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老人论文,家庭论文,空巢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空巢家庭”老人,其一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或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以是夫妻分居;其二指老夫妇二人家庭中的老人,这两类老人或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
1991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及以上的2996名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老夫妇二人家庭里。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12省、市、自治区老年人口供养体系的调查中,城市中以上两项数据依次是11.2%和29.3%,即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的40%以上。对于素有家庭养老传统的中国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对于目前仍强调家庭养老的政策来说,这一数字意味着需要更多迫在眉睫的措施。
对于“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部分老人的特殊需求,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未来必将在家庭结构上反映出来的计划生育的后果,“空巢家庭”预计将进一步增多,关于目前“空巢家庭”老人状况的分析和对策对于今后来说也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在此,笔者试运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抽样数据,对城市“空巢家庭”老人进行分析,并试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该调查以居委会为样本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每个城市从有代表性的市区中选4-5个居委会,并从中选出1000人样本量。本文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是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在微机上完成的。
有比较才能鉴别,“空巢”家庭老人的特征是与其它非“空巢”家庭相比较而产生的。本文将上述数据里的老人按家庭类型分为:“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和其它家庭中的老人。
一、“空巢家庭”老人的人口特征
这里从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性别、年龄结构,健康与文化素质三方面来分析。
1.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性别、年龄特征
从整个老年人群年龄分布来看见表1构成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单身家庭老人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夫妇家庭老人在低龄阶段(74岁以下)呈渐增趋势,而高龄阶段又有所减少,75岁以上的夫妇家庭老人所占的比例低于70-74岁组近10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配偶一方死亡后,一部分老人转入单身家庭,另一部分转而与子女同居的缘故。其它家庭则各低龄组呈渐减趋势,而高龄组又有所回升。从各家庭类型中老人的年龄分布来看(见表1构成二),单身老人高龄者占了近三分之一,夫妇家庭年龄结构相对来说最年轻。从平均年龄来看:单身家庭老人为71.6岁,老夫妇家庭为68.1岁,其它家庭为68.4岁。
表1 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的性别、年龄状况
从老年人的性别分布看,女性在单身老人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见表1构成一)。从各家庭类型内部性别结构看,单身家庭中老年女性更占到72.9%的高比例(见表2构成二)
表2 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注:生活能力共7项:1.能一个人乘公共汽车外出或有更强的活动能力。2.能在家里自理生活,并一个人能到左邻右舍去串门。3.能做少量活动(高兴时可步入院子,做些简单家务)。4.能起床,但很少活动(起床时间较多)。5.处于时起时卧状态(用餐、上厕所及心情好时起床)。6.除用餐、上厕所外,其余时间卧床。7.完全卧床。其中,能完成第1或第2项的为自立状态,第3-5项的为准卧床状态,第6-7项的为卧床状态。
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的健康自评表明,单身老人自觉很好的比例最低,体弱不好的比例最高,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其它家庭的老人(P<0.01)。老夫妇家庭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其它家庭老人差距不大(P>0.05)。但从实际活动能力来看,虽然单身老人完全自立的比例也最低,但与其它两类家庭的差距不如主观感觉那么显著(P>0.05)。由此提示我们,单身老人尽管体弱,但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为生活需要,可能也不得不勉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健康特征
3.文化素质
如表3所示,单身老人受教育程度最低,夫妇家庭老人最高。
表3 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文化素质
单身老人文化水平低的人口学原因是由于单身家庭高龄及女性老人较多,而夫妇家庭老人较高的文化程度可能与较高文化层次的老人对独居形式的选择有关。
通过分析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群的人口特征提示我们,单身家庭老人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高龄和女性老人的问题。我们讲女性和高龄老人是老年人群中脆弱的群体,那么,单身家庭中的女性和高龄老人则更为脆弱,是最需要注意的群体。而夫妇家庭老人年龄结构较年轻,健康状况较好,特别是文化素质明显好于单身老人(P<0.001),甚至也好于其它家庭老人(P<0.001)。
