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对比

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对比

一、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孙莉,朱鸿斌,印悦,金立坚,秦岭,李张[1](2021)在《2015—2019年四川省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农村饮用水安全提供依据,对农村集中式供水进行监测。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所有乡镇设置8 000余个监测点,每年定期采集水样检测。率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2015—2019年分别监测了17 207、16 638、16 852、17 155和18 327份水样。与未处理和沉淀过滤供水工程相比,完全处理和仅消毒工程监测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高;其中完全处理工程监测水样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合格率为77.25%~84.93%和84.26%~89.27%,均高于其他类型工程(P<0.05)。对完全处理供水工程各种消毒剂比较结果表明,液氯消毒效果较好而漂白粉较差。各年份液氯处理末梢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合格率分别为95.45%~98.68%、92.59%~97.61%和95.46%~99.01%,均高于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及漂白粉(P<0.05);漂白粉消毒末梢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合格率较低,分别为79.50%~91.98%、75.19%~83.76%和79.62%~87.13%,大都低于液氯及高纯二氧化氯(P<0.05)。结论应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净水设施建设,加强对用漂白粉消毒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监测和管理。

李宛玲[2](2021)在《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两种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评价该市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了解该市水质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方法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水质评价,分析该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该市监测了102项指标,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研究常规指标41项和非常规指标的氨氮。常规方法是指计算各监测指标合格率,其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判定该监测水样不合格。水质综合指数是指水质监测指标检测值经统计处理生成的无量纲相对数,以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评价标准,客观定量的评价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结果:1.2017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深井和水库,浅井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48±0.15、深井0.75±0.04,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7.77%和71.6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12±0.83,水质合格率为71.17%。(2)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9.66%、90.65%和86.8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10±0.29和3.72±0.48,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9.92%和72.28%。(3)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0.0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1.53±0.25、仅消毒1.75±0.46、沉淀过滤2.17±0.14和未处理2.39±0.73,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3.45%、75.54%、36.36%和69.30%。(4)2017年某市城市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二氧化氯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82.26%;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紫外线2.95±0.46、臭氧1.98±0.14和不消毒3.49±0.79,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4.32%、36.11%和57.22%。2.2018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水库和深井,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0.52±0.15、0.93±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9%和85.71%;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54±0.69,水质合格率为63.53%。(2)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4.93%和82.5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4.06±0.17和5.98±0.5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7.50%和59.26%。(3)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54±0.17,仅消毒0.8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6.55%、75.0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96±0.17、仅消毒1.88±0.35、沉淀过滤2.95±0.14和未处理5.44±0.6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74.42%、69.54%、33.33%和44.53%。(4)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消毒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和二氧化氯0.92±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90.8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6±0.17、紫外线2.88±0.46和不消毒5.94±0.52,水质合格率分别是40.00%、80.07%和42.07%。3.