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若干知识及其语文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心理学论文,启示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心理学家看来,如果不能理解人类的精神活动、精神过程,我们就难以理解人类的诸多行为。因为人类许多活动,比如思考、计划、记忆、解释、归因、创造等,都主要是在个体内部发生的。①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心理过程,要想使语文教学从“暗里摸索”走向“明里探讨”,要想超越简单的经验判断,为教学行为找到更科学的理据,从而使之更有科学性、专业性,就需要借助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此,我们择取知识与知识表征、图式、迁移和移情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知识与知识表征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分类,就反映事物的深度而言,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就表述形式而言,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其概括水平而言,可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就其层次关系而言,可分为上位知识、下位知识、并列结合知识等。②

我国学者皮连生把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如下图所示:

知识表征是指在头脑中标识有关知识内容与结构的方式。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等形式,分别标志着人们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主要有图像与字词、心理意象和命题等。

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要辨明:想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分别属于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知识应当怎么学、怎么教?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有教师将它的教学重点落在“两种笔调、多种情思”上,这里的“笔调”是一个术语化概念,这种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大致有四个层次:识别——即能够识别两种笔调的关键属性,理解——能结合课文具体理解两种笔调的内容与写法,概括——能从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两种笔调、多种情思的特征,迁移——运用变式训练将笔调与情思迁移运用到另一个语言情境中去。再如,有学者认为,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或者缺少“作文教学”,实际上可能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过程指导,主要是缺少有关写作的策略性知识(怎么写)和反省认知知识(写得怎么样)等的教学。

二、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它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概念群。

图式有许多形式,它们可以是人类面孔或动物种类概念的原型,也可以是活动图式,如去饭馆吃饭所发生的事件的先后顺序。

语文学科中的图式主要有句子图式、课文理解图式、文章表达图式等,这些图式在读写活动中都会起重要的作用。比如“……者,……也”句式其实就是一个句子图式。直接向学生解释“者”、“也”的含义与作用,并不能让学生习得这一句型的图式。学生习得这一图式的正确方法是在两个以上图式例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概括。③

以阅读为例,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运用图式知识对课文进行释义的过程,我们说学生读懂了一篇文章,意思是学生具备了与该文相关、相当的图式,并且成功地启动了它。根据图式理论,如果一个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用于该课文的图式;二是读者具有适用于该课文的图式,但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三是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会产生误读行为。理解不同类型的课文也需要学生具有不同的图式。如对于故事类的课文,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头脑中有一种类似于句法的故事语法(也有人称之为故事地图),它指出了故事的一般结构。故事语法或故事图式对人们理解故事有记忆、理解和预期的作用。比如我们听惯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在大脑中形成了“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礼法不容——出逃私奔(或抗争失败)——花好月圆(或死后大团圆)”的故事图式,因此,在听到此类新的故事时,能够对后面的故事作出预见。④

三、迁移

迁移又称“学习迁移”或“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训练影响另一种学习或训练的现象。换言之,迁移是指这样一种能力,能够将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内容,以一种可能经过调整的或概括化的方式应用于另一种情况。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过去的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二是新学习的内容在将来对学习者的帮助程度。

按影响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对新的学习或训练产生积极作用,或者新的学习或训练对已掌握的内容产生积极作用;后者与之相反。

迁移对后继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困生”主要是那些无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的学生。为促进学生的迁移活动,我们可以:(1)帮助学生与过去的学习建立联系,比如让学生以图表、诗歌、绘画等其他方式回顾、展示其已有知识;(2)避免教授非常相似的概念,比如明喻、暗喻、隐喻、类比等一组概念相似点多于不同点,容易导致学生线索提取困难,最终难以辨别这些概念,为此,可以在不同的时候分别教这些概念,教学时先教它们的不同点;(3)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式训练,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语言情境中去。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辨别关键属性、记日记等方式促进学生顺利、准确地实现学习迁移。⑤

四、移情

移情是一种共感方式,它是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觉察,以及对他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体验。

移情的学习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学习材料的情境之中,带着情感体验去学习;二是指学习者设身处地地感受并理解对方的心情。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同对方(教科书作者或授课教师等)那样地体验对方所见所闻;二是以自己内心的感情移入对方一起感受。

在中小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对想要理解和表达的人、事、物,往往也需要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凭借想象和移情来更好地完成读写任务。比如在阅读理解中,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角色是一种移情,读者经验与作者经验的对接活动需要移情;在修辞活动中,将个人主观的情绪感受投射到外在的客观事物中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一种移情;在写作活动中强化“读者意识”,考虑读者的知识状况和阅读需求,也有移情的特点;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对象意识”也类似一种移情活动。此外,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体验和感悟的学习要求,都需要移情的参与,否则,学生就有可能只是对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停留在“知道”的水平,而在“知道”之外,还有“认同”、“行为倾向”和“付诸行动”等学习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知道”这一浅表层次的学习活动上。

注释:

①[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2页。

③王小明:《学习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11页。

④赵子清:《鉴赏心理的奥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142页。

⑤[美]苏泽(Sousa,D.A)著,“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脑与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7页。

标签:;  ;  ;  

心理学知识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