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12140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以技术学习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劳技课教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它是通过劳动实践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所以作为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劳技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改变学生德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育不仅是言传,而且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我们教师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劳动教育更是注重引导和示范,“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不爱劳动,学生很难接受到爱劳动的教育。所谓“己不正,不能正人”,教师若不能率先垂范、树立楷模,即使你教育学生费尽心机,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学生往往对你的言谈充耳不闻,教育学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身体力行,常常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经意的效仿中深受教育。
二、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意识,增强学生劳动观念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劳动。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对技术实践的亲历和劳动的积极体验。学生在劳动技术活动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在家里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十足,懒惰任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劳动技术课,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和他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
三、开发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感受和发现各自的兴趣爱好,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懂得脑力劳动必须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技术发展史的教育是极其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举不胜举。在劳技教学中结合教材,穿插技术发展史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技术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了解我国现代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可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要结合劳技教材内容,通过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四、打破思维惯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打破思维惯性,采用“从仿到变促创新”,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在劳技教学中渗透美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论什么学科,都要讲究美感。写诗歌要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下棋要讲究棋形美,当然劳技课教学也应遵循审美规律。如学习编织、配菜、缝纫等,学生不仅要学习工艺技能,而且要学习合理地选择色彩、安排线条布局、设计花色式样等艺术技巧。学生的作品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学科教学对德育教育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找到德育功能的渗透点,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充分发挥劳动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最终成为既有优秀的品质又有渊博的知识、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刘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技术论文; 劳技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