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深井和水库,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39±0.11和深井0.78±0.0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8%和88.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和深井,浅井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深井水质综合指数3.76±0.45,水质合格率62.13%。(2)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19±0.05、出厂水0.28±0.05和末梢水0.52±0.0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7.50%和94.9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74±0.41和3.51±0.4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0.63%和63.38%。(3)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39±0.1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6.55%;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86±0.22、仅消毒1.25±0.24、沉淀过滤2.07±0.19和未处理2.51±0.4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4.95%、68.69%、47.37%和66.67%。(4)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未标注、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氧化氯0.39±0.11和液氯0.54±0.1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2.50%、99.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次氯酸钠、紫外线和未标注,次氯酸钠和未标注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5±0.16、不消毒2.06±0.41和紫外线2.60±0.3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7.81%、64.06%和66.00%。4.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主要不合格指标项目: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硝酸盐氮、氯化物、氟化物、色度、锰、铁、浑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硫酸盐、耗氧量。结论:1.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用水水质优于农村饮用水水质。2.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水库来源水质优于深井来源水质。农村生活饮用水来源主要是深井,水质综合指数较大,水质合格率较低。3.2017-2019年某市不同水样类型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二次供水水质优于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农村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出厂水优于末梢水。4.2017-2019年某市城市主要供水方式是常规处理,水质综合指数较小,水质合格率较高。农村不同供水方式水质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和仅消毒水质优于沉淀过滤和未处理水质。5.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消毒方式是二氧化氯和液氯,液氯消毒水质优于二氧化氯消毒水质。农村不同消毒方式,应用水质综合指数比较表明,臭氧消毒方式优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应用水质合格率比较表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优于臭氧消毒方式。6.本研究利用两种方法评价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但综合指数评价法更适用于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郭静如[3](2021)在《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文中指出次氯酸钠由于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原料易采购等众多优点,适用于偏远农村饮用水的消毒。但是,在实际农村饮用水工程中,次氯酸钠的反应装置长期无人看管维护,且需根据水质水量频繁停开。苛刻的使用环境对反应器的寿命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旨在研发一套适宜农村饮用水消毒的电化学反应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效稳定电解阳极的选择、电化学反应器水力特性研究及电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优化。首先从活性、稳定性两个方面对Ti/RuO2-SnO2-Sb2O5、Ti/RuO2-TiO2、Ti/RuO2-TiO2-IrO2、Ti/RuO2-IrO2-SnO2-Sb2O5 4种阳极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Ti/RuO2-IrO2-SnO2-Sb2O5在低电解液浓度、低电流密度条件下拥有最优的活性及稳定性。析氯电位仅为1.15 V vs SCE;电流效率可达71.9%-91.55%;在频繁停开的强化电解条件下寿命达231 h,是传统Ti/RuO2-TiO2电极的77倍,预估在400 A·m-2电流密度下能够使用20年。其次,以Ti/RuO2-IrO2-SnO2-Sb2O5电极为阳极,研制了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通过水力特性实验发现,该反应器结构合理、稳定性较好。在不同停留时间及电流密度下,流体返混程度低、死区较小,是较为理想的推流式反应器。最后,对电化学反应器的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盐水浓度为10g·L-1,电流密度为70 A·m-2,进水流量为3.3 L·h-1条件下运行效果最佳,电流效率达到76.75%,盐耗为3.87 kg·kg-1,电耗为2.84 k W·h·kg-1,达到国标划定的次氯酸钠发生器A级品标准。据此可见,该电化学反应器较适合在农村饮用水工程中推广应用。

