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之四论文,纸笔论文,课堂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栏目主持人/任鹏杰
【编者絮语】吴磊,深圳市红岭中学高级教师、校首席名师,广东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福田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省市和国家级公开课、观摩课,并获得全国高中历史课堂竞赛一等奖,参与岳麓书社组织的高中新教材教参的编写和培训工作, 2006年以来在深圳、广州及黑龙江、陕西、辽宁等地作新课改专题报告20多场,产生热烈反响。
吴磊老师在此次课程改革伊始就尝试把小组讨论法、多元智能和情境教学等理论和方法用于历史教学实践当中,可谓新课程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吴磊自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7年之久的一系列创新探索,起初曾备受人们质疑,但她用出色的探索成果回答了人们的各种疑虑——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有效地改变了单纯追求应试的教学痼疾和评价缺陷,将“服务考试”与“服务人生”结合起来,实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
吴磊的成功,缘于她的勇气、坚持和非常辛勤的努力,也得益于广东省这样一个课程改革大省强省所营造的深厚课改氛围和课改沃壤的支持。就整个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现状来说,“吴磊现象”是耐人寻味的。本刊选登吴磊老师的系列文章,目的就在让读者朋友阅读、咀嚼其中三味,获得一些启迪。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体系。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考试等纸笔测试却往往被忽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纸笔测试作为最薄弱的环节,正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瓶颈。
各色各样的学生作业本
所谓纸笔测试,就是以纸笔为工具,布置作业及命、答测试题的教育评价形式。纸笔测试作为评价的重要形式,一直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纸笔测试一直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追求的是测试终结性的实效。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纸笔测试,对于参与者来说,已成为发掘新知的沃土、体现生命意义的载体,它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发展性评价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如果说笔者在前几篇文章中(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0、11、12期)谈到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评价内容综合化,多元智能注重的是评价标准分层化,那么,创新纸笔测试侧重的就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高三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纸笔测试的新设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到这上面的精力和智慧也是微乎其微,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作业形式单一,“味同嚼蜡”;考试机械重复,毫无趣味……长此以往,历史作业和测试犹如“鸡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形无形地加重了学业负担,而且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或多或少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对学习生活的态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天下最苦高三人。”是啊,高三的学生苦,高三的老师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也非常苦。当莘莘学子们看“业”烦恼、望“考”生畏时,我们的老师也整天沉浸在“题山卷海”中不能自拔,衣带渐宽,痴心不改。但教学实践证明,一线教师再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如果不能科学高效地解决高考问题,他的新课程改革将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和责问,不可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纸笔测试上的理念不更新,对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这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好,就不可能突破高考瓶颈,课改也就成了虎头蛇尾。
当然,纸笔测试之所以多年来被广泛运用,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力与存在意义的。毫无疑问,评价改革不是不要纸笔测试,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笔测试,这里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使之更加灵活多样、更富思考和创造性,也更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并从形式、内容、完成、评价的处理上都向“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该确立怎样的“作业观”“考试观”,以适应高考的变化和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重“质”少“量”、求“异”略“同”的原则,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纸笔测试成为学生释放生命激情、获得心智发展的载体?这既是需要我们中学教师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三备考中,在纸笔测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成绩。下面结合自己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浅显的认识,供大家商榷。
形式的变化:从机械死板走向活泼多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的就是兴趣的重要性。成功的纸笔测试首先在形式上就应该吸引学生,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有完成它的欲望。为了改变高三传统的命题形式(包括命题过细、要求机械、答案过死等),在把握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前提下,我尝试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来枯燥的历史通过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题型,甚至游戏活动呈现给学生,如“巧走迷宫”“填字游戏”“对号入座”“碑文撰写比赛”以及广告语设计等,力求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其做题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思考、联想、分析、推理、判断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1: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巧走迷宫游戏:参阅教材,将下列四个选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到图表中的空格内,填写时要缌组织整个过程。
案例2:鸦片战争爱国将领的碑文撰写比赛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数100-150字)
案例3:关于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
案例4:关于你眼中的文革
对号入座:试一试,你能把以下“文革语言”正确分类吗?
