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观的精髓,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擎柱之一,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本文从邓小平同志思考、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入手,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原则,说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整体观,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文章进而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内含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地位和特有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将他长期以来,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艰苦思索作了新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高度概括凝结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极为丰富的科学认识,从本质的一般规定上,经典式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基础理论方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理论擎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些初步认识。
一、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原则
1908年列宁在比较分析“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时指出:“遵循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而遵循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以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②邓小平同志在探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方法论原则上,同他建树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始终如一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他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③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我以为至少可以论列出三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④人们熟知,这是恩格斯1874年7月讲过的名言。事隔25年以后,列宁阐发了恩格斯的名言。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⑤几十年之后,毛泽东同志又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创造出来的,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那很危险。他强调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写出新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不行。要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因为中国的实践超出了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作出上述论断是理所当然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理论上埋葬了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社会主义。因为这些社会主义的共同特点都是“把雇佣劳动制度看做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制度”,“至多”只想“使它变得稍微温和一些”⑥,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在科学论证“两个必然”的基础上,确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⑦,它同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是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由此产生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个震憾旧世界的新结论自然是破天荒的科学发现。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或描绘的“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的具体图式。如列宁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⑧正象自然科学家提出某一新的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它只考察了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要素,而且他们还声明:“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方面。”⑨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最宝贵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或者说“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它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科学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这个原则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与前人的基本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同志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⑩。“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1)他还说:“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12)为此,他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3)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沿着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前进的新成果。
第二,“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4)。邓小平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经济形态的原则,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5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两句话是从生产力领域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更有甚者,有人把这两句话解释为生产力发展状况。我以为这种见解值得商榷。一定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总和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但生产力只能通过生产关系,而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本质。邓小平同志这两句话不是指生产力本身,也不是从生产力领域去讲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或其本质的一部分。它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领域讲的。就是讲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的作用。或者说是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特性。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马克思说过,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5)所以人类社会历史中根本不存在脱离生产关系的、孤立的、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如此。因此从生产力领域里直接说明社会主义概念中最高、最深层次的本质特性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如果一种自称社会主义的制度不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质,反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它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或者是假社会主义。我们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含义,会不会降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呢?不会!会不会忽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6)的科学思想呢?也不会!因为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正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的、客观的要求。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时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正说明我们之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它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我以为这样理解问题,才能正确说明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原则同马克思确认社会经济形态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存在着的联系。相反,若坚持从生产力领域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就必须说明对马克思确认社会经济形态原则的看法,说明后继人“发展”的意义和理论依据是什么。而现在几乎没有见到作这种透彻的理论论证的著作。
第三,“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17)。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整体观点。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说明了同样一个事物,置身于一定关系中同处于孤立的地位,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他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能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一样”(18)。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这个原则。他揭示的5个方面作为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规定、不可分割。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的。若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而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稍许拉平各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方法巩固起来”(19),那么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念在实践中只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0)反过来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条件。此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目的在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以及由此促成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消灭剥削的条件。因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消灭”(21)。因此若割裂“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加以强调而不顾其他要素,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的东西。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整体,为了探讨问题的方便,我们将其分成三个方面来讨论。
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其一,社会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了生产力,它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本性。这是因为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层意义上邓小平同志的概述承袭了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列宁说:“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22)毛泽东同志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4)。
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一任务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更加紧迫。这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25)不解放生产力就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
上两层含义邓小平同志自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6)
邓小平同志的这种论断,突破了前人的观点,理论意义更加深远。它更贴近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实际,又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三,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恩格斯和列宁都指出过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种不变的东西。毛泽东同志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时,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27)邓小平同志揭示、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本性,就从深层上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制度。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其四,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的社会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联系。从历史长河看,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条,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离开、而是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文明大道前进的,它没有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没有抛弃、而是承继、吸引和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然这种历史联系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是受“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制约和规定的。
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其一,这两句话,直接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占主体,必然产生剥削,产生资产阶级,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从本世纪2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庇古建立福利经济学体系以来,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不断宣扬通过国家调节,可使收入均等化。实则这不过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掩饰。既然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那么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收入均等化则是绝对不可能的。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基础上鼓吹‘公平’分配收入,便是蒲鲁东主义,便是市侩和庸人的痴想。只能‘按实力大小’来瓜分。”(28)相反,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此就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第二,决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他强调“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29)
其二,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排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句话之后,有三个意义:(1)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不是脱离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空想。恩格斯说:“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力的不足为前提的,它必然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30)消灭阶级同实现公有制是同一个意义,因为阶级的消灭就意味着“社会各个成员在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31)而这都要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发展生产力首先又要解放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创造出资本主义无法容纳的社会物质资料。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式以内是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解放了生产力。但是这种调整始终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随着生产力更高的发展,它必然彻底突破私有制的外壳,剥夺剥夺者,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社会本性的客观要求。(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规范、制约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当这“一部分”本质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时,它仍然有一个方向道路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是“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32)的。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33)。但是,“对于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有些人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34)发展生产力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呢?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论述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35)他还用凝重的语言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6)“走邪路”中国就会发生严重的就业问题,就会发生动乱,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还会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附庸国。因此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37)
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一,它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落脚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两个基本的方面。但是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坚持了这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坚持这两条原则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有关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就原则本身难以客观地作出判断。而若最终达到了共同富裕,则是真正体现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条原则。如果导致了相反的结果,或是两极分化,或是共同贫穷,那么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二,这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的表现。任何分配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应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这就叫做生产决定分配。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按资分配,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按劳分配,最终必然是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反映了在生产力比较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和完善。这也就意味着在改革开放中,在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是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强调说:“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8)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利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
其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示了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必须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共同富裕的实现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因素的大力增长,因此它也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历史趋势。
注释:
①③⑩(11)(12)(16)(25)(26)(29)(32)(33)(34)(35)(36)(37)(3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73、63、369、260、63、256、370、225、241、138、204、64、111、63、110页。
②(28)《列宁选集》第2卷,第143、7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
⑤《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16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24页。
⑦(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321页。
⑧《列宁选集》第1卷,第5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
(1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14)(15)(17)(18)(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362、109、362、392页。
(19)《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7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页。
(22)《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23)(24)(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767、766页。
(31)《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