陈可欣[4](2020)在《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毒是饮用水处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艺。国内众多水厂仍采用以液氯为代表的消毒工艺。传统的液氯消毒技术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环境危害,而且,液氯消毒易产生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具有致癌作用的消毒副产物。次氯酸钠具有安全性较高、投加设备简单、持续消毒效果好、不易产生消毒副产物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替代消毒剂。本论文以武汉某水厂为例,选取更加安全可靠的次氯酸钠作为替代消毒剂。通过消毒系统的升级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改进型次氯酸钠消毒系统主要由次氯酸钠储存系统、提升系统、管路系统、仪表系统、加药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采用前加氯和后加氯相结合的投加方式,并结合原水水质条件,适当调整加药量。(2)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处理水量(2019年)在33.16~47.93万t/d之间波动,平均处理水量为41.65万t/d;消毒剂投加量范围在3.68~5.25mg/L之间,平均为4.35mg/L;耗氯量介于14.25~25.16t/月,全年耗氯量约为200.10t。(3)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出水p H值介于7.50~8.09,平均值为7.76;出水色度均低于5度;出水浊度稳定在0.03~0.27NTU,平均值为0.11NTU;出水CODMn介于0.64~2.24mg/L之间,平均浓度1.31mg/L;出水中溶解性铁浓度均低于0.05mg/L;出水总硬度范围108~154mg/L,平均值为137mg/L;出水氯化物范围12~35mg/L,平均浓度20.1mg/L;出水中氨氮平均浓度0.033mg/L。在微生物指标中,不同时期出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嗜热大肠菌群均为零,可视为完全去除。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要求。(4)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中余氯为0.70~1.16mg/L,总余氯0.81~1.38mg/L,平均值分别为0.93mg/L和1.03mg/L。工程实践中,源水加氯量(前加氯)控制沉淀池出口余氯在0.1~0.2mg/L左右,清水进库(后加氯)余氯控制在1.0mg/L。三氯甲烷和三氯乙醛等消毒副产物浓度与出水中余氯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认为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可能来自余氯与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反应。(5)液氯是水厂原氯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液氯库是氯消毒系统主要的危险单元。液氯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运系统的液氯泄漏风险。水厂液氯库液氯最大储存量超过临界储存量,已成为重大危险源。次氯酸钠是改造后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储液系统是主要的危险单元。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液系统次氯酸钠的泄漏。因液氯属于剧毒物质,消毒系统中的液氯间已构成重大危险源,发生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后,最大风险值明显高于次氯酸钠消毒系统。(6)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药剂投加为0.0375元/吨水,总运行费用为0.1345元/吨水;改造后消毒系统的运行费用较原液氯消毒系统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另一方面,水厂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后,减少了液氯消毒系统的各种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的安装及维护保养费用,且无需苛刻的压力和流量等要求,从而可降低相应的维修管理费用等。

周腾龙[5](2020)在《二氧化氯制造工艺的选择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择合适制造二氧化氯工艺代替前加氯,以减少液氯使用量,使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陈圣哲[6](2020)在《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出水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的问题,研究解析了水厂亚硝酸盐来源,考察了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的效能,分析了不同氧化剂种类以及各类氧化剂投加量、p H、氧化时间,温度和氨氮浓度,COD等因素对亚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对国内外饮用水厂亚硝酸盐污染危害、现状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随后以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验对该水厂提供的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硝酸盐浓度、氨氮浓度、余氯浓度进行测定。为了降低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氧化剂投加量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最终确定最佳氧化剂投加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氯的最佳投加量为6 mg/L,其它氧化剂的最佳投加量均在2~3mg/L。研究结果对水厂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去除有一定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对于自来水厂制定亚硝酸盐去除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实验确定了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原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是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该水厂亚硝酸盐主要是由于长距离管网输送过程中导致氧化剂液氯消耗,使得管道末端余氯浓度不足,从而使得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去除不完全。(2)通过氯,二氧化氯,高锰酸钾以及氯和高锰酸钾联用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研究发现,氯的最佳投加量为6 mg/L,其它氧化剂的最佳投加量都在2~3 mg/L,通过对比,组合工艺氯加高锰酸钾为最优氧化方式。(3)10~37℃是适宜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温度,当水温在20~30℃时,硝化细菌也有较好的活性,亚硝化反应形成的亚硝酸盐能够被硝化细菌完全氧化成硝酸盐,若水温<20℃或水温>30℃时,此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强于硝化细菌,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中积累。(4)通过对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进行调研发现,自来水的p H值取值范围为7.54~8.48,而在这个PH范围内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也是强于硝化细菌的,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5)实验发现伴随着氧化反应时间的延长,各种氧化剂对亚硝酸盐的氧化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氯和二氧化氯这两种氧化剂单独使用随氧化时间的延长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去除效果提升并不明显,高锰酸钾对亚硝酸盐的氧化效果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氧化时间1 h后较刚开始的0.5 h内的去除率提高显着;这主要是由于氯和二氧化氯这两种氧化剂氧化性强,在水中反应十分迅速,在氧化反应开始的前0.5h内就能将水中大部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通过分析上述试验结果得知,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出水亚硝酸盐含量偏高主要存在于管网中,原因在于管网水中余氯浓度不足以及目前的消毒工艺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通过比对不同氧化工艺对亚硝酸盐的去除效能,可以考虑采用氯加高锰酸钾的组合工艺,不但比单一使用氯这一种消毒剂去除亚硝酸盐效果好,而且大大减少了消毒副产物,提升了自来水的口感,试验还分析了氧化剂去除亚硝酸盐的合适温度,PH以及反应时间。

