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与圣经故事初探论文_李咪秋

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与圣经故事初探论文_李咪秋

李咪秋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500

摘要:红河哈尼族是我国滇南边陲古老的世居民族,宗教文化是哈尼族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上,哈尼族传统宗教是一条历时悠久的文化链;横向上,由其衍生出来的神话故事,诗歌,祭祀仪式等构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中的洪水主题,人类起源,人物形象等与圣经故事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并不是毫无干系的巧合。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圣经故事;

一、引言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普遍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意识形态是人类头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1972)宗教的英文是“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io, 意为有限者和无限者的结合。有限者指的是人,无限者指的是神,宗教是神与人的结合。当人类面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灾难与痛苦,无法忍受且无力自拔的时候,就希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境。如基督宗教中仪式中神与人的中介牧师一样,哈尼族宗教仪式中的摩批是人与神和鬼与人之间的中介,是具有威望的重要角色。牧师和摩批都为宗教活动的领导者,宗教信仰的传播者,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哈尼族宗教信仰中,莫咪(即天神)是至尊至甚,无所不能的神,他会佑善惩恶,是世间一切的主宰者。而在基督教里的耶和华同样有着神圣的权威和万能的力量。无论是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还是圣经故事,两者的故事蕴意都非常深刻、美妙绝伦,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是两者在各自的历史中都经久不衰的原因。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宗教力量,也在于自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宗教故事经过传承、变化,一代代地艺术创造,变成今天的宗教文学。只有对宗教文学故事的品读,才能从中寻找出两者之间的蛛丝马迹。

二、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的基本特点

哈尼族祖先崇拜在哈尼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曾以不同的形式居于原始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白春苗,2011)丧葬祭献、过年祭祀神龛等表现了哈尼族对祖先的严肃崇拜。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宗教最大的差异是崇拜的差异;哈尼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为特征,在生产和生活充满了神鬼观念和献祭活动。天地有神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不同的神灵有不同的职能,不乎大小,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神灵在哈尼族信仰中同等位置存在。因此,以一神性、普世性和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督教的传入和发展,从宗教本身的教理教义上就与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江岩,2012)“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申命记第四章29条)基督教义认为宇宙间只存在一个神,一个惟一、独一无二的神,除此而外,没有其他的神存在。因此,一神思想从一开始就彻底否定了当时近东地区到处流行的多神论,并反对崇拜多神和崇拜偶像在此一神论思想中,除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的上帝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神的存在,唯一神崇拜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二是传播方式的差异;在哈尼族信仰和崇拜中的自然神灵,祖先神灵,天地神灵,图腾和各种纷繁复杂的鬼怪神灵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的形态,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各司其位,从而形成了一种所有神灵均有其存在空间的“多元通和”的宗教状态。

哈尼族长期生活在山腰上;在哈尼族的观念里,山腰上是人畜住的地方,河谷的阴森处住的是鬼神;山顶上住的是天神和祖先的灵魂。将一坐山分为山顶、半山腰和山底三部分。用等式表示:山顶=天上、半山腰=地上、山底=地下。(李泽然,2011)人处在中间位置,从出生到死去一直是受山顶的庇佑。而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由于人与生俱来犯有“原罪”,必须要通过上帝的拯救才能得以摆脱。人由于自身的有限性制约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得到拯救,只有信靠上帝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圣经·诗篇》所说“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基督教的传播已形成有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传播。哈尼族宗教信仰没有类似基督教那样强烈,普世的传播方式,它是在本民族内以习染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并不借助其他任何特殊的方式和手段,而且由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习俗化,人们对之习以为常。

三、洪水主题的相似性

这些宗教故事在历时与共时的发展和延续中,不断被神圣化。“历史同戏剧和小说一样都是从神话中生长起来的,神话是一种原始的认识和表现形式。”(李择然,2011)汤因比的这一论断完全适用于哈尼族的传统宗教和《圣经》中的故事。两者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极为相似,两者创世神话主要探讨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原始状态,宇宙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二是起源,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洪水故事均则一条主线:神发起洪水—淹没大地—人类难避其殃,濒临灭绝—神偷偷地拯救其中几个人。 各地区哈尼族对洪水神话稍有不同的叙述,但主题大体一致。哈尼族对洪水的叙述是在《兄妹传人种》中,故事梗概为天神不喜欢长相丑陋的人类,发辣水、热水、冷水淹没大地,其中一位叫米扎扎拉的神心有不忍便送善良的一兄妹一葫芦作为逃生工具,大水过后,除了俩兄妹世无一人。最终两兄妹不得已成婚传人种。(安德鲁劳斯,2014)而在在圣经《圣经·创世纪》第6章11节到22节中,有关洪水的描述:

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上帝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是有血气的人都败坏了行为。上帝吩咐诺亚带他全家和动物每样两个进方舟。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有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安德鲁劳斯,2014)

相同的故事情节和基本结构:天神发怒要毁灭人类——某特定人得到神——得一逃生工具——洪水泛滥——人类被毁——洪水退却——特定人获救——人类繁衍。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以单一的人类丑陋为背景烘托出神话的基本主题是美与丑,善与恶,人类最初的是非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远古的蒙昧时代,人们似乎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善恶”概念,它属于无限万能的主宰——神。美与善则得到神的庇佑,反之招来毁灭,这也是宗教能历时不衰的原因。两则故事的祖先们通过善良,克服了洪水,保全了人类的繁衍。从洪水的水势和人类再造过程来看,哈尼族洪水故事描述为洪水泛滥于田野,犹如狂暴的野兽把大树连根拔起,冲走了无数的庙宇和房屋,水天一色,根本分不出海洋和陆地;整个世界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圣经》记载的洪水水势也极其浩大,天下所有的高山都被淹没了,水势比山高十五肘,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四、人类起源的相似性