案例5: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特点
设计广告语:如果你是“徽州文化之旅”的总策划,为了对这次活动进行宣传,你将为它设计一条怎样的广告语?(注意:广告语要鲜明地突出皖南古村落的特色)
在上面这些形式活泼的纸笔测试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一种兴趣与挑战中,通过特定的、有趣的情节融入过程、回顾知识、记忆信息。实践表明,这样的纸笔测试有利于记忆,使记忆不再是一种负担,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再是一种难事。学生在不可预见的新知识探究中,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学习历史、建构知识,个个都可成为才华横溢的“碑文撰写者”“广告策划人”,人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内容的变化: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
在旧课程体系下,一般主观题的考查,答案或观点结论大多是单向封闭的。换句话说,无论命题者提供什么材料,从什么角度设问,考生都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问题都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答案,而且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样的情形势必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历史问题的观点结论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二是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这一变化,迫使命题者不仅在形式上要活泼多样,在内容上也要不断创新、走向多维开放。开放性正成为新课程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最近几年的广东高考题已经体现并印证了这样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开放性的纸笔测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或惟一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封闭性试题的诸多弊端,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作答,并将情感、喜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是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开放性的纸笔测试题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真正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为了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提高复习效率,我在高三备考时经常设计一些多维开放的作业和习题,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及史料的整理、概括、迁移和探究,形成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语言文字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案例6:关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标语创作大赛”
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为解决政府危机,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假如你是王安石,请设计一些宣传标语,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方面,向百姓推广你的改革方案,以寻求他们的支持。
获奖学生作品选:
【富国之法】散小财而获丰收,雇徭役而专农耕。(张璟)
万顷良田荒地起,千秋盛世变中来。(屈宏伟)
【强兵之法】省兵少饷以求精,两“保”一“将”以求强。(张令)
【取士之法】立经纶济世之志,鼓争先之劲;谋真才实学之人,求务实之效。(陈璐)
改科举旧制,考经义策论;选优秀人才,克“恩荫”之弊。(黄翊)
【王安石变法感言】青苗募役敛财疑,实欲宗室生民宁。国之安危系精兵,习武挥刀向蛮夷。士之经义当善用,朝中决策千万里。变法饱含赤诚心,吾朝誓扬中华名!(王越)
案例7:关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死亡案的宣判词
死亡时间:1864年7月19日。
嫌疑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曾国藩、戈登……
学生审判词一:
本法庭今日受理一14岁少年——“太平天国”惨死案,经陪审团讨论,判决如下:
被告洪秀全,作为未成年死者的监护人,对其不养不教,放任自流,虽在死者临终前极力挽救,但于事无补,对死者的死亡负间接责任,本法庭判决其有罪。
被告杨秀清,因与被告洪秀全争夺死者监护权而被杀害,二者的争夺给死者造成极不良心理影响,自此一病不起,对死者的死亡负间接责任,本法庭判决其有罪。
被告石达开,在死者病重时因感情因素而离家出走,加重死者病情,对死者的死亡负间接责任,本法庭判决其有罪。
被告曾国藩,在死者生前多次对其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最终趁死者病重,将其杀害。本法庭判决其为主犯。
被告戈登,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加害死者,最终伙同被告曾国藩将其杀害,对死者死亡负直接责任,本法庭判决其有罪。
本法庭判决宣读完毕。
因被告都已作古,不追究刑事责任。
审判长:马佳妮
学生审判词二:
被告:洪秀全
1.作为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取心衰退、腐败。在内部发生矛盾时并没有积极解决矛盾,反而使之激化,不信任手下,称王后便追杀功臣,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2.没有长远的军事战略,把都城建立在势力边缘。不懂得巧妙运用英军力量打击清政府而坐收渔人之利,错过了太平天国成长的机会。
3.未按照中国国情编制《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空想主义,使农民无法产生积极性。
被告:曾国藩
1.组织领导镇压太平天国,是导致太平天国死亡的重要原因。
2.指挥湘军攻下安庆,导致天京失去最后屏障,乃至最后攻下天京,给太平天国致命一击。
被告:杨秀清
居功自傲,企图谋权篡位,是导致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
被告:石达开
在太平天国危难时刻率精兵负气出走,严重削弱了天国的实力。
被告:戈登
率领洋枪队活动,使得太平天国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阻碍太平天国发展的又一支重要力量,且严重创伤天国实力,加快天国的灭亡。
依据现有证据,本院最终判决如下:被告曾国藩对太平天国造成致命一击,为主犯;被告洪秀全罪恶多端,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死亡,为主犯;被告杨秀清、石达开、戈登均有罪,为从犯。
审判长:朱雨桐 叶子云 书记员:苏晨
案例8:关于重庆谈判——“毛泽东的讲话稿”
中央电视台拟拍一部电视连续剧《重庆谈判》,假如你是编剧,请结合所学知识,为毛泽东设计一段到达重庆机场时的讲话稿。(要求:200字左右)
学生作品(武艺):
各位好!这次我能来重庆,多亏了中正的一番盛情。中正是我们的老朋友啦,多次想让我们来好好谈谈,盛情难却呦!我们就来了,不仅来,来了就真得好好谈!抗战抗了八年,谁也不想再打啦。所以我们就来与中正好好谈。有人说,我们来重庆主要是吃“麻辣烫”,不是来谈判的。我说,我们不仅要谈,好好地谈,“麻辣烫”也是不能不吃的,而且要中正陪我们吃。别忘了,我是湖南人,中正他是浙江人,他吃辣子可没我厉害。我们可是比过的呦!。
案例9:关于五四运动——新闻报道
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有关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写的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300字左右)
学生作品(罗曼)一:
《马德里时报》北京1919年5月5日(记者纳达尔·拉斐尔)
5月4日晨,北京大批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他们情绪激昂,呈现了中国人百年来从未展露之激愤高昂,大声抗议日本帝国强加于其的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据记者保守估计,参加此次集会学生有三千余人。各国大使为此紧张不已。
《马德里时报》上海5月8日(记者纳达尔·拉斐尔)追电!