唐韵子[7](2019)在《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水中蠕虫类底栖生物(以下简称“蠕虫”)因其耐污性强,在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湖库类水源地大量繁殖,随原水进入水厂,造成蠕虫污染,严重威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单独氧化剂灭活虽然灭活率高,但氧化剂投加量高,增加了消毒副产物风险。为此,本研究以典型蠕虫颤蚓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协同氧化剂策略进行灭活,考察紫外照射对氧化剂灭活效果的提升效果,结合协同灭活过程颤蚓表皮结构的损伤和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紫外照射对氧化灭活的强化机理。旨在为饮用水系统中蠕虫风险的控制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保障供水水质的水生生物和微生物安全性。主要结论如下:(1)紫外照射可以加剧颤蚓氧化毒害症状,缩短灭活延滞期和灭活时间。紫外强度180 mW/cm2、照射10 min时,较单独次氯酸钙氧化相比,延滞期由15 min缩短至10 min,灭活时间由70 min缩短至50 min。考虑经济和效率,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5 min。(2)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过程符合伪一级延迟Chick-Watson模型。紫外协同次氯酸钙的灭活效果优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二者灭活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25和0.01501。考虑到经济和效率,紫外协同次氯酸钙和紫外协同二氧化氯最佳氧化剂浓度各自为 2 mg/L 和 3 mg/L。(3)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表明,紫外照射可破坏表皮结构、损伤细胞器和细胞核,削弱表皮屏障效应。傅里叶红外光谱图表明紫外照射可改变蠕虫表皮角蛋白结构。紫外对氧化剂氧化灭活效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改变表皮层角蛋白和脂质结构、影响Na+-K+-ATP酶活性,提高细胞通透性,破坏表皮屏障系统实现。(4)蠕虫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分析表明,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都可诱导蠕虫产生自由基,导致蛋白含量降低并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与紫外协同二氧化氯MDA峰值分别在CT值为40 mg min/L和60 mg min/L时到达。紫外协同次氯酸钙下可显着激发蠕虫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SH-PX),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氧化胁迫程度,但当到达阈值后,抗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紫外协同二氧化氯对蠕虫SOD、CAT和GSH-PX活性无显着影响。

方超[8](2019)在《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州市的水资源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和降水量与城市区域不匹配这几个主要特点,是一个典型性水质型缺水的城市。如何针对台州市水资源环境和特点,高效、安全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整个台州水务工作者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消毒过程作为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持续性灭活致病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功能,是水质安全的核心工艺。但是氯消毒工艺中伴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被发现对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得到控制。本文通过收集台州市各大、中型水厂基础资料和工艺流程,对几种消毒剂进行全面的对比,确定了以次氯酸钠替代液氯作为新消毒系统的方案,搭建了相应的投加系统,确定了消毒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以提高消毒效果和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针对台州市某中型水厂的现状,通过采集两年同期4个月的出厂水样数据并检测,将化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余氯、浊度等常规水质指标,改造后均有小幅度的改善,余氯提高了 5.7%,浊度降低了 8.2%。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这两个氯消毒副产物的代表性指标,在经过改造后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三氯甲烷降低了 43.3%,四氯化碳降低了 22%,说明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可以有效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通过对两种消毒方式的成本对比分析,改造前使用液氯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6234元,改造后使用次氯酸钠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5961元,相比减少了 1.68%。按日供水7.5万吨计算,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比使用液氯消毒年综合成本减少7464.64元。改造之后,消毒副产物得到控制、运行维护得到简化、生产安全性得到提高,成本还有所减少,优点比较突出。总而言之,进行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能减少综合成本的支出,还能够有效控制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极大地保障了饮用水安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适合中小型水厂参考应用。