二、“空巢家庭”老人的经济特征
从实际收入水平看,夫妇家庭老人最高,单身老人其次,其它家庭老人最低。如表4所示,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经济状况自评和实际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矛盾。表现为单身家庭老人自评最低而实际收入水平居中,其它家庭老人人均收入自评较高而实际收入水平较低。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家庭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确实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而递减的,这点与本次调查一致。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主观感觉与客观情况的矛盾现象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单身老人的实际收入中可能包含了子女亲属等的援助。自身经济能力的低下和对他人的依赖影响了老人对实际生活水平的判断。其二,其它家庭老人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老人本人不掌握家庭收支,对实际收入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与家人共同享用家庭固定财产,由此提高了老人对实际生活水平的评价。
表4 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注:人均收入水平指月平均收入水平,划分标准为:100元以下的为低水平,101到200元为中等水平,201元以上的为高水平。
表5 不同家庭类型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三、“空巢家庭”老人的社会特征
这里主要从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从事家务劳动状况及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闲暇活动和人际交往、心理状况几方面进行分析。
1.居住状况
用两个指标来反映“空巢家庭”老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意愿,即:居住面积与邻居子女状况。
单身老人的住房面积反映的是老人一人的实际居住面积,从表5可见,将近80%的单身老人拥有11-5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夫妇家庭老人将近90%居住在11-50平方米的房间里,而其它家庭老人特别是4人以上的较大家庭,还有75%的老人与家人居住在11-50平方米的房间里(若按4人计算,人均居住面积仅为单身老人的四分之一,夫妇家庭老人的二分之一),居住条件显然不如“空巢家庭”老人。
从邻居子女状况看,“空巢家庭”老人30%有邻居子女,其中7%有两个以上邻居子女。而其它家庭老人此比例仅为14%和2%。可见,明显高于其它家庭老人的邻居子女比例(P<0.01)是支持老人独居的前提。由此提示我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老人可能倾向选择这种与子女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
2.家务劳动状况
表6 老年人家务劳动状况
如表6所示,单身老人家务自理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家庭,统计检验也表明了这一点(各项p值均<0.01)。而夫妇家庭老人自理家务的程度与其它家庭老人无明显差异(各项p值均>0.05)。
进一步比较不同家庭类型中健康状况不好(健康自评回答体弱和不好的)的老人从事家务劳动的情况可以看出,单身老人自理家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老人(p<0.001)。而夫妇家庭老人自理的比例虽也略高于其它家庭老人,但统计检验无显著性(p>0.05)。说明在外来援助不足的情况下单身老人对一些难以胜任的家务只有勉强为之。夫妇家庭老人有配偶帮助情况要好得多。
3.家庭、社会支持网络
这里通过分析配偶,分居的子女、亲戚、朋友、熟人、邻居对老人的帮助来比较不同家庭类型老人得到的援助的差异。
(1)配偶间的相互照料
由配偶生病时的相互照料两项构成。其中,配偶能照料生病老人的比例:老夫妇家庭为90.6%,其它家庭为91.2%;老人能照料生病配偶的比例:老夫妇家庭为92.1%,其它家庭为92.4%。不同家庭配偶间的相互照料无显著差异(p>0.05)
(2)分居的子女及亲戚对老人的照料
由4项内容组成:a.老人生病卧床数天时的照料;b.老人生病卧床一个月时的照料;c.老人需要钱时借钱给老人;d.可帮助老人办理小事、临时为老人看家等。不同家庭类型老人肯定回答的比例见表7。
表7 老人得到的有关照料(肯定回答%)
分家庭类型将各项的肯定回答计为1分,否定回答计为0分,未回答作为缺省值,将4项结果相加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4项平均得分:单身家庭3.0,夫妇家庭3.4,其它家庭3.4。不同家庭类型分居子女和亲戚对老人生活受援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duncan多重检验表明:单身老人受援水平明显低于其它两类家庭老人(p<0.05),而老夫妇家庭和其它家庭之间无明显差异。
(3)朋友、熟人、领导等的援助
项目同(2)。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肯定回答的比例见表7。
用前述方法记分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4项平均得分:三种家庭类型均得分都是2.1。不同家庭类型朋友、熟人、邻居对老人的生活受援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
4.闲暇活动和人际交往
老人的闲暇活动和人际交往反映了老人精神生活上的追求。
(1)闲暇活动状况
考察老人近一个月的闲暇活动共22项(项目略)。用前述方法计分和检验,分家庭类型的老人闲暇活动平均得分:单身家庭3.3,夫妇家庭4.5,其它家庭4.1。可见,一般老人参加活动项目数多在3-4项左右。不同家庭类型对老人闲暇活动的活跃程度有显著影响(p<0.01),单身老人闲暇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其它两类家庭,而其它家庭又明显低于夫妇家庭(p<0.05)。
表8 老人最重视的闲暇活动(取前5项)
夫妇家庭老人除参加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类家庭外,其在所重视的活动项目上与其它家庭基本一致。而单身家庭老人不仅参加活动的活跃程度远低于其它两类家庭,而且在其所重视的活动类型上也表现出不同于另两类家庭的特点。比如,“在家念经、祈祷”列于最重视的活动的第三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单身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2)人际交往状况
