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分工与分工在我国的地位_劳动密集型论文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情况下,阻碍国际分工的因素多于阻碍国内分工的因素,因此分工一般先从国内开始。当国内分工的边际利益小于国际分工的边际利益时,分工就跨出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同时,不论在一国国内,还是在国家之间,分工经历着由最终产品之间的分工到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斯密著名的制造扣针的例子描述了一国国内从最终产品之间的分工到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最终产品之间的分工和垂直专业化分工正是在边际利益的相互比较中,推动着分工的深化。

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现有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态。Hummels(2001)将垂直专业化的特征归纳为三个要点:一是一种商品在多个阶段连续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价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的产品被出口。根据Hummels的定义,垂直专业化须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过程。从进口方面看,只涉及中间产品进口的一部分。尽管所有的中间品贸易都符合条件一和条件二,但不一定符合条件三,因此,只有最终体现在出口商品中的中间产品的进口才属于垂直专业化范畴。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涉及中间品又涉及最终产品,与进口方面相同,并非所有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都属于垂直专业化范畴,也必须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关于垂直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测量。Hummels(2001)利用包含有各产业进口投入、产出及出口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OECD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国和台湾的垂直专业化指标;二是探讨推动垂直专业化发展的原因。Ronald Jones和Henryk(2000)论证了服务业在联系垂直专业化各生产环节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三是研究垂直专业化产生的影响。Markusen和Venables(1996)从考虑企业选址决策和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发现当允许跨国公司选择生产地点时,跨国公司能够增加高收入国家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

以上的研究侧重于对垂直专业化的发展及影响的度量,而未揭示其分工基础。在对垂直专业化产生的影响方面,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工资的影响,而未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尝试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

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垂直专业化分工大量发生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时其表现形式又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垂直贸易。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对于垂直专业化分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然适用。同一产品的价值链上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各个环节,因而各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

表1和表2中,假设有两个国家甲和乙,甲国劳动要素丰裕,乙国资本要素丰裕;两种商品A和B,A为劳动密集型商品,B为资本密集型商品;两种商品都有两个生产环节Ⅰ和Ⅱ,Ⅰ为劳动密集型的,Ⅱ为资本密集型的。根据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当发生产业间分工时,如表1所示,国家甲应出口商品A以交换国家乙生产的商品B;当发生垂直专业化分工时,如表2所示,国家甲生产两种商品的生产环节Ⅰ,国家乙生产两种商品的生产环节Ⅱ,然后两国根据在各自生产环节中的价值增值分配商品。(注:此处似乎有一悖论,乙国完成生产环节Ⅱ,意味着其同时向甲国出口A、B两类最终产品,既出口资本密集品又出口劳动密集品(甲国类似)。实际上,乙国出口的A、B两类最终产品中都包括甲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Ⅰ,把这部分扣除后,资本丰富的乙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产品(或者说生产环节Ⅱ),这与赫-俄理论是一致的。)

表1 产业间分工

生产环节Ⅰ生产环节Ⅱ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商品A(劳动密集型) 国家甲国家甲

商品B(资本密集型) 国家乙国家乙

表2 垂直专业化分工

生产环节Ⅰ 生产环节Ⅱ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商品A(劳动密集型) 国家甲国家乙

商品B(资本密集型) 国家甲国家乙

新贸易理论的开创者认为产业内分工和贸易主要发生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其分工和贸易模式不可预测(保罗·克鲁格曼,2002)。而笔者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虽然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例如,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专业化生产某产品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专业化生产某产品的资本密集生产环节,然后两国发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换。

三、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影响

垂直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影响除了一般国际分工具有的福利效应和要素价格效应外,还有以下几方面。

1.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垂直专业化有两种安排模式,一种是公司间贸易,一种是公司内贸易。从微观个体来看,公司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不同企业的跨国分工与协作,即通过市场协调把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活动组织在一起。各生产阶段是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完成的,参与方需要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和谈判费用,达成协议后还存在着履约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链的中断。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一般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正是这个原因,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2.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由垂直专业化分工引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和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垂直专业化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形式。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多个国家的投入,各有关国家对这种分工的依赖及其相互间的利益联系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近年来,虽然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但涉及的产品多是贸易一方单独生产的产品或贸易另一方未投入价值增值的产品,例如中美钢铁贸易战和纺织品贸易战。相反,涉及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摩擦十分少见,甚至一些国家在考虑到本国企业从事跨国投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利益时,往往对已经或将要出现的贸易摩擦采取偃旗息鼓的姿态。

3.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克服资产专用性的束缚

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一旦投资形成就很难改作他用,除非在转移过程中蒙受巨大的价值损失和生产力损失。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认为均质的生产要素被塑造成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专用性资产。由于资产专用性对生产要素流动的束缚,又会反过来导致已有专业化及分工模式的固化,降低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弹性,从而对进一步的特别是跨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形成障碍。现实中的国际分工格局往往因生产要素跨行业转移受到阻碍而难以按各国比较优势实现优化,资产专用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各国在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工,不仅可以实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益,而且也较容易克服资产专用性的束缚,减少和避免生产要素在转移中的损失,从而使资源的再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