胡天明[9](2019)在《中山市西江原水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及中试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最常见和人们关注最多的消毒副产物。本文就围绕中山市饮用水水源西江水水质固有的特点,研究其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消毒副产物风险评价,最后进行中试试验研究。为中山市饮用水次氯酸钠消毒替代液氯消毒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指导,以提高中山市自来水的水质,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特别是咸潮期的生成量,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各水源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经口摄入的终生致癌风险R为2.40×10-63.85×10-6,致癌风险均大于美国环环保署推荐的风险阈值1.0×10-6,存在较大的隐患。其中,卤乙酸的终生致癌风险总终生致癌风险的91.56%93.93%,是终生致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水源水经皮肤途径暴露的终生致癌风险、生成势终生非致癌分别为3.737×10-86.9×10-8、7.99×10-91.23×10-8,均远低于USEPA推荐的风险阈值1.0×10-6。其中,二氯乙酸的终生非致癌风险是终生非致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中山市饮用水水源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生成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水样初始p H值、有效氯投加量、反应时间、氨氮浓度、溴离子浓度对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有显着影响。水样初始p H值在59和有效氯投加量110mg/L范围内,大多数种类消毒副产物生成量随着有效氯投加量增加而增加,总三卤甲烷、总卤乙酸和总消毒副产物增加显着。当有效氯投加量≤5mg/L时,总消毒副产物与水样初始p H值成线性关系,而当有效氯投加量≥5mg/L时,三卤甲烷百分比都随着p H值增大而上升,且是消毒副产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卤甲烷生成量随p H值增大而增多,卤乙酸随p H之增大而减小,而总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也随p H值增大而增多。在水样初始p H值为原水p H值条件下,各种消毒副产物随着反应时间(3h24h)的增长而显着增加。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各种三卤甲烷的生成量都随之减小,总三卤甲烷和总消毒副产物也减小,溴氯乙酸、二溴乙酸生成量变化不大,适当投加氨氮可以有效的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在水样初始p H=7.0条件下,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则随溴离子浓度增大而减小,二溴一氯甲烷先增大再减小,溴仿、三卤甲烷和总消毒副产物随着溴离子浓度增大迅速增大。在不同氨氮浓度溴离子浓度下,水样初始p H=5.0相对于初始p H=7.0,消毒副产物显着降低。建议水样消毒前初始p H值调至57,有效氯投加量在控制在5mg/L以下,尽量缩短消毒时间,适量投加氨氮,同时减少水中溴离子含量。通过中试研究,考察出水的氨氮、CODMn、UV254、TOC去除效果,确定了臭氧最佳投加量为1.5mg/L、活性炭吸附时间为10.18min。臭氧投加量从0.50 mg/L增加到2.0 mg/L,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总体上对氨氮的去除率从34.41%增加到48.28%,但臭氧投加量≥1.0 mg/L后,去除率的最佳并不明显。在臭氧投加量1.5mg/L时,相对于臭氧进水,臭氧-活性炭处理工艺对CODMn的去除率增加了21.21%左右,活性炭出水UV254为0.007cm-1,TOC为1.42mg/L,累积去除率达到54.49%,相对于常规工艺出水,去除率增加了16.35%。在最佳深度处理工艺条件下,中试装置对常规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很好,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等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此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砂滤后THMFP为35.66 ug/L,活性炭出水为25.69 ug/L,累积去除率从64.25%增加到73.24%,去除率增加了8.99%,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原水总HAAFP为34.15 ug/L,最后出水为10.72ug/L,总体去除率为68.60%,相对于砂滤出水的46.25%增加了22.35%,总DBPFP的累积去除率为72.07%,比砂滤出水提高了13.51%。

季亮[10](2019)在《气提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残液分离装置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传统氯酸钠法二氧化氯发生器用于饮用水消毒存在的二次污染和残液处理问题,本文以该类发生器的发生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气提式负压曝气技术分离其中的ClO2等有效成分,研究气液分离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残液回用方法及效果,结合实验结果设计残液分离回用装置,通过残液分离回用装置的运行实验,考察用其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分批次制取的一定体积和浓度的ClO2发生液为研究对象,考察曝气量、曝气时间等因素对ClO2分离效率影响。结果显示,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影响气液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曝气量一定,ClO2吹脱率随曝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曝气时间一定,ClO2吹脱率随曝气量的增大而增大。对于25℃、250 mL、含ClO2 33004700 mg/L的发生液,曝气量从2.3 L/min增至5.5 L/min,达到95%以上ClO2吹脱率所需的曝气时间从8min逐步减少至2 min,达到99%ClO2吹脱率所需的曝气量(曝气时间)分别为4.5 L/min(5 min)和5.5 L/min(3 min)。(2)以模拟的连续流ClO2发生液为研究对象,考察发生液流量、曝气量、曝气时间等因素对ClO2分离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和曝气时间仍是影响气液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其影响规律与批次实验一致;随着发生液流量的增加分离效率略有下降,但不如曝气量、曝气时间的影响明显,采用4.5 L/min或5.5 L/min的曝气量曝气10 min均可使流量为2030 ml/min的发生液达到96%以上的ClO2吹脱率。(3)利用分离出ClO2后残液,根据其中剩余氯酸钠和盐酸的量,仅补加适量氯酸钠再次进行ClO2制备,100mL残液补加4.75.2 g氯酸钠可以制得3.105.89mg/L的ClO2溶液,其制备成本仅为新原料的2/3,该结果验证了,残液回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4)根据批次和连续流气液分离实验的结果,设计了与50 g/h二氧化氯发生器匹配的气提式残液分离装置,通过调试并与ClO2发生器的同步运行实验,考察残液分离装置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残液分离装置可以通过调整动力水流量实现对曝气量的调节;在10.5 L/min的曝气流量下,稳定运行2 h后,ClO2的吹脱率在95.6%98.2%之间,Cl2吹脱率稳定在96.7%98.8%之间,达到预期效果。考察了实际发生器利用残液制备ClO2的效能,残液流量在1.2 L/h、500 g/L氯酸钠溶液补加量为0.2 L/h,可以实现ClO2额定产能的95%以上,比采用全新原料可节约成本25%左右。

二、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9年四川省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及监测指标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供水工程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2.2 完全处理供水工程不同消毒剂处理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2.3 完全处理供水工程不同消毒剂处理饮用水的消毒剂指标合格情况
