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 要】目的:检测分析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50例,脑出血患者50例;另选取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三组 FIB(血浆纤维蛋白原)、HCT(红细胞压积)、ET-1(血浆内皮素)、P-S(P选择素)、PC(蛋白C)、D-D(D-二聚体)的活性。结果:三组血液指标的HCT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IB、ET-1、D-D存在差异(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PC存在差异(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分析止凝血标志物能够有效预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病情。
【关键词】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3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47-01
脑出血可刺激凝血系统发挥作用产生止凝血分子,从而引发脑梗死,为了检测分析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活性,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5.9±7.3)岁。脑出血患者50例,男性1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为(44.3±6.5)岁。另选取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46.2±8.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1.2.1采集血液标本 分别抽取三组成员静脉血,于清晨8时空腹抽取静脉血约10ml,将血液标本存放于低温冷库中,等待检测。
1.2.2血液检测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验。该检验方法需三个试剂,包括:免疫吸附剂、结合物、酶反应底物,均选择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
1.3检测指标 FIB(血浆纤维蛋白原)、HCT(红细胞压积)、ET-1(血浆内皮素)、P-S(P选择素)、PC(蛋白C)、D-D(D-二聚体)的活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血液指标的HCT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IB、ET-1、D-D存在差异(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PC存在差异(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表1 三组血液标本指标比较
3讨论
ET-1具有血管收缩功能,其含量与脑出血量成正比,因此,参与脑出血的病理过程。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但和脑出血组患者相比不存在明显性临床差异(P>0.05);P-S指标体现了血小板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继发脑梗死的出现,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和脑出血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明显性临床差异(P>0.05);PC可影响血液的凝血活性和纤溶活性;D-D含量同样与出血量成正比,该物质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含量升高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也随之增高。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和脑出血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明显性临床差异(P>0.05);FBI可提高凝血性能,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患者FIB均存在明显性临床差异(P<0.05);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D-D增高差异性明显,但和脑出血患者相比无明显性差异(P<0.05)。
综上,通过检验并分析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有效预测脑出血继发性脑梗死,一旦检出,即可加以防治,从而降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梅志忠,彭兰芬,万晓华,邵发保,方浩威,余映丽,陈建军,林菡.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11(16):59-60+72.
[2]黄坚,曾雪,李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5(37):3558-3559.
[3]徐成伟,孟静,李玉莲,张杨,王正起,许继平.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1,24(06):7-8.
[4]赵坤,王晓飞,徐成伟.脑卒中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03(31):78-79.
[5]万楚成,夏云金,章正华,刘瑜,张霞,舒卫东.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中的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7,08(27):549-551.
[6]魏寿兰,李萍,刘汉,景本年,李卓江.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01(10):33-35.
[7]高玲,黄彬,林爱华,钟武平,刘敏,万建新,姜傥,张建平,陈敦金.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12(15):1144-1147.
[8]侍庆,陈晨,王学锋,王鸿利.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11(08):16-19.
论文作者:杨晓伟,霍平,杜敏,曲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脑出血论文; 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脑梗死论文; 继发论文; 分子论文; 标志物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