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学习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学习十六大精神 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十六大精神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是一次团结、胜利、催人奋进、继往开来的大会。十六大就新世纪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给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新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一、小康社会与现代化

(一)小康和小康社会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也就是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由此可见,小康一词源远流长。然而,近20多年来,小康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古为今用,给小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1984年,他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社会”。他还明确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二)小康与现代化

从理论上讲,江泽民同志所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就是要全面地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江泽民同志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这个广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所熟知的概念,而是继续沿用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古代借用来的“小康”这样一个概念,这样做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现代化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来看,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邓小平同志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续与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道路大致应分三步走,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提出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5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头20年和前半叶的奋斗目标,这可以说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的历史性任务,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第三步目标中的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也是新“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目标。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一)总体小康

1991年,国家统计局联合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参照国际标准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项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它们分别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价格计算,下同;按1980年汇率,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人均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的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用综合评分法对上述16项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因此,十六大报告做出了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是有充分的依据的。

然而,正像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所谓低水平,主要是指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还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接世界银行的分类,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

所谓不全面,主要是指人民的发展性消费还没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精神文化生活还需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主要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对上述16项小康社会内涵基本监测指标测算,2000年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小康,中部地区实现7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却只有56%。

(二)全面小康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教科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从经济方面来看,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从政治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更加完善;从意识形态来看,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等等。从国际经验来看,江泽民同志所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上类似于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比较富裕的社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个战略性转型:一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二是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三是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四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也涉及到民主政治;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也涉及到社会公平;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涉及到人的现代化。这表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转型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在本世纪的头20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将得以改善;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民主制度将逐步地得以完善;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将全面地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13年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单从投入上看,在近几年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债支持的重点。1998~2002年,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总投入达58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29%。在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中有5处提及生态建设,9处提及环境保护。这说明,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生活的高质量。

(三)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

一些学者提出了我国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及其临界值。这些指标包括:(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4)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5%和35%;(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6%;(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8)成人识字率达到95%,而大学入学率达到30%;(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到70%;(10)刑事犯罪率下降到0.1%;(1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此外,经济结构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2020年时,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用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来表示,分别是5%、55%和40%;用它们的就业份额来表示,则分别是20%以下、40%和40%以上。这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三、实现全面小康,难点在农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民进入建设小康生活的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决策,使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大跨越。这一跨越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的常规。总体上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明显改善,消费结构升级,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大量减少。根据我国的贫困标准,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约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2%,与1989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了73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8.4个百分点。

我国农业和农村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第三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得益于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但是,与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相比,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到2000年,上述16项指标中尚有3项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而这3项全部集中在农村,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了8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了80%;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在农村没有实现。

从目前的情况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会遇到一些难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三是农村贫困人口和温饱人口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四是农村的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五是农民购买力低,消费不振;六是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低;七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缺乏生活安全感;八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2年12月25日6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993年10月28日,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1992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年,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原因就在于“三农”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尚未解决。

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难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们的国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相对于其他群体,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为此,首先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改革,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上地承包经营关系,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其次要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三是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下面,仅就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深化改革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深化改革,首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1986年就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2002年12月9~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2003年要深化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与其他的改革密切相关。

要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率,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的管理与效率。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来了,但还必须使之深化,并要继续扩大其影响力。

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有活力和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我国政府在世界各政府中的竞争力。这一方面涉及到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人才问题。我们既要改革目前的政府体制,更要改革政府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将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各政府部门来。

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明确了政府在公平分配上应起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的调节功能,缩小城乡、工农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发展经济

1.宏观经济方面。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全面地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是一种不失时机的正确选择。再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不仅会在电信、计算机设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也将在世界上树立起软件大国和软件强国的牢固地位。而且,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全面实施电子政务计划,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政府的办事效率都会得以改善和提高,有利于直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力争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我国在贸易方面做得不错,但需要在金融、技术等方面快速跟进。否则,我们将失掉很多机会。

2.农村经济方面。十六大报告还专门指出:“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表明,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提高农业竞争力,首先是满足全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人民不仅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吃得健康,因此要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农产品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性的要求,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农产品物质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能。

第二,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的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农业生产总值也要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我们生产出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就能抵御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从而保证国内农业生产稳定和发展,促进国内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

第三,提高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内容。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就业人数,这对农民充分就业、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据外经贸部测算,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直接带动2300万人就业。因此,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意味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按优质优价原则,农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农产品出口对农民增收,特别是对沿海地区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还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发展,既有一定的困难,也有潜力,更有希望。目前,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面临着困难,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出口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低,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仅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3%左右,列世界第11位,这明显与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但同时我国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例如,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稳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等。

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特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程度等,从而通过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3.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资源方面。以水资源为例,应当建立水市场,赋予农民水权,通过水权交易优化水资源配置;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采取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态环境补偿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价值、非市场化产品的定价、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手段的合理操作等。

五、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理论创新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在国内,中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期,产业结构要调整,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在国际上,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农村已经和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地区和群体分享到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所产生的收益?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遇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新问题,转型期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书本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理论诠释。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吸收借鉴现代经济学及农村发展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不辱使命。

邓小平同志曾经十分清醒将我国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看成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即使到2020年实现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是达到了现代化的中期目标而已。要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既要有远大理想,更要有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踏实的工作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  ;  ;  ;  ;  ;  

学习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