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师课堂教学改革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论文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师课堂教学改革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论文

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师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新课程论文,课堂论文,高师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辅开,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引发一场师范教育的重组活动,就课堂教学而言,其中主要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变化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的处理

现行师范各科教材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实际需要,为教师“教”和学生“学”而编选的范本,也是构建现代师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托。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教学方案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明确学科的目标要求

师范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共性目标要求包括:(1)德育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明确每个单元(章节)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2)文化知识教学目标:主要确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程度。(3)学科技能训练目标: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内容确定相应的技能训练要求。(4)中小学教学能力培养目标:这是体现师范性的目标,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2.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1)德育内容,不可忽视人文精神。(2)文化知识教学内容,主要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3)学科基本技能训练内容,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所在。(4)中小学教学能力培养内容,是指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切实加强与中小学教育的沟通和联系,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培养。

3.设计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方法,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其实质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处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正确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而形成技能,升华为能力的理想境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根据知识的深浅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现代教师在以下方面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仍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消解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新旧课程及教师教学行为逐步过渡、渐进与交错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明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知识性传授者角色的表现:①信息交错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讲,学生听;②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学习;③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④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2)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形成的原因:①教师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②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③应试教育观:认为这种方式提高成绩快,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④习惯传承观:过去教我的教师这样,大家都这样;⑤简单化的工作方式:认为传统灌输式的传授知识,直线传递,省时、省力、见效快;⑥受限制的教学条件:班额、教具及设备的限制。(3)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具体要求有:(1)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指引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5)营造一种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息;(6)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7)与学生一道探索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

再次,教师应成为教育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更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局外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着最佳的研究机会,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原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生地位的变化

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呢?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一种观念,采取三种手段,以求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1.树立一种观念

要树立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学习潜能的观念。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潜能的10%。稍后,美国学者玛丽特·米德指出,人的潜能只用了6%,还有94%的潜力。学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是人类最宝贵而又远未开发利用的宝藏,如果教育得法,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站立时的高度,而应该看到他们跳起来的高度,优生有潜力,差生的潜力更大,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2.采用三种手段

(1)启动内需。教师应该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

(2)强化训练。就训练的本质意义看,它是人类为改变自身的自然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要从各方面改变自己的自然素质,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活动和实践,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而使这种教学过程成为具有特定教学目标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自主作用。

(3)促成内化。每个学生从“我要学”的信念的形成到持之以恒地将它自觉地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突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化倾向,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精于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计算机的运用作为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手段,运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不能只讲形式,而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做文章。教师在运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特别是制作课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丰富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3)灵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计算机的运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制作课件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切入点,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确定课堂教学软件出现的时间、次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标签:;  ;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师课堂教学改革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