哈尼族传统宗教文学《烟本霍本》讲到宇宙的初始状态和众神的诞生。说是在那天地混沌不开的远古的洪荒年代,一条巨大无比的母金鱼,独立进行了一项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为宇宙造神,它挥动两鳍荡出了天和地,然后就用自己各部分的鱼鳞先后生出了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和一对人神。在完成了这项先期的工程之后,余下的工程则由天神,地神、和人神去完成。圣经中有关宇宙初始状态和天地的描述:

《圣经·创世记》第1章第1节—第3节 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降水分为上下。”第1章第14节 天主说:“天空中要有光体,以分别昼夜,作为规划时节和年月日的记号。要在天空中放光,照耀大地!第16节 天主于是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的控制白天,较小的控制黑夜,并造了星宿。

《圣经》叙述天主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的控制白天,较小的控制黑夜;于是便有了昼夜。在哈尼族《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 中也说到——远古的时候世界是黑咕隆混沌一团,后来刮起了狂风……黑暗被吹走,白生生的天和红通通的地出现了,太阳也被吹出来了,世界分成了黑夜和白天。在哈尼族《十二奴局》(赵官禄,2009牧底密底篇也描述有“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混沌不分,世间没有宽宽的大地,世间没有高高的蓝天……”等。对于宇宙最初的样态,两者均描述为“混沌一团。”而后“混沌一团”分开为天和地。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能够记录,口耳相传的宗教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但故事梗概是一样的;关于人类祖先的故事主要有上文提到的《兄妹传人种》,《阿培阿达埃》(译为祖先们的传说),和《十二奴局—牧底密底》。 在《阿培阿达埃》中有宇宙初始和人类祖先的描述为:

远古远古的时候,到处一片雾茫茫。浓雾翻腾又翻腾,不知翻腾多少年, 白白的雾凝结起来,成了白鱼的肉。肉越聚越多,就成了一条大大的鱼……大鱼把身子一摇,肚里送出一对人,男的叫知达,女的叫妲布……不久知达怀了孕……

在《十二奴局》牧底密底篇中,人类始祖诞生叙述为:最初的时候,莫咪(天神)从天上派下两个人来,男的叫依沙然哈,女的叫依莫然玛。依沙和依莫结成夫妻,生下一个葫芦团,过了七天七夜,葫芦里响起声音,刚把葫芦划开,跳出很多人来,仔细数数看,共有77种人。无论是哪一篇,都有两个主要的人类祖先,一男一女且为兄妹关系,经历苦难才最终得以繁衍后代。《圣经·创世记》伊甸园篇,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在东方的伊甸园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 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现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舍勒认为:“在神身上,人描述了自己”,因为“人的生成与神的生成从一开始就是互为依存的。”(刘晓枫,1999)人类史如何起源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曾经是一个有诱惑力而又长期难以猜度的宇宙之谜,人类祖先很早就提出并按照自己的认识和习惯回答了这个问题。两种叙述,一男一女主人公是相对应的,依沙,依莫/知达,达布/《兄妹传人种》中的忠龙忠梭与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夏娃一一对应。这反映了人类原始的性观念,只有一男一女结合才能繁衍后代。《圣经》里叙述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这里笔者想提出一个疑问,亚当和夏娃的下一代之间是不是就成了与哈尼族故事一样兄妹传人种?两者宗教叙述在创造万物顺序均“以人为后”,先有天地,日夜,再创造动物、植物,而后才有人类创造。关于人类始祖起源暂且不说是谁创造而来,从始祖生源地描述也有相似之处。在哈尼族的观念里,人死只是躯体死了,灵魂却永远不会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人死了灵魂定要回到祖先那里,哈尼族祖先的祖居地——诺玛阿美,回到祖居地之后,他或她会跟祖先一起生活。这里的祖居地诺妈阿美是哈尼族传统宗教叙述中哈尼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与亚当和夏娃所居的伊甸园是对应的,文学的历史性告诉我们代代相传的宗教故事必然结合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笔者认为诺玛阿美和伊甸园也真实存在过。

五、结语

宗教文化与习俗是人类历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剥开宗教的神学外衣,它是一部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化体系。宗教故事有田园诗般恬静地画面,也有血雨腥风的战乱屠杀。有撕裂人心的悲剧场景,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宗教故事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两种宗教故事是否根据同一个历史事实还需要更多科学的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宗教故事一定是古人对自然环境或者自然灾害的一个真实反映。哈尼族宗教故事和圣经故事的相似性,也说明了人类祖先认识自然的普遍性,对人类善恶概念的明确以及对人类一男一女繁衍后代的原始性观念。

参考文献:

圣经[M].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

安德鲁劳斯(英文版主编)石敏敏 译《古代经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白春苗 哈尼族祖先崇拜略论[J]. 红河学院学报 2011(1)P1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354

李择然 中国哈尼族[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P184

韩军学 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刘江岩 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 J] . 民族论坛,2012( 8):P60,61

刘晓枫 选编:《舍勒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P1361

史军超 哈尼族文学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P114

赵官禄 《十二奴局》[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P1,7

论文作者:李咪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哈尼族传统宗教故事与圣经故事初探论文_李咪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