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作品新发现及对新编《袁枚全集》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袁枚论文,新发现论文,新编论文,全集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4)01-0075-04
1993年,笔者主编点校的《袁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没几年即售罄而加印至6000套,这在古籍整理大型全集著作出版中是少见的。“全集”出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其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但由于出版时间仓促,特别是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欠缺,“全集”存在着不足,那就是“全集”不全,即对袁枚的集外作品,特别是手稿、抄稿未加搜集,或者说当时即使搜集也“踏破铁鞋无觅处”。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丰富,人们交往的开放,以及科技的进步,对袁枚集外作品的搜集取得了巨大突破。笔者凭借努力与运气,包括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与孙女袁建中女士,收获颇多,不仅得到了袁枚极其珍贵的抄稿或手稿,还收集到若干罕为人知的刊刻本袁枚诗文集以及零散诗文。这些累累硕果,将使“全集”不全的缺陷得到“全面”弥补。
“全集”所收袁枚著述有10种:1.《小仓山房诗集》39卷(正37卷,补遗2卷);2.《小仓山房文集》35卷(正24卷,续11卷);3.《小仓山房外集》骈文集8卷(正6卷,补遗2卷);4.《袁太史稿》时文集1卷;5.《小仓山房尺牍》书信集10卷;6.《牍外馀言》随笔集1卷;7.《子不语》文言小说集34卷(正24卷,续10卷);8.《随园诗话》26卷(正16卷,补遗10卷);9.《随园随笔》考据文字集28卷;10.《随园食單》食谱1卷。
袁枚著作仅知其名而未见其书者,据袁枚自述有2种:1.《州县心书》。袁枚《诗集》卷十七《闻香亭殿试落后将为邑宰》诗自注曰:“余纂《州县心书》,香亭录去。”袁树(香亭)《红豆村人诗稿》卷六《州县心书》诗自注云:“兄手著《州县心书》。”此书属县谱之作,当未刊刻。2.《随园纪游册》,或曰《日记》。《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云:“余所到必有日记,因师丹之老而善忘也。”[1]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云:“袁随园《纪游册》,乃其玄孙润字泽民所藏。介沈旭初观察携来乞题诗。”[2]此《纪游册》系抄本,俞樾曾亲见并题诗,然人们一直不知其藏身何处,或认为其已佚。
另有袁枚编选校定的编辑之作8种:1.《续同人集》14类,系诗友赠诗选集;2.《八十寿言》6卷,系诗友贺寿诗选集;3.《红豆村人诗稿》14卷,系袁枚堂弟袁树著、袁枚审定作序的诗集;4.《南园诗选》2卷,系袁枚弟子何士颙著、袁枚审定作序付梓的诗选;5.《碧腴斋诗存》8卷,袁枚大堂妹袁杰丈夫胡德琳著、袁枚审定作序的诗集;6.《湄君诗集》2卷,袁枚外甥陆建著、袁枚作传付梓的诗集;7.《袁家三妹合稿》4种:袁枚四堂妹袁棠《绣馀吟稿》1卷、《盈书阁遗稿》1卷,袁枚四妹袁杼《搂居小草》1卷,袁枚三妹袁机《素文女子遗稿》1卷,皆诗集,《绣馀吟稿》《盈书阁遗稿》有袁枚序,《素文女子遗稿》有袁枚所作传,皆袁枚刊刻;8.《随园女弟子诗选》6卷,编选袁枚28位女弟子之诗作。袁枚编辑之作仅知其名而未见其书者,据袁枚自述有多种,如《幽光集》系亡友赠诗集,《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有《幽光集序》,序云:“因取平生所录亡友诗各加一传,梓而行之,取昌黎‘幽光’二字为其名。”[3]又据《续同人集》浦铣、万福诗,知袁枚还曾编有《今雨集》等,惜未见诸书。
以上是学术界公认的袁枚著、编之作,此外还有《随园诗法丛编》8卷、《随园游戏奇文》4卷、《镜花水月》12卷、《详注随园诗学全书》4卷、《随园戏墨》16卷等等,皆系书商为牟利而冒袁枚之名的伪托之作,郐下无讥。
近年新发现的袁枚集外作品,首推袁枚手抄本《纪游册》(或曰《日记》)三卷。如前所述,此书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曾提及,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亦有旁证,但该书是否留存,却一直是个谜。2007年,笔者有幸从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与孙女袁建中处得到此书。此部《纪游册》藏于一灰色有小方块图案的布质书函中,长约32cm,宽约29cm,高约5cm。正文凡83页,内容完整,约4万余字。正文前有俞樾、费念慈、袁润、蒋萼题诗或题词,皆作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
