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几点思考_环境经济学论文

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人口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3)04-0067-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被正式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已有六年多历史。六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也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然而,一门新兴学科的成长和成熟总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远未完成,目前学术界对该学科的许多问题,甚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该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定位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多种学科的渗透与综合,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与特点。综合学科的出现,是各门经典科学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后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解决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可以说兼备这两个条件。无论把它称之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还是综合学科,都是从科学学的角度对学科性质的一种判定,并不能解决学科的基本定位问题。曾有学者撰文称“我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定位是: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注:邬沦萍 穆光宗.新的学术增长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4).)笔者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不应定位于交叉学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无论从学科名称的规定性,还是从其实质内涵来看,都应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科,就是要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又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其中所讲的效益也不是一般经济学中单纯的经济效益,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将进一步阐述。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由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就是人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忽视了对人类自身数量的调节和控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也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重大课题而诞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成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贯穿于学科的始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在学科的内容中得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三:(1)可持续原则。该项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注: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人类要坚持这一原则,不仅必须约束自己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而且必须保护和加强资源基地建设,恢复环境质量。这就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补偿从生态系统中索取的东西,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传统的经济学把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大自然所赐的各种资源当做免费的,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遵循可持续性原则,为有效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永久支撑能力,应该对自然资源进行核算,估计由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质量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计入成本,从而有利于对资源消耗的控制和对环境的保护。(2)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强调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表现了人类所遭遇的历史挑战的共同性,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发展危机都是同一危机,都是全人类的共同危机。在共同性原则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把世界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起来研究,探讨诸要素间最佳均衡点,寻求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3)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涵义是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最为流行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其实质就是要体现代际公平;另一层涵义是代内公平或国际公平。旨在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及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无论是代际公平还是国际公平其实质问题都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极易导致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对环境不可逆的破坏,不仅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当代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不可持续发展。为体现公平性原则,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致力于建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机制,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真正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放在一个结构框架中综合研究,实际上就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因此,系统方法是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和考察,按照系统的特性和规律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一种方法论体系。系统方法始终着重从整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系统方法与传统的科学方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它把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整体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之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时,不能先分别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各个部分,然后再把这些研究成果组合成一个整体,而是要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始终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从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出整个系统的发展规律。其次,综合性强是系统方法的又一特点,它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即使研究对象是多学科、多层次、随机干扰大、错综复杂的问题,也能较为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再次,系统方法的高效率使其更易达到最优化的目标。由于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体,统揽全局,能够互相协调,故而效率高。此外,注重定量的分析和统计,整个方法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达到总体最佳。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系统的研究方法。我们已经拥有人口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就是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唯有引进系统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该学科才具有生命力,也是避免其成为相关学科简单组合的唯一有效途径。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系统的结构。系统内各要素有机结合,协调一致,系统结构优化,就能产生更大的系统效应。并能正确运用反馈控制原理,形成有序发展的态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自组织系统,因此不能完全依赖系统自身来调节其结构和功能。需要人类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发现和认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时识别各种反馈信号,不断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实现系统的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若干要素构成,如人口子系统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分布等若干要素。系统结构的优化,既包括子系统内诸要素结构的优化,也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因此,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决不能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简单加合,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四、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框架结构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其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个简单的框架图所能涵盖的,但我们仍可以图示的方式直观地说明各子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图中把资源与环境放在了一个椭圆中,中间用虚线分开,是因为笔者认为,资源与环境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实质上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只是人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时,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把二者区分为两个概念。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活动场所时,把它称之为环境;而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时,一切可为人利用的物质都成了资源。因此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

从这个框架图可以看出,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资源子系统单向地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享受环境子系统提供的生活空间和生产活动场所,而给予环境子系统的却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废弃物。在这种初始关系中,如果人口和经济子系统对资源的消耗小于或等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小于或等于环境的自净能力,系统尚可维持稳定,否则,必然使整个系统熵增加,最终走向崩溃(不可持续发展)。或者,人口和经济子系统向资源环境子系统作出有益的回馈,从而保持系统稳定。另外,人口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人口子系统向经济子系统提供体力和智力,经济子系统向人口子系统提供生活消费品。但这种关系并不总是平衡的,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诸要素常常不能适应经济系统的要求,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由于受到资源、环境、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也常常不能生产出完全满足人口系统需要的生活消费品,产品过剩和供应不足的现象经常发生,前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而后者又会导致人口的正常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探索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创造负熵,保持系统的稳定。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系统效益达到最大。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初始关系框架图

