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通过决议, 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
2002年1月31日,挪威食品检查局宣布,挪威将与欧盟保持一致, 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食品。
2002年2月8日,捷克和匈牙利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甲壳类动物食品。
2002年2月19日, 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英国商店停售所有产自中国的蜂蜜以及混合蜂蜜。
2002年2月底,欧盟通知各成员国, 对其市场上的中国蜂蜜进行强制检查,对不合格货予以查封、退货或销毁。随后,挪威、沙特等国也纷纷效仿。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香港等市场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蜂蜜的检验。
2002年3月15日,俄罗斯临时禁止从中国进口牛肉、 猪肉和家禽肉……
进入2002年后,这一个个消息便接踵传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突然陷入困境。中国的多种出口产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遭到封杀、退货,而原因却是只有一个:抗生素超标!
对此,我国外经贸部与有关国家进行了交涉,强烈抗议有关国家单方面采取行动,对中国采取不公正贸易行为。然而,这一系列“封杀”事件也应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商一个惨痛的教训: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了解进口国的有关各项规章法规,并严把食品安全关,否则这一个个“绿色壁垒”很难逾越,我国出口商将因此损失惨重。
农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注。实际上,抗生素一直被广泛使用于饲养业中,而且因为在宰杀这些动物之前就已经把抗生素从它们身上清除掉了,抗生素并不会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人们服用的一些药物从组织结构来说同抗生素的结构是差不多的,甚至有些抗生素原本就是人畜共用的,所以如果微生物一旦有了抵御动物身上的抗生素的能力之后,那么,它们对给人治病的药物也就同样具有抗药性了。那么这些病菌所引起的人类传染病就变得难以用药物控制。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能够同时抵御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等)的沙门氏菌菌株。因此,许多专家呼吁,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
欧洲在这方面首当其冲,早在1998年,欧盟就已禁止螺旋霉素(Spiramycin)、泰乐霉素(Tylosinpnosphat)、维及尼霉素(Virginiamycin)和锌-杆菌肽(Zink-Bcaitracin)等一系列人畜共用的抗生素。欧盟委员会日前表示,目前在欧洲保留使用的黄霉素(flavophospholipol)、盐霉素钠(Salinomycinsodium)、卑霉素(Avilamycin)以及莫能霉素钠(Monensinsodium)四种用于饲料促进生长的抗生素必须在2006年前逐渐停止使用。而瑞典一直严格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各种抗生素,其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达到动物防病目的的“瑞典模式”更是为各国所称道。
我国虽然在抗生素使用标准方面也有严格的法规限制,但在执行方面则不尽如人意。部分厂商盲目使用青霉素、氯霉素以及四环素族等一些禁用抗生素药品。其中四环素族中的四环素、土霉素以及金霉素已被广泛地用于饲料添加剂和各种动物、药物中。摄入四环素后,骨骼就成为储藏器官,在肌肉中能长期残留,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由于管理不严,用药量不规范、停药期不足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成为我国动物源食品出口的潜在隐患。除此以外,目前国内批准应用的抗菌药物添加剂有20余个品种,而各国对批准或禁止应用该类添加剂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出口商必须清楚各国在此方面的具体规定,以避免出口产品遭拒的情况再次发生。
这一系列“封杀”事件也应为我国的饲料业敲响一记警钟。今后,国内的饲料生产企业应顺应国际潮流,逐渐停止使用抗生素类添加剂,而转为开发微生物添加剂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药物添加剂。国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则应重视食品安全,规范生产加工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扩大国际市场,增加产品效益。
但愿我国农产品出口遭拒的消息不会再屡屡传来,但愿我国的农产品能及早与国际接轨,跨越“绿色壁垒”,走入国际市场。
联系电话:010-6492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