上海市内出现大乱局,学生罢学上街,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上海当局十分紧张。中国各界人士在国仇家恨面前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对不平等的愤怒,中国人正如那个科西嘉的侵略者所说:“终于惊醒了!”
学生作品(朱哲)二:
《泰晤士报》巴黎1919年6月28日(记者Z·托马思)
《凡尔赛条约》最终没有中国这个单词。他们,中国人,竟拒绝了我们,世界的统治者——西方世界的决定。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5月4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集会,5月6日上海中华工业协会一纸通告引发的罢工狂潮,5月7日中国商人的集体罢市……这一系列危险信号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人觉醒了,这个沉睡了千年的东方巨人觉醒了。
这的确是个危险的信号,伟大的大不列颠帝国的领导者们,尊敬的女王陛下,千千万万的公民们,我们的光荣在丧失,我们的光辉在暗淡,在那场错误的战争中我们什么也没获得,而他们,反而敢公然对我们定下的规则说不。
这必将是一场瘟疫,由中国爆发的一场灾难,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又或许是50年60年后,印度,非洲,我们的殖民地,都敢对我们说不。
5月4日,是一个民族新生的日子,也是一个世界噩梦的开始。
从上面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开放性的纸笔测试不仅要求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立论、表达,而且还得考虑收集、整理资料,构建有说服力的、能证明自己立论的论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则需关注每一位个体思想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解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生在完成这样的开放性习题中所闪现的智慧、所表露的思想、所呈现的喜悦就是一种评价,是对历史教学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接纳和欣赏。这比反映到任何试卷上的分数和评价量表上的数据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创新纸笔测试,设计多维开放的作业和试题,就是提供条件与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践证明,多一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能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平台,他们平时被压抑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埋藏在身上的潜能也会释放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完成的变化:从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因而纸笔测试不仅要从形式、内容上创新,在完成方式上也必须让学生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基于这样的要求与目的,教师必须积极的引导、创造条件,建立交流机制。在高三备考中,我采取了“闯关竞赛”“小组轮流作业”等新策略,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营造宽舒互动的氛围,有意识地在作业和测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力求共同发展。
所谓“闯关竞赛”,其实就是选择题专项训练。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第Ⅰ卷中共设有25道选择题(分值75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高三伊始,我向全班提出了“决胜就在第Ⅰ卷”的口号,以班级历史小组为竞赛单位,每周开展一次选择题“闯关竞赛”。具体方法与规则是:每周一次“闯关竞赛”,由老师精选(或改编)25道选择题,错5题以下闯关成功,5题以上闯关失败;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挂钩,实行“连坐”;连续三次闯关成功的个人或小组有奖,闯关失败小组则必须重新闯关,直到人人过关方可进入下一轮。
几个月下来,每周一次的“闯关竞赛”成了我们班的“节日”——“今天你过了没有?”“超低空飞过”(刚好错5题)成了班级“流行语”。同学们在分享闯关成功的欣喜、品尝“败走麦城”的遗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乐趣,练就了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培养了处变不惊的应考素质,破解各类高难度的选择题自然成了“雕虫小技”。也许是竞赛给学生的印象太深,以至于毕业多年后的聚会中,弟子们回想高三生活,仍对“闯关”历程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精心设计的小组作业本扉页
在广东,历史教师有个形象的说法:“得第Ⅱ卷者得天下。”因为广东高考试题第Ⅱ卷的主观题占了“半壁江山”(分值75分),所以从备考角度看,主观题训练一样重要。但传统的主观题(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训练形式单一,加上惯用的题海战术,带给了学生(包括老师)过重的负担,学生也缺乏兴趣和动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高三的主观题训练中采用了“小组轮流作业”的方式。具体方法与规则是: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共用一个作业本(见上图);老师每周精心准备不同的六道历史主观题(根据难度差异设置不同分值),并将其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负责发给各小组长,小组长将题交给做题者,再由做题者将题目剪贴在各小组作业本上。组员通过协商来确定自己在一周中的某一天写作业,本子在小组成员中传递,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每位组员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认真阅读其他组员的答题情况及教师评语。月末反馈各小组答题情况,进行小组间的评比和评价。因为每人一周才“出场”一次,所以我也“约法三章”——不许拖欠,不许抄袭,不许敷衍;同时还有“三点要求”——书写规范,层次清楚,史实准确;当然,我也郑重承诺,即“三点保证”——每天必练,每练必改,改后必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轮流作业”以其开放性、合作性、新颖性、综合性吸引了学生,并且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再惧怕作业,不再以“抄、编、凑”来应付老师,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苦闷与负担大大减轻,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为了在小组的月末评比中名列前茅,各小组群策群力,优化组合,完善作业,惟恐输给对手。