这里强调的系统效益是相对于以往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的,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或者说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位动态地考察和评价整个系统的损失与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判断。例如,“木材经济”对于一个局部区域来说,经济效益可能是巨大而迅速的,廉价的原料,施以简单的加工就可以换回货币,“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如果把这个项目放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个项目的收益仍然是卖木材或木制品换回的货币,而损失(成本)除砍伐和加工木材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外,还包括由于森林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的损失;由于森林减少、蓄洪能力降低造成水灾的损失;由于森林减少、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的损失;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等等。这些损失之和如果小于木材经济的收益,可判断该项目的系统效益为正,项目可取,否则,系统损失大于收益,项目不可取。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森林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隐性的、缓慢发生的,或者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1998年特大洪水就是惨痛的教训。因此动态地考察系统效益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纠正短期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应围绕上文提出的两个目标展开。第一个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建设成为一个灵敏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的特征是系统能自动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及内部各要素力量的消长来调整自己的结构,维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一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系统,例如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充足的水源、牧草,饲养着一定数量的草食动物,同时生存着一些肉食动物,它们控制着草食动物的数量,整个系统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如果由于瘟疫或其它人为因素突然减少了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失去肉食动物的控制,数量就会急剧增加,当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到超过草原的承载力时,就会引起草原退化,牧草减少,一部分草食动物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饿死,草食动物数量的减少会使草原逐渐恢复,肉食动物也因有充足的食物而逐渐恢复种群的数量,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又重新达到平衡。这种自组织过程表面看来似乎是大自然完美的法则,实际上是极为残酷的,是以草原退化和众多草食动物的生命为代价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积极抑制”实际上就是利用这种自然法则的作用,这是人类社会难以接受的。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建设成为一个灵敏的自组织系统,需要研究如何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畅通的信息通道,如何识别微弱的预警信号并及时产生反馈控制。强调加强自组织过程的灵敏度,在任何不均衡迹象刚刚显露甚至尚未显露之时,及时采取调节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调控成本。为此,还必须研究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问题等。

为实现第二个目标,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摒弃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树立“生态人”新观念。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决策依据的。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产权难以界定或交易成本太高等原因,许多外部成本难以内部化,经济人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时往往以牺牲他人或公共利益为代价。例如,一个厂商如果可以把污水排入河流而不必支付任何成本,那么它就没有购置污水净化设备的积极性,因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关注环境、关注生态逐渐成为时尚的新世纪,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必须更新观念,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把单一的经济学变革为系统经济学,把单纯的经济效益变革为系统效益或生态经济效益,把经济人变革为生态人。

“生态人”概念的提出,旨在克服经济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生态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以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决策依据。如前例中的厂商如果是生态人,它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同时也考虑外部成本。它会核算由于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水污染引起的捕鱼业的损失有多大;用污水浇灌农田造成农作物污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医疗费损失有多大;河水污浊影响景观,旅游观光损失有多大;以及污染水源能否对生态系统产生长远的不可逆的影响等等,将一切外部成本纳入成本核算并权衡项目的生态效益后再评价企业的效益,进而做出有利于系统总效益最大化的决策。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转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梯级理论,人的需要有五个梯级:一是生理的需要,如衣、食、性等;二是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经济保障等;三是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或称社交需要,如感情、爱情;四是自尊或心理的需要,如自信心、求知欲、尊重、威信等;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审美、欣赏、理解、发挥聪明才智等。前两级是低级需要,为生物所共有,后三级是人所具有的高级需要。在满足需要方面,也是一级一级递进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物质产品贫乏,人们只能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经济人的价值判断有利于推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对促进经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与丰富,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渐得到满足,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人们日渐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热心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这一切都为“生态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差异巨大,即使在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差距也十分悬殊。人们的收入水平不同,文化层次不一,道德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生态人价值判断标准的实施即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制度的保证。二者都成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中,经济人的决策显然不利于系统的协调与稳定,只有跳出经济效益的小圈子,站在系统的高度,以生态人总揽全局的胸怀,权衡各子系统收益与损失,才能做出有利于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的科学决策。为此,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还必须包括建立可操作的系统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探索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标签:;  ;  ;  ;  ;  ;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几点思考_环境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