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赏识教育”泼冷水_赏识教育论文

给“赏识教育”泼冷水_赏识教育论文

给“赏识教育”泼点冷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赏识教育”正在一些省市热炒。自称“赏识教育推广人”的欧阳维建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谈话说,赏识教育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实践者周弘在教育聋女周婷婷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发展的理论,并把“赏识教育”与德国的神童之父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相比较,说比起卡尔·威特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人说:“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它是不是教育理论?是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推广这种教育“理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是该认真地审视一下,免得又像1998年冬天在商家的炒作下,家长们疯狂抢购那本《学习的革命》一样,再上一大“当”。

个别的教育经验不是“教育理念”

我很早就认识“赏识教育”发明者周弘。那是1998年,我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讲学,一天晚上,周弘到我的房间,跟我单独交谈了几个小时,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培养他的聋哑女儿周婷婷的,并说自己“发明”了“赏识教育”理念。

我认真地聆听了之后,当时就对他说:“你得了一个聋哑女儿,你没有放弃做父亲的责任,没有灰心丧气,下苦工夫艰难地培养地。这种精神,的确值得赞赏。但是,你所说的‘赏识教育’,不能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顶多也不过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且,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在教育弱势群体时使用,不能推广到普通儿童之中。”

我们知道,“教育理念”即是一整套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比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等等。而“赏识”即对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给予重视或赞扬,是个很具体的概念,谈不上什么“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理论,是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验研究,经过专家认真论证,并经大量的实践验证,从实践和理论上都证明是可行的,才能说形成了一种教育理念或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理论,必须有它独特的哲学、认识论的基础,还要有诸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一整套思想体系。而所谓“赏识教育”,不过是一个做父亲的,只有教育一个孩子的经历,就贸然自诩自己“发明”了一种教育“理念”或“理论”,这是很不严肃的,也是不可信的。

即使说,他的聋哑女儿“上”了大学(周弘说是“保送”上的大学。据了解,教育部根本没有制定过残疾学生保送条例),也不是凭自己的实际本领“考”上的,他怎么能说“发明”了一种教育理念呢?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要是只要有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家长就可以“发明”一种教育理念,那普天下得有多少种教育理念啊!“赏识”顶多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教育“经验”或“体会”,根本与教育“理念”或“理论”不搭界。

在周弘向我介绍他教育女儿的过程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为把女儿培养成为大学生,多少年来,我成天就是‘竖大拇指’。为夸奖女儿,我的大拇指经常伸得抽筋!”他公开主张,对孩子就是要赞扬、肯定、夸奖,不能批评、否定。批评、否定是孩子成长的“杀手”。对于孩子,他主张要一味地夸奖,甚至要“无限夸大”“无中生有”,不是优点、没有长进也要赞扬、肯定、夸奖。

要说“一味地赞扬、肯定、夸奖”,主要适用于那些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比如聋哑、弱智、不大懂事的小孩子,甚至包括那些危重病人。由于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需要周围的人给予他们自信心。因此,可以采取“赏识”的方法鼓励他们,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比如,聋哑、弱智的孩子,由于他们生理上有缺陷,他们学会了10个字,可以夸他们“好”,学会5个字,照样可以夸他们“好”;而对于正常、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就不能学会多少个字都无原则地夸奖,必须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比如,幼儿园的小孩子,妈妈下班后,递给妈妈一双拖鞋,妈妈可以大大地夸奖,孩子会很高兴;如果一个上了中学的正常的孩子给妈妈递了一双拖鞋,妈妈也可劲儿地夸奖,那孩子肯定会认为妈妈有毛病。再比如,人们到医院看望危重病人,不论病人的脸色多么不好,病情多么严重,人们也都是说“今天你的气色真好,比前几天好多了”,绝不会实话实说病人“面带菜色,将不久于人世”。

“赏识”的教育方法,只是适用于弱势群体,不能在普通孩子的教育中推而广之。

一味地夸奖是“夸”不出好孩子来的

“赏识教育”的发明人主张一味地赞扬、肯定、夸奖孩子,有人还公然赞许“赏识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也有人总结出一句很“经典”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更有甚者,有地方把“赏识教育”推到了极至,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这简直是奇谈怪论!

“赏识教育”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不能批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就是说,无论孩子怎么做,就是犯了错误,也都说“好好好”“棒棒棒”,简直成了“好好先生”。即或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一带而过。“赏识教育”的发明人周弘怕我不明白他的“赏识教育”,曾经给我举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孩子打人了,老师就要求大家先鼓掌鼓励他、赞扬他,因为他昨天打了三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人;因为他过去打人又凶又狠,都打得流了血,今天打人没有过去凶、狠,没有流血,所以要先热烈地欢迎他、赞扬他。

严格地说,这种方法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弱势群体”有时候是需要“哄”的,但“哄”绝不能代替正常的教育。一味地、无原则地夸奖孩子,不是一种教育“理念”,更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家长的眼睛只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只看到事物的“一点”而不顾其余,那是片面的,是“形而上学”;同样,家长要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或掩盖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也不是全面看待孩子,照样也不符合“辩证法”。过去信奉“不打不成才”的教条,一味批评,那是违背教育原则的;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味夸奖,也是片面的,恐怕也不符合教育原则。

第二,只是一味地夸奖孩子,从不批评孩子,那势必就得有这样一个前提:“孩子所有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是正确无误的。”而这样的前提是根本不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天生都是正确无误的,那还要我们教育者做什么呢?家长和教师不都成为多余的人了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吗?