3 讨论

(2)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某市水资源概况
        1.3.1 某市概况
        1.3.2 某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评价方法
        2.2.1 常规方法—水质合格率法
        2.2.2 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总体分析
    3.2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2.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2.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2.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2.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3.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3.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4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3.4.1 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3.5.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3.6.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第4章 讨论
    4.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结果综合分析
        4.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结果综合分析
        4.1.2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饮用水消毒现状
    2.2 DSA阳极研究现状
    2.3 次氯酸钠发生器研究现状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准备
        3.3.1 示踪剂实验
        3.3.2 电极制备
    3.4 分析方法
        3.4.1 电镜扫描
        3.4.2 X射线能谱分析
        3.4.3 循环伏安
        3.4.4 强化电解寿命
        3.4.5 有效氯浓度测定
4 析氯阳极筛选
    4.1 不同阳极析氯活性考察
    4.2 不同阳极稳定性考察
        4.2.1 不同阳极强化电解寿命
        4.2.2 不同停开频率强化电解寿命
    4.3 不同阳极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4.3.1 表面形貌观察
        4.3.2 涂层元素分析
        4.3.3 循环伏安测试
    4.4 最优阳极选定
    4.5 本章小结
5 电化学反应器水力特性
    5.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5.2 离散程度
    5.3 累积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5.4 本章小结
6 电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优化
    6.1 进水流量
    6.2 电流密度
    6.3 盐水浓度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作者简介

(4)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工艺概述
        1.2.1 氯消毒方法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2 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3 臭氧消毒技术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4 紫外线消毒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3 次氯酸钠的消毒机理及其特性
        1.3.1 次氯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
        1.3.3 次氯酸钠消毒的特性
        1.3.4 次氯酸钠消毒效果
        1.3.5 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
    1.4 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1.4.1 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2章 原有氯消毒工艺系统
    2.1 水厂概况
    2.2 处理工艺
    2.3 水厂工艺组成
        2.3.1 取水泵房
        2.3.2 加矾
        2.3.3 反应沉淀
        2.3.4 滤池
        2.3.5 加氯系统
        2.3.6 清水库
        2.3.7 送水泵房
    2.4 液氯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2.4.1 真空加氯
        2.4.2 氯气投加系统
        2.4.3 液氯吸收装置及氯瓶自动关闭系统
        2.4.4 自动化控制检测系统
第3章 消毒系统整体技术改造方案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工艺流程
    3.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方案比选
        3.2.1 消毒间布置方案
        3.2.2 次氯酸钠储存方式比选
    3.3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要点
        3.3.1 消毒间整体设计
        3.3.2 管路投加系统设计
    3.4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3.4.1 储液系统
        3.4.2 提升系统
        3.4.3 投加系统
        3.4.4 管道系统
        3.4.5 仪表系统
        3.4.6 自控系统
    3.5 改造施工、调试情况
        3.5.1 管道铺设情况
        3.5.2 次氯酸钠流量计的安装
        3.5.3 计量泵的调试
        3.5.4 投加调试过程
        3.5.5 调试异常的水质保障
    3.6 小结
第4章 消毒系统改造前后运行情况分析
    4.1 消毒系统运行情况
    4.2 进出水水质
    4.3 余氯控制
    4.4 消毒副产物
    4.5 环境风险分析
        4.5.1 液氯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5.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技术改造及应用成效分析
    5.1 工程投资
    5.2 药剂消耗成本分析
    5.3 运行费费用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二氧化氯制造工艺的选择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加氯替代物选择
