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就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几点感受。
一、坚持以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在运用多媒体实施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入多媒体手段之中;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课堂设计避免绝对的程序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师生互动,从而极大地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多媒体手段才有可能不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实行“旧”教育的新式武器。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以此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适当给予指引。
因此,优化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做、去思,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焕发活力。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借助声、色、光、电的特殊效果,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更形象。但教师决不能只做放映员,更不能一味炫耀电教手段,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使他们获得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基于此,在制作课件时我们“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本着为教学目的服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作要有针对性,小而精。
三、重视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语文学科却不同,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理解领会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知识。教师可借助于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平等、自由、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帮助下实现并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实现由自主学习渐至主动学习再至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四、讲求运用时机,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高质量的课件。授课中,不能盲目跟风,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不去考虑学生实际、课文内容大用特用。但又不能不用,什么时候该用呢?我认为: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
如在教学《海燕》第4-6段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形态后,让学生理解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简短的企鹅走路的动画,然后一步步地给企鹅加上眼镜、燕尾服、文明棍,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企鹅象征着绅士。并且对动画中企鹅绅士挪着臃肿的身子走路的姿态忍俊不禁,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2.用在弥补教师本身的某些素质欠缺的时候。
比如说,有些老师课讲得很好,但普通话不够标准,范读课文时很有困难,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调用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例如,教学《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春的画面,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的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处。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描绘的实景往往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优势,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如教学《绿》一课,上课时,先放一段“梅雨潭瀑布”的录相,梅雨潭的场面很快地感染了学生,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读解与品味。
论文作者:加孜拉·黑扎提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学生论文; 多媒体论文; 手段论文; 企鹅论文; 教师论文; 目的论文; 教学手段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