《纪游册》分甲寅与乙卯两部分,其中袁枚亲笔抄写的日记有20余页。日记前部分卷一始于“二月初七日”,未署年份,实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写至五月二十四日,返回南京,凡110日。后部分卷二记“乙卯年(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往如皋笔记”,二月初一日从南京出发,记至二十九日抵仪征而止。后部分卷三记“闰二月往杭笔记”,初八日从南京出发,至五月二十七日返回,凡110余日。
《纪游册》所记虽多为生活琐事,但丰富多彩,生动真切,无讳饰,不做作,极其真实,保存了生活的原生态,很多为袁枚其他著作不便提及的细节,是具体了解袁枚晚年生活状态与心态,掌握其人生与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清乾隆盛世后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鲜活教材。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评价此册说:“论及学问者,止有两条……此外,无非记与友朋往返,及寻山问水、访美论诗而已。”[2]似对其价值认识不足。
实际上,《纪游册》不仅有社会学、民俗学方面的价值,而且文学价值亦十分明显。例如,《纪游册》具有诗话性质,有些内容可与名著《随园诗话》相互发明,其中采诗有数十首,可补《随园诗话》之不足。《纪游册》中还有论诗、评诗之语,是袁枚对宗唐复古格调说的一贯批评。其中还记载了袁枚与女弟子的交往活动情况,凡此种种,皆说明《纪游册》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不可小觑。
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作品,还有袁枚《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两卷,约240余首诗,集外诗约90余首。此书系袁枚手稿,深藏于袁氏家族后人手中,未见袁枚及他人提及。2012年,笔者从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与孙女袁建中处得此稿本。
此手稿无封面,首页就是清乾隆庚午、辛未卷诗。天头一至三页有署名后学周听钧的简短批语,主要介绍手稿的来历:
此本为简斋太史底稿。予以清蚨五百购之西泠书肆,□落箧□累年。癸卯夏五,汪玉年过我,偶见是集,归述于袁薇生。薇生急求反故物,嘱玉年为之地道。予因念前之得是集,安知非太史呵护之灵使予购之?以为楚弓楚得之缘,因慨然付之。第薇生以先人手泽零落他处,得予使赵璧复还,亦与有功焉。薇生宜□□欣喜图报。想简斋太史亦当颔首于天上也。
后学周听钧志
清乾隆庚午、辛未、壬申分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六年(1751年)、十七年(1752年)。简斋,为袁枚之号。太史,指袁枚曾为庶吉士。癸卯,可能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五,指夏至后的三伏。癸卯前数年,周听钧在袁枚家乡杭州西泠书肆以五百铜钱购得袁枚诗集底稿,成为袁枚此手稿的持有者。癸卯年,周听钧的友人汪玉年过访,得见袁枚手稿,回金陵后即告知袁氏后人袁薇生。袁薇生,名铣,一名师鏊,字伯章,号薇生,袁枚嫡孙袁祜之子,后过继给袁祜嫡兄袁禧(参见《慈溪竹江袁氏宗谱》)。袁枚孙袁祖志《随园琐记》多次提及薇生,直称其为侄(实为堂侄),并称“禧子师鏊,官江苏典史,工诗古文词”[4]。薇生听说先祖袁枚的手稿零落在外,自然盼望完璧归赵,而周听钧乃通情达理之人,亦慨然付之。就这样,手稿回归袁氏家族。
据袁枚七世孙袁慰祖手书,若干年后,手稿传至袁枚六世孙袁荃士(袁慰祖之父)手上。袁荃士生前将手稿赠与女婿蒋洵(袁荃士三女儿袁嘉衍丈夫)珍赏。1993年11月14日,袁慰祖去三姐袁嘉衍家,蒋洵又把手稿交给袁慰祖收藏,并称,“经鉴定确系随园真迹”。最终,袁慰祖把手稿传给其子袁建扬(袁枚八世孙)珍藏。这是现存袁枚数量最多的诗歌手稿。