2 二氧化氯制备工艺的选择
    2.1 氧化法制备二氧化氯
    2.2 还原法制备二氧化氯
3 结论

(6)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概述
        1.1.2 自来水厂亚硝酸盐污染现状
        1.1.3 自来水厂亚硝酸盐污染危害
    1.2 国内外处理水中亚硝酸盐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生化法
        1.2.3 化学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药品与设计
    2.3 分析方法
        2.3.1 亚硝酸盐浓度测定
        2.3.2 硝酸盐浓度测定
        2.3.3 氨氮浓度测定
        2.3.4 余氯浓度测定
第3章 水厂亚硝酸盐污染来源与现状
    3.1 水厂运行现状
    3.2 工艺各阶段亚硝酸盐的产生与转化分析
    3.3 水厂亚硝酸盐浓度
    3.4 水厂亚硝酸盐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氧化工艺去除水中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
    4.1 氧化剂投加量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2 其他氧化剂对亚硝酸盐的去除
    4.3 氧化时间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4 温度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5 pH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6 氨氮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7 COD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8 余氯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9 DO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供水系统中蠕虫灭活技术
        1.2.2 供水系统中紫外消毒技术
        1.2.3 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研究
        1.2.4 蠕虫对逆境胁迫的应激机理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步骤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紫外预处理试验
        2.2.2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试验
        2.2.3 蠕虫样品测试分析预处理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蠕虫的形态变化观测
        2.3.2 蠕虫表皮组织结构观测分析
        2.3.3 蠕虫抗氧化系统分析方法
第三章 紫外协同氧化剂灭活颤蚓效果研究
    3.1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过程中颤蚓的形态变化
        3.1.1 单独紫外照射下颤蚓形态变化
        3.1.2 紫外协同次氯酸钙灭活过程颤蚓形态变化
        3.1.3 紫外协同二氧化氯灭活过程颤蚓形态变化
    3.2 紫外照射剂量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
        3.2.1 紫外照射对次氯酸钙灭活效果的影响
        3.2.2 紫外照射对二氧化氯灭活效果的影响
    3.3 氧化条件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及其灭活动力学
        3.3.1 氧化操作条件对颤蚓存活率的影响
        3.3.2 氧化剂类型对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的影响
        3.3.3 紫外协同氧化灭活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组织的损伤效应研究
    4.1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层组织结构的破坏
        4.1.1 扫描电镜观察
        4.1.2 透射电镜观察
    4.2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1 紫外照射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2 紫外协同次氯酸钙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2.3 紫外协同二氧化氯对颤蚓表皮基团的破坏
    4.3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表皮渗透性的破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外协同氧化对颤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5.1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蛋白质的影响
    5.2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颤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5.3 紫外协同氧化剂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1 SOD
        5.3.2 CAT
        5.3.3 GSH-PX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台州市水资源的概况与特点
        1.1.1 台州市水资源概况
        1.1.2 台州市水资源的特点
        1.1.3 台州市的水质现状
        1.1.4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2 台州市给水处理现状
        1.2.1 台州市常见水处理工艺
        1.2.2 台州市的主要水厂
    1.3 消毒工艺
        1.3.1 综述
        1.3.2 消毒的作用机理
        1.3.3 消毒的影响因素
        1.3.4 常见的消毒工艺
    1.4 国内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4.1 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4.3 氯消毒副产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器材与方法
    2.1 采样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试验仪器与药剂
第三章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的评价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改造方案
        3.1.1 几种氯消毒剂的效果对比
        3.1.2 次氯酸钠的基本性质
        3.1.3 次氯酸钠消毒原理
        3.1.4 次氯酸钠投加方案的确定
        3.1.5 次氯酸钠储存方案的确定
        3.1.6 消毒系统改造总体方案
    3.2 改造前后主要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3.2.1 余氯
        3.2.2 浊度
        3.2.3 三氯甲烷
        3.2.4 四氯化碳
        3.2.5 常规指标平均值对比
        3.2.6 消毒系统改造技术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前后运行成本分析