第三,任何一个孩子,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或毛病。因为就是我们成年人,不也同样有缺点或毛病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嘛。有缺点或毛病怎么办?怎样才能去掉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至今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话: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有缺点或毛病,不指出来,不批评教育,孩子不知道是错的,有什么危害,那怎么能改正呢?当然,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和风细雨,要留有余地,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

第四,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是一味地夸奖孩子,也就是说,孩子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家长和老师都说“好,好,好”,就是不能批评,这种夸奖是无原则的,那不就是典型的迁就、姑息、放任、纵容、恭维和吹捧吗?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是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傲慢骄横、惟我独尊、“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本来就够难管难教了,还要一味地无原则地夸奖,难道娇惯的“火候”还不够,还要加温吗?真是咄咄怪事!

第五,一味地夸奖,会给孩子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经常获得“廉价”的无原则的夸奖,久而久之,便对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夸奖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动力。长大以后,会变得谨小慎微,缺乏开拓创新、冒险的精神。因为唾手可得的夸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之“自我窒息”的压力;或者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盲目自满,盛气凌人,停滞不前。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永远不会变,谁也别想推翻。如果说“赏识”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话,那么,也不是今天的周弘“发明”的。我国清代有一位教育思想家叫颜元,他在数百年前就曾有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既不是什么教育原则,也不是什么教育艺术,更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绝招”。

对正常的小孩子,还是该表扬则大力表扬,该批评则严肃批评,不能姑息,以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当然,教育过程中要以表扬为主,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孩子。

许多事实已经表明,对正常的孩子一味地无原则地夸奖,不仅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有一个一度特别信奉“赏识教育”的家长,还没有细看上中学的儿子画的画就夸奖说:“儿子,你画的画可真好,真棒!”儿子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您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啊!真让人讨厌!”

可见,无原则的赞扬、夸奖,并不适用于那些有了自我评价能力的正常的孩子。

“赏识教育”不可信

“赏识教育”本来就是不科学的东西,更不能在对一般孩子的教育中推广。可人们为什么还如此青睐它呢?

究其原因,一是“赏识教育”推广人(其实就是经纪人)和大众传媒的炒作;二是有些家长太过盲目、轻信。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很多,不少人一辈子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也没有听说有几个教育家“发明”了什么新的“教育理念”。一般只不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教育规律有所探索,不断地揭示了一些教育规律,如此而已。一个学历并不高的家长,只有教育“一个”孩子的经历,就能“发明”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其实,这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根本不值得大肆宣扬。可就有那么一些人,热衷于炒作,因为炒作是有利可图的。被炒作的人发了财,操纵炒作的人也不会白干,同样可以发财。

大家不会忘记1998年冬天,那样大规模地炒作《学习的革命》一书。其实,买了书的人一看便知道,那根本是一本不入流的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可炒作的人却违背良心把那本书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是“通往21世纪的通行证”,读了那本书可以“在两周到四周内掌握一门外语”,“一天能记住四本书的内容”,等等。时至今日,已经过了四年多,有多少人两周或四周掌握了一门外语,有谁一天能记住四本书的内容,现在他也该拿出成功的典型来了,典型在哪里呢?还不是“逗你玩”“耍你”,人们花几十元钱买了那本书,什么也没有得到,可那些推广人却乐不可支地在背后偷着数钱!

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甚至已经达到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地步。在本来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是非、真伪面前,辨别能力却大打折扣。只要有人说能使孩子聪明、提高智商,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就不管是真是假,先试一试再说。听说人家把一个聋哑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就认为人家一定有什么“绝招”。于是,便趋之若鹜,紧紧追随。

其实,我国真正的第一个聋哑大学生是江西临川市的唐英,1971年出生,5岁时双耳失聪。小学、中学、大学,全凭自己考试入学。1990年高考考出了541分,以超出当年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21分的优异成绩,被江西大学录取。现在,他是我国2100万聋哑人中惟一正宗的博士毕业生。

现在,有一股风气不太好。孩子上大学,有的家长就说完全是自己培养的,又出书,又演讲,到处吹嘘。这不公平。任何孩子上大学,第一功劳是孩子的学校,教孩子的老师。家长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任何一位家长,文化水平再高也不太可能教会孩子掌握考大学所需要的各门功课。有的家长自己不过是初中毕业,就说孩子上大学全是自己一手培养的,那不是事实,那怎么可能呢?

家长们不要相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教育孩子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可以参考,但任何的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对象。只有科学理论,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规律,没有局限性,才能反复起作用。家长们还是要下工夫学点教育理论,这才是正道,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把孩子教育好。

标签:;  ;  ;  ;  ;  

给“赏识教育”泼冷水_赏识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