四、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

为了解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首先将我国的贸易数据分为四大类:初级产品、中间投入品、最终产品和其他产品,其中,中间投入品分为零配件和半制成品,最终产品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该分类方法最初由Franoise LEMOINE and Deniz üNAL-KESENCI(2002)采用,这种方法按商品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容易区分某种商品是中间投入品还是最终产品(注:具体分类方法见Franoise LEMOINE and Deniz üNAL-KESENCI,2002,table 6,以及http://unstats.un.org/unsd/cr/reg-istry/regcst.asp.)。然后,根据此方法计算1997年和2002年的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计算结果见表3。

进口方面,如表3所示,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在总进口中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3。其中半制成品占相当大的部分(1997年为44.1%,2002年为41%);零配件占的比例较低,但增长速度很快,由1997年的18.2%上升到2002年的24.2%。最终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较低,大约为1/4,其中消费品仅占4%-5%,资本品占19%-20%。

表3 1997年和2002年我国分类产品贸易资料(单位:%)

进口出口

对贸易余额的贡献

1997 2002 1997 2002 1997 2002

初级产品10.6 8.25.1

2.8

-14 -53.5

中间投入品 62.3 65.2

32.3 33.3 -73 -311

零配件 18.2 24.2

8 12-28 -118

半制成品44.1 41 24.3 21.3 -45 -193

最终产品23.4 24.4

61.4 63.9 195 485

消费品 4.4

4.648.9 45.7 206 509

资本品 1919.8

12.5 17.2 -11 -24

其他产品3.6

2.21.2

1 -7.3 -12.5

总计100

100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1979年数据摘自Francoise LEMOINE and Deniz üNAL-KESENCI,2002,Table 6。2002年数据由作者根据其方法计算,数据来源于《2003海关统计年鉴》。

出口方面,最终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0%以上。其中消费品占45%以上,且有下降趋势;资本品比例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由1997年的12.5%上升到2002年的17.2%,这显示出我国的出口商品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中间投入品保持了较稳定的份额(32%-33%),其中零配件的比例有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8%增至2002年的12%),半制成品的比例有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24.3%降至2002年的21.3%)

对贸易余额的贡献方面,中间投入品具有最大的负贡献,消费品具有最大的正贡献,资本品具有较小的负贡献。并且,2002年与1997年相比这一趋势在扩大。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中间投入品并加工装配成最终产品(主要是消费品),然后出口最终产品(主要是消费品),这种分工地位与我国的比较优势相一致。我国劳动力相对丰裕,按比较优势原理,应专业化生产产品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我国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多年间,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5年的33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2419亿美元,从占出口总额的不足15%跃升到55%以上(注:数据来源于《海关统计》各期。)。虽然我国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渐优化,增值系数逐步提高,但仍主要处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目前加工贸易中相当大部分仍是服装、纺织和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不高等问题。境外加工贸易也是我国从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种方式,但其数量和规模极为有限,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很低。

五、我国的战略选择

垂直专业化分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张二震,1999)。我国应把握机遇,积极参加垂直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1.近期内,按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以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

加工贸易处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正是我国静态比较优势的体现。从21世纪前十几年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供过于求的态势。另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素质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增值率比较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2.长期内,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提升分工层次和增值率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二是实现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发展较快,而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较慢。

经济学主流学派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只有尽可能发展各国的比较优势,才是最有效率的。按此理论,发达国家主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和生产环节,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商品和生产环节。但由于劳动力要素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比,在价值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分工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前景。按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外贸利益往往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以外贸促增长的夙愿,只有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戚自科,1999)。动态比较利益来源于动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指目前虽不存在但可以创造出来的后天比较优势。这种后天比较优势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实现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依赖于在按比较优势分工的基础上,加速资本积累和提升技术和劳动力素质。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资率增长较快,这一方面要求东南沿海地区加速资本积累、提升技术和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分工层次和增值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区际贸易(注:国内贸易可分为地区内贸易和区际贸易(李荣林、陈建国,1998,第46页)。),以充分挖掘国内贸易的利益,提高垂直专业化分工在我国国内的增值率。

3.积极发挥跨国公司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上,呈现出如下演进态势: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零部件的分包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自创品牌的生产(潘悦,2002)。在最初的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逐步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演化。

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引致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我国加工贸易引发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显示了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为当前主要经济任务的背景下,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

4.培育全球性竞争优势企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占有市场战略向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的综合战略的转变。在综合战略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的竞争优势分居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形成垂直专业化分工,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在该体系中,多国的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

从宏观角度看,比较优势是决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主要基础,但在经济全球化、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和垂直专业化分工日趋发展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企业及外国企业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因此,从微观角度讲,一个企业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越强,其竞争力越强。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成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微观基础。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极为有限,这与我国缺乏全球性竞争企业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缺乏国际企业所应具有的信息开发、技术开发、金融开发、产业开发等基本功能,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经济规模和竞争力都很有限,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应先在国内同一产业内形成几个强大的经济集团,通过市场化的企业联合方式,培育其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功能以及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然后以大型综合性产业经济集团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形成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全球性竞争企业。

标签:;  ;  ;  ;  ;  ;  ;  

垂直分工与分工在我国的地位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