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的通货紧缩: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解释_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时期的通货紧缩: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解释_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时期的通货紧缩——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一种解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经济状况论文,时期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3544 (2000)02—0006—03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到1999年12月底,我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出现连续26个月、20个月和41个月的下滑,按照国外通行的通货紧缩定义,我国经济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正因为如此,大量文献中关于通货紧缩治理的常用措施(扩大货币供应量与启动消费需求)被普遍提出。可是在连续7 次下调利率(再加上开始征利息所得税则相当于8次), 加大基础货币投放量以及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居民的消费仍然启而不动,物价指数继续回落,这就不得不考虑,到底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情况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由于体制性缺陷所造成的“体制性收缩效应”,而笔者认为这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在此想要提出另一种解释,即是由于转型时期的紧缩效应所导致。

一、转型与转轨的界定

在这里,转型与转轨是指经济转型与经济转轨。人们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对二者不加区分的应用,引起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给予明确的界定。

经济转轨是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是指在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改变,也可以说是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谈到经济转轨国家时,就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国家,包括中国、东欧、俄罗斯等。对我国来说,经济转轨是从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转轨完成将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成形,主要表现在商品、生产资料的市场化水平已很高,但是,还很不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还在诸多领域如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使市场发育呈畸形状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大约要到2030年,这样看来,我国的经济转轨要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经济转型是属于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条件的变化问题,也就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运动状况的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变化问题。转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经济体制下的不同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从1997年开始(标志是中国从“短缺经济”进入“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属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引发各种经济关系剧烈的变动,使传统的经济调控政策、手段、方法的使用都发生新的复杂状况(如政策效益递减,政策目标与效应相反,以及措施无效等状况)。1997年以前,中国虽然仍是处在转轨过程中,但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相对稳定,1997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的出现,使中国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形成。可见,所谓需求不足是转型期的特点,因此研究当前如何启动需求,发展经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

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发展的三大拉力(消费、投资、出口)中,我国由原来的出口拉动转变为靠内需拉动。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中央政府为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消除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又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控制投资与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主要靠扩大出口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但是1997年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东南亚金融危机,巴西、俄罗斯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阻力明显增大,使出口难以再背负起推动经济增长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启动内需成为主题。

2.经济发展的约束由原来的资源约束转为市场约束。1997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处于短缺状况(包括资金短缺、技术短缺、资源短缺等),使经济发展的瓶颈处于供给方。由于体制转轨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投资的后发效应导致经济在1997年后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低水平过剩,高水平断层),出现所谓的“买方市场”,经济发展瓶颈处于需求方,也即是经济发展约束中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转变。

3.经济发展的矛盾由原来的总量矛盾上升为结构矛盾,结构问题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矛盾的表现如,人们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过去的“有”“无”矛盾变为“好”“坏”矛盾,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不再只是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得到满足,否则必然出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由此看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结构升级的挑战。

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发生了转变。过去由于经济处于饥渴状态(注:表示需求不足,但是供给可以很顺畅的为其提供。),所以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并往往直接作用于生产领域,控制增长速度,防止过热。而现在由于经济处于梗噎状态(注:表示潜在需求不能顺利转化为有效需求,供给与需求产生偏差,供给不能顺利使需求得到满足,看似过剩,实际仍是“饥饿状态”。),单纯的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作用于最终消费领域,必须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联合调控,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稳定,防止下滑。可见转型所导致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使政策的力度、方向、作用空间也发生了变化。

三、转型时期的紧缩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引起预期不确定性的加大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使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再加上低水平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出现商品价格的下降。商品价格的下降使产品利润也随之下降(在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企业的亏损面逐渐扩大,因而银行不愿意贷放资金,进一步使其技术无法改造,结构无法调整,产品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积滞于仓库之中。现实中,人们普遍存在“看涨不看跌,买升不买降”心理,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广大居民受到收入低的流动性约束限制,加剧了物价的下跌。物价的持续下跌,又进一步使资金的实际利率上升,成本加大,在市场无热货,投资无热点的情况下,投资必然萎缩。也就是最初的物价下跌引起了消费、投资的萎缩,从而又加深了物价持续、全面下跌的程度,最终形成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并非货币供应量的紧缩。实际上,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并不低,如1999年,平均每月增长不低于17%,比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增长指数之和高出13%,也就是说货币供给没有收缩,问题出现在经济吸收货币的能力下降了。人们的消费性货币需求不断萎缩,积蓄性货币需求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沉积于银行的存款账户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商业性程度的提高,在投资无效益的背景下银行自然会收缩贷款的规模,从而导致“金融资本的过剩(表现在存贷差额的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目前的通货紧缩不是货币供给的紧缩,而是在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矛盾所导致的货币流动性下降以及社会总资本循环周转,即消费(储蓄)——投资机制的运转发生梗阻而引起的全面经济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实质经济的萎缩。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货币供给的不断扩大,货币流动性的不断下降,使得经济滞涨的潜在威胁不断凸现出来。

