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_胡慧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_胡慧玲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特殊学校 51402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能用数学发展的眼光和灵活的思维去观察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从小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小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认真读题,没有理解题意就盲目解题;二是思维定势,没有见过或没有做过的题型就不会做;三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养成细心审题的良好习惯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1.对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2.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思维习惯

例如:“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再列出算式“25×2-2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反思考,进行第二次“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说的训练。如“3个1/5比2个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三、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如:“小红和小明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红吃了5粒,小明吃了6粒,谁剩下的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明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栋楼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题型多变的训练。

四、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或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应这样正确列式:12×(3+4)=12×7=84(个),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一种简单化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都离不开思维的训练,也离不开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论文作者:胡慧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_胡慧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