此手稿略有残缺,现存完整诗页81页,每页13行。手稿分为两卷:前卷为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十六年辛未(1751年)之作,存诗约50题89首;后卷为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之作,存诗约84题130余首,其中还杂有清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2题4首。共存诗约130余题240余首,基本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也有少量前后颠倒的。大部分作品有圈点,当是某收藏者所为。
此手稿系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袁枚辞官隐居江宁随园后的庚午至壬申年(1750-1752)三年间的作品(包括袁枚赴陕任职前、往返陕西途中及回到随园所作)。对比刻本《小仓山房诗集》(以下简称《诗集》),知手稿为《诗集》卷七、卷八部分作品的初稿。但值得注意的是,手稿前卷有集外诗(包括与《诗集》同题而内容迥异者)57首,后卷有集外诗36首,共约93首,这使袁枚存世之诗陡增近百首之多,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袁枚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认识。
袁枚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隐居随园,《诗集》卷七所收庚午、辛未诗,就是写其隐居生活,包括友朋交往,出门闲游,吟咏风景,题诗题画,以及怀古言志等。手稿前卷的集外诗亦然。由其友朋交往诗可以看出,袁枚隐居后的交往更为广泛,由其题画题诗(如《题〈梦仙图〉》《题〈张忆娘簪花图〉》《题许竹素诗后》等)和怀古诗(如《长门辞》《蟂矶》等)及景物诗(如《咏雪十首》《春雨》等)可以看出,袁枚隐居生活相比以往更显得多姿多彩。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袁枚启程赴陕任职,《诗集》卷八所收纪程诗或游历诗,乃记他于途中所见山川古迹,诗风壮阔,意蕴深刻。所记内容本已甚丰(涉及黄河、峄山、唐昭宗和陵、灞上、华山、武后乾陵、马嵬驿、虎牢关、长安等),但手稿后卷还有集外诗《北魏孝静帝移宫处》《博浪城》《白马驿》《过邺吊高神武》《吊高敖曹》《铜驼街》《澶渊》等古迹风物诗,这就使得我们所了解的袁枚的行程阅历更显丰满。
对比《诗集》,此手稿中只有部分作品是定稿,与《诗集》完全相同,大部分则为《诗集》中的诗作的初稿,因刊刻时题目、内容皆被改动,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袁枚《续诗品·勇改》云:“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遣兴》亦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5](P43)袁枚诗文创作一贯重视修改,此手稿可为铁证。先看改题:手稿《除夕过苏庄抚军留宿署中》,《诗集》卷七改为《除夕宿苏州庄抚军署中作》;手稿《赠广文先生虞东皋》属集外诗,涂抹后改为《赠虞广文》。再看改诗:手稿《挽赵学斋先生》,《诗集》卷七不仅改题为《挽副宪赵学斋先生》,题下小注也由“公讳大鲸,官副都御史。予就聘嵇相国家,公所荐也”,改为“名大鲸,杭州人”;诗句“芙蓉城阙云遮冷,兜率天花月照红”,亦改为“乌台人去黄封在,紫府仙归绛帐空”。手稿《阻风五日》“雪似北军毒矢射”句,《诗集》卷七改为“雪似蛮溪鸢鸟堕”;手稿“柔橹拗风虚揖让,板床支骨难绸缪”句,《诗集》改为“人裹棉絮走荆棘,天将玉戏留孤舟”。手稿被《诗集》删改处不胜枚举,多能“进一重境”也。
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作品,还有三种刊刻本:其一是《双柳轩诗集》一卷,近240首诗,集外诗约130首。其二是《双柳轩文集》一卷,文22篇,集外文12篇(非集外诗文则为大量异文)。此诗文集为清乾隆十年至十二年(1745-1747)袁枚任江宁知县期间,“其门生谈羽仪,字毓奇,家富而好买书”,“为刻《双柳轩诗文集》二册”[6](卷5)。这是袁枚诗文首次编集付梓。但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言其“罢官后,悔其少作,将板焚毁。后《小仓山房》集中仅存十分之三”[1](卷4),此言极易给人造成《双柳轩诗文集》因板毁而不存的印象。其实,《双柳轩诗文集》板虽毁,书仍在。2000年,陈正宏发现其藏于上海图书馆,并与“全集”做了校勘、校补等工作[7]。此诗文集虽是袁枚“少作”,但有大量袁枚集外诗文和异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其三是《随园集外诗》四卷,诗390余首,署名“蒋敦复”编次,编讫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笔者所见为上海国学研究会藏版,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九年(1920年)出版。