可见,经济转型时期的紧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它发展的最初表现是通货紧缩(物价指数持续全面的下跌),但是随着转型期各种经济矛盾的纵深化发展,有可能成为经济滞涨。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仅仅从货币角度看问题,而是应该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问题。此外,我们也不能盲目启动消费,对中国巨大的储蓄存款余额这只“笼中虎”是不能冒然释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巨大的存款余额只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实际上,体制转轨中银行业所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危险之所以一直没有爆发,就依赖于居民储蓄不断增长,一旦居民消费增长迅猛,储蓄迅速下降,而不良资产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银行的正常运行将失去支持而首先发生危机,并可能引起全面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因此,所谓启动居民消费也要奉行稳健原则。总的来说,经济转型期的紧缩既有有效需求的紧缩,又有有效供给的紧缩,只有在做到既能适当扩大有效需求,又能增加有效供给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社会总资本循环周转的正常进行,经济紧缩状态才能得以缓解。

四、解决转型时期紧缩问题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型时期的紧缩问题,包含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目前我们可以从如何增加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两个方面给出解决转型时期紧缩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适当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

1.制定消费政策。短期内适当刺激消费需求,以启动一两个消费热点,打破紧缩僵局;长期则要制定稳定的消费政策,保证消费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发展。

2.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意政策的一致性和政策发布及出台的时机性。只有建立起可靠的社会保障体制才可以大大消除居民收入、消费预期的不稳定性,此外也可以缓解失业对消费的影响。而注意政策的一致性、时机性也是为了维持人们预期的稳定,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以解决目前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加而对消费紧缩产生的影响。中小企业往往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4.实施金融创新,扩大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最大的好处是解决“流动性约束”问题,从而有利于居民各期消费都比较平稳,可防止一段时期消费激增造成经济过热,而另一时期消费骤减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能稳定发展。中国的消费信贷尚处于发展之中,目前不断的降息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金融创新的良机。

5.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我国结构问题中城乡结构是一个很大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失衡是城市化水平低。当我国人均GNP 水平从低收入国家上限进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时,城市化进程滞后反而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使农村居民消费大大滞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成消费结构断层的巨大空间。因此如何改善城乡分配和消费结构,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是解决目前有效需求不足,消化积存商品的重要途径。

6.改变目前畸形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目前我国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呈哑铃型,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只有通过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增加中等收入阶层在财富总量中的持有比重,实现财富收入分配结构呈◇型(橄榄型),才能提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打通货币积累需求向市场消费需求转化的通道。此外,一个巨大的中等收入集团的形成也有助于维持社会消费稳定持续地增长。具体改变收入分配结构的措施包括,按累进制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利息税,以缩小贫富差别;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能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等。总之,改变畸形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是治理紧缩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

1.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启动制造业投资。目前我国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重点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这对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是有利的,但是投资乘数小,传导链短,短期效果不明显。只有同时启动制造业投资,延长产业链条,才能全面形成投资供给效应。此外,由于投资是当前需求又是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决定,投资供给结构应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投资能形成有效供给,实现良性循环。

2.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解除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歧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适应其需求多样化的融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0%,并且由于竞争作用使其生产都集中于有效供给的形成,但是在融资结构中它们从国有银行得到的信贷支持却仅有总量的20%。因此,如何增加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缩小政策投资领域,拓宽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提供政府投资贴息优惠,启动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基本属于“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或“为别人花别人的钱”,往往效率较低,因此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领域,启动民间投资,为投资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为自己花自己的钱”,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增加有效供给。

4.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清理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只有切实减轻了企业的各种负担,保护了企业的利益,才能增加企业的利润积累,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与结构升级,满足人们消费的多元化,形成有效供给。国家还要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以配合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引导消费支出转向新兴产业的情况下,促进此类产业的发展,支撑长期的国民经济发展。

此外,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解决不良资产的负担,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都是解决转型时期紧缩问题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条件。总之,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必须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转型时期的紧缩,以寻求解决的最佳措施。

收稿日期:2000—01—23

标签:;  ;  ;  ;  ;  ;  ;  ;  ;  

经济转型时期的通货紧缩: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解释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