轮到书写潦草的同学“上阵”,该组组员就主动提醒其注意整齐规范,以免给小组丢分;遇到疑难问题,更是全组动手动脑,集思广益,力争尽善尽美。出于对小组作业的热爱,不少学生还为本组的作业本配上精美的贴纸和插图(见下图),也为单调的高三学习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组轮流作业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与合作的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也促进了学生间合作意识的提高和合作能力的养成,作业真正变成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一批批学生毕业了,但他们的作业我都保留着,不时拿出来看看。这些学生作业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见证了我们师生共同经历的那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闯关竞赛”和“小组轮流作业”等纸笔测试的尝试也使作业有了新的意义,使学生由传统的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把学生个体间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了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这些变化既为学生彰显个性和才华提供了舞台,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不断的做好自我、完善自我,不仅高考的成功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事,而且,这种“参与、互动、协商”的学习氛围与合作意识,也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评价的变化:从刻板简单走向激励多元
如果说纸笔测试是生动的,那么其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标上一个“√”或“×”,或者画上一个潇洒的“优”或“良”。而现在,纸笔测试的创新设计也带来了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在高三教学中,我采用了诸如分层评价、多项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以轻松的和对学习渴求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由于学生个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通过采取不同的评价技巧,实施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作出最有意义的评价,如果教师坚持每天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根据不同情况写上赞赏和鼓励、期望和教诲……这时候的作业本,一定会变成师生沟通思想、教学相长的媒介与工具,教师也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如我们的小组轮流作业,老师的评语既是促使作业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也是在答题方法和技巧等各方面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每天都想着把作业本交给老师,盼着写满批语的作业本发下去;而老帅也盼望着尽早地看到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作品,尽快地讲解和点评。通过这种发展性评价营造出的富有激励性的氛围,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创新纸笔测试过程中,我们还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我们的小组轮流作业,除了有老师的评语及等级评分外,还设有小组长的定期总结、组员感言,甚至还有家长参与。实践表明,这种老师点评、学生互评、家长寄语的评价方式,无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是道德修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践行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实践表明,这几年在高三实施激励性多元评价,不仅让我从以前千篇一律的“勾叉”式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我获得了他人难以想象的无尽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格。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真正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学生才会把对老师的感情转化为对学习的信心、兴趣和责任感,才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
总之,纸笔测试是一种教育观的体现和浓缩,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纸笔测试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作业和试题的设计只有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才能发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心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作为课改新兵,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摆脱历史传统纸笔测试模式的束缚,才能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成功。
当然,纸笔测试的创新设计,需要一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无形中会加重我们的负担。然而,当听到学生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他们喜欢你的创新作业时,当看到学生在你设计的纸笔测试中学会了思考、收获了自信时,当高考发榜时收到学生传来的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捷报时……“数载寒窗三日试,一方暖色九霄飞”,每当这个时候,一种欣慰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些创新的“苦”是“磨难之苦”,是卧薪尝胆,最终一定能苦尽甘来。
我衷心地期盼着,通过新课程理念下纸笔测试的创新和变化,让每一次历史作业都能向学生传达我对他们的期待;让每一次历史测试都能在和学生的交汇瞬间迸发出绚丽而又智慧的光芒,并让这道光芒一直激励、唤醒他们,照亮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