    4.1 消毒系统成本的计算方法
    4.2 液氯消毒成本计算
    4.3 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成本
    4.4 改造前后成本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山市西江原水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及中试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污染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
        1.2.1 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
        1.2.2 替换消毒剂法
        1.2.3 消毒副产物的直接去除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氯化实验
        2.2.2 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
        2.2.3 常规指标的测定
    2.3 中试装置
第3章 中山市西江原水消毒副产物风险评价
    3.1 水源水水质评价
        3.1.1 单因子环境质量评价
        3.1.2 西江原水评价结果和讨论
    3.2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变化
    3.3 消毒副产物风险评价
        3.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数据来源
        3.3.2 风险计算模型
        3.3.3 风险评价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氯投加量对DBPs生成特性的影响
        4.1.1 中性条件下DBPs生成量与有效氯的关系
    4.2 反应时间对DBPs生成特性的影响
    4.3 原水pH值对DBPs生成特性的影响
        4.3.1 消毒副产物百分比与初始p H值的关系
        4.3.2 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与初始p H值的关系
    4.4 溴离子浓度对DBPs生成特性的影响
    4.5 氨氮浓度对DBPs生成特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毒副产物的中试调控研究
    5.1 中试装置简介
    5.2 中试试验原水水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臭氧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5.3.2 活性炭最佳吸附时间的确定
        5.3.3 中试装置净水效果分析
        5.3.4 中试装置对DBPFP的去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气提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残液分离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二氧化氯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1.2.1 二氧化氯的性质
        1.2.2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1.2.3 二氧化氯的测定方法
    1.3 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技术现状
        1.3.1 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基本工艺原理
        1.3.2 商用二氧化氯发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发生器残液处理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批次气液分离实验研究
    2.1 实验器材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1.4 发生液成分测定
        2.1.5 二氧化氯发生液实验溶液的制备
        2.1.6批次气液分离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爆气流量为0.7~1.5 L/min的分离效果
        2.2.2 曝气流量为1.9~2.7 L/min的分离效果
        2.2.3 爆气流量为3.5~5.5 L/min的分离效果
    2.3 本章小结
3 连续流气液分离实验研究
    3.1 实验器材与方法
        3.1.1 连续流气液分离实验装置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发生液流量为20 mL/min时气液分离效果
        3.2.2 发生液流量为25 mL/min时气液分离效果
        3.2.3 发生液流量为30 mL/min时气液分离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气液分离残液的回用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5 气提式残液分离装置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5.1 气提式残液分离装置设计
        5.1.1 设计依据
        5.1.2 设计要求
        5.1.3 工艺流程设计
        5.1.4 结构及组成设计
    5.2 残液分离装置的性能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9年四川省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分析[J]. 孙莉,朱鸿斌,印悦,金立坚,秦岭,李张.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11)
  • [2]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李宛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3]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D]. 郭静如. 浙江大学, 2021(09)
  • [4]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可欣.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5]二氧化氯制造工艺的选择与分析[J]. 周腾龙. 云南化工, 2020(07)
  • [6]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D]. 陈圣哲.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7]供水系统中蠕虫的紫外协同氧化灭活效果和机理研究[D]. 唐韵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D]. 方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9]中山市西江原水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及中试调控研究[D]. 胡天明.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气提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残液分离装置设计研究[D]. 季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效果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