此书已收入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据蒋敦复《随园集外诗序》言,蒋氏与袁枚之孙袁祖德(又村)有交往。袁祖德为袁枚嗣子袁通第二子,曾入赀为宝山县丞,后擢为上海县令,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小刀会潘起亮所杀。因曾同在宝山,故袁、蒋二人来往密切。蒋氏闻袁祖德告知:“先祖有早年诗稿一束,丹黄涂之,字迹麻沙。谛视一过,知大半为髫年之作而未刊入集中者,困于簿书,未皇董理,子能为我编次而序之以行世乎?”蒋氏曰诺。不久,袁祖德亡,事未成。但蒋氏于应敏斋幕中与袁祖德弟袁翔甫(祖志)相见,知袁枚诗稿仍在,“以故人之托,为之手录一通,盖皆先生当年所吐弃者,今日读之乃觉字字珠玉,有欲重沉埋湮郁而不得者。爰竭一月之力,补缀成篇,厘为四卷”。
此书内容与袁枚行状基本符合,风格亦是性灵诗。2007年,罗以民于浙江图书馆发现此书,并考辨证明此书所收诗确系袁枚之作[8]。笔者亦撰文《〈随园集外诗〉的价值》,考证此书所收绝大多数确系袁枚之作[9]。《随园集外诗》所收诗始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袁枚八岁所作《童戏四咏》,终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七岁所作《离溧水任车中感成》。除了最后一首系蒋氏直接录自《随园诗话补遗》外,其他皆抄录袁枚诗稿。而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始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即袁枚二十一岁赴广西桂林探访叔父袁鸿(健磐)旅次之作。此前二十年袁枚之诗阙如,《随园集外诗》无疑填补了一大块空白。其排序虽非严格之编年,但大体是按时序排列的,不仅有诗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
袁枚二十岁前的诗歌创作、生活状态、思想意识,诗中都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可以填补袁枚其他著作记述的空缺。其中,二十一岁至二十七岁的诗作可弥补《小仓山房诗集》同时期作品内容的不足,其所提供的他著未及或未加详述的材料,可使我们能更全面、具体地把握青年袁枚入仕前后的生活状态与心态,从而作出新的评价。
简而言之,《随园集外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前所未知之内容,是有助于更全面研究袁枚生平思想与诗学成就的极有价值的诗集。此诗集发现后,学术界以前对袁枚的一些评论或许要作修订,这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耿传友曾对其中诗作及蒋敦复序提出质疑,认为此书不可靠[10]。其若干具体质疑或不无道理,然亦不过涉及十来首诗,仅占《随园集外诗》总数的四十分之一。若因此就认为此集外诗皆不可靠,并对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大学编纂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收录此集外诗予以质疑,却未提供出确凿的作伪证据与作伪理由,恐有以偏概全,近乎“连坐”之论。
另外,近年发现的袁枚作品,还有笔者以及其他学者从袁枚手迹与清代有关诗文集中所发现的大量袁枚零散集外诗文,计有词1首、诗90余首、文近50余篇、尺牍约100通。其中,分量较重的如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抄本《随园诗稿》(又名《随园主人呈雅雨公诗册》)《随园手翰》《袁简斋手札》三种,皆收入由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第四册。《随园诗稿》所收袁枚诗作有集外诗17首,《袁简斋手札》收袁枚写给李香林尚书的集外书信5通,《随园手翰》收袁枚写给法式善的集外书信7通、王葑亭的集外书信1通。又如,赵厚均从藏于上海图书馆的骆绮兰的《听秋轩诗集》(清乾隆六十年金陵龚氏刻本)“附来书”中发现袁枚《与骆绮兰书》26通,数量可观。综上所述,仅以诗而言,袁枚集外诗就已发现700来首,是袁枚“全集”诗集4400余首的七分之一,可谓沉沉夥颐。
总之,袁枚集外作品的收集虽不能说已经穷尽,但其佚作应该微乎其微矣,可以说编纂出版接近足本袁枚全集的条件实已具备。笔者有幸应浙江古籍出版社之邀承担了编纂校点《袁枚全集新编》的重任,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精准的袁枚著作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