分居子女每周至少一次以上与老人交流的比例:单身老人66.2%,夫妇家庭老人85.4%,其它家庭老人80.2%。近邻每周4次以上与老人交往的比例:单身老人为47.4%,夫妇家庭为39.4%,其它家庭为35.1%。朋友、熟人每周一次以上与老人交往的比例:单身老人为14.5%,夫妇家庭为13.4%,其它家庭为12.1%。
分析表明,单身家庭老人与分居子女的来往明显不如其他老人密切(p<0.05),而与邻居的来往却比其他老人密切(p<0.01)。在与朋友、熟人的交往方面,各家庭类型老人之间差别不是很大(p>0.05)。
5.老人的心理状况
(1)幸福感
考察老人心理状况的心境量表共17项①,包括老人对自我老化的态度,情绪稳定状况和孤独、不满感受三部分内容。将老人对各问题回答“好”的项计为1分,认为“不好”的项计作0分,未回答计为缺省值。将各项相加并做单因子方差分析,分家庭类型的老人幸福感平均得分:单身家庭13.4,夫妇家庭14.9,其它家庭15.0。不同家庭类型对老人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p<0.01)。duncan多重检验显示单身老人的幸福感明显低于其它家庭(p<0.05),而夫妇家庭和其它家庭的平均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
(2)家庭、社会对老人的心理援助
①配偶间的援助。共三项内容。无论是老夫妇家庭还是其它家庭老人,除“配偶对老人无不满或责备”一项的比例在75%左右外,老人与配偶之间的相互关心、体谅都在97%到98%左右。配偶间的心理援助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②分居的子女和亲戚对老人的援助。共4项内容:a.关心、询问老人担心、烦恼的事;b.关心、体贴老人;c.使老人精神振奋;d.使老人心情舒畅。不同家庭类型的老人肯定回答的比例见表7。用前述方法计分和检验,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平均得分依次为:单身家庭3.0,老夫妇家庭3.4,其它家庭3.4。不同家庭类型对老人的心理受援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单身老人受援水平明显低于其它两类家庭老人(p<0.05),而夫妇家庭和其它家庭之间则无显明差异。
③朋友、熟人、邻居等对老人的援助。项目与②同。不同家庭类型对4项的肯定回答的比例见表7,平均得分依次为:单身家庭2.3,老夫妇家庭2.3,其它家庭2.4。不同家庭类型老人的心理受援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分析表明,老人得到的心理援助具有与生活援助相似的特点。即:配偶是老人精神上的重要支柱,单身老人得到的来自分居子女的援助最少,朋友、熟人、邻居的帮助则无家庭类型上的差异。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不同家庭类型老人在人口、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发现,“空巢家庭”两类老人(即单身家庭老人和夫妇家庭老人)有着区别于其它家庭老人的共同点。
在社会特征方面,“空巢家庭”老人拥有优于其它家庭老人的居住条件(较宽敞的住房及较多的邻居子女)。在经济特征方面,“空巢家庭”老人的经济状况普遍好于其它家庭老人。由此提示我们,拥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可能是使老人选择独居的部分原因。
然而,“空巢家庭”中两种类型老人之间的不同点也是很突出的。
一是在人口特征上。单身老人高龄、女性者多,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最低。而夫妇家庭老人年龄结构最年轻,文化程度最高,健康状况也较好。
二是在社会特征上。在家务劳动方面,大多数单身老人、特别是病弱老人全部自理家务的比例明显高于夫妇和非独居家庭老人。分析表明,单身老人在生活上得到的分居子女和亲戚的援助明显低于夫妇和非独居家庭老人,仅朋友、邻居的援助与其他老人相当。而对于夫妇家庭老人来说,配偶是老人日常生活上的重要帮手,分居的子女、亲戚在老人需要帮助时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单身老人不仅参加闲暇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夫妇及其它家庭老人,而且在其所重视的活动内容上也表现出一些老人精神上的孤寂。单身老人与分居子女的交往也不如夫妇及其它家庭老人密切。虽然与邻居的来往相对来说比较频繁,但分析表明,其从中所得到的精神安慰与心理满足程度也并不高于其他老人。与之相伴,单身老人的幸福感也明显低于其他老人。夫妇家庭老人闲暇活动最活跃,与分居子女的来往也最密切。分析表明,配偶是老人精神生活上相互关心的好伴侣,分居子女也起到了给老人精神安慰的作用,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和满足。这些也反映在其幸福感比较高的得分上。
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特征提示我们:对于单身家庭的老人,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照料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而对于夫妇家庭老人,应利用他们在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在社区内、社会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特征还提示我们,未来城市退休老人不断增多,他们有文化,经济上能够自立,健康状况较好,可能愿意选择独居、同时又与子女相离不远这种“分而不离”的居住形式,城市住宅规划上应注意到这部分人的意愿。
注释:
①心境量表17项内容为:1.您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2.您目前的精神状况和去年相比如何?3.您是否经常有寂寞的感觉?4.最近一年您是否有为小事介意的感觉?5.您对和家属、亲友的往来是否感觉到满意?6.您是否感到上了年纪不中用了?7.您是否有为担心、挂念的事而影响睡眠的情况?8.上了年纪后比年轻时想象的如何?9.您是否有活着是没有办法(活得很累)的事的感觉?10.和年轻时相比,是否感到现在更幸福?11.您是否感到有许多非常悲伤的事?12.您是否有许多感到不安的事?13.和过去相比,您是否生气的次数更多了?14.您是否感到自己的人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糟?16.您是否是对事物容易深刻领会的人?17.您是否是有担心事即坐立不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