的调整镇痛策略;②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镇痛的管理,如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正念疗法、穴位按压,鼓励家属陪护,多聊天,适当的娱乐活动;③科学的使用镇痛药物,争取药师的支持,严格按照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疼痛发生特点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日、第2日、第4日、第7日,疼痛VAS量表评分,镇痛药物使用的时间。两组对象的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继发性疼痛、切口急性疼痛、非手术部位的疼痛(如腰背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疼痛水平以及时间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水平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观察组术后第4日、第7日,疼痛VAS量表评分以及镇痛药物使用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创伤骨科疼痛发生机制较复杂,在术后1-2日是疼痛的高峰时期,此时通过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但是疼痛转轻、停止用药后,患者会因水肿等原因出现持久的疼痛,尽管绝大多数时间疼痛可以耐受,但是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休息等正常生活,最终影响康复质量[3]。护理干预一方面重视提升患者的疼痛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重视疼痛预防、控制护理[4]。结果显示观察组对象明显获益,疼痛明显减轻,特别是在停药后疼痛VAS水平明显下降,疼痛的诱因明显得到有效的控制,疼痛引起的并发症率下降,这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冷向阳.骨科康复治疗现状与思考[J].康复学报,2016,26(06):1-4.
[2]郭月,赵体玉,杨纯子,等.术前教育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2):105-109.
[3]丁晓飞,李婕,沈晓晓.早期护理干预对创伤骨科护患关系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64-65.
[4]林浩,柳春霞,徐德利.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10):780-782.
作者简介:余利,女,本科,1982年3月-,创伤骨科,护师。
论文作者:余利,董文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1
标签:疼痛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