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拉动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分析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指导思想,这是完全正确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需求拉动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此,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实现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
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推动,二是需求的拉动。从根本的意义上讲,生产推动是第一位的,没有生产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增长;但在市场经济中,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物质生产部门的产量增多,并不直接意味着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关键还要看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实现。因为物质产品的增加还是一种潜在的没有实现的经济增长,而有效需求的增加,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增长。因此,需求拉动的经济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1、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常规性动力
经济学认为,社会的生产和需求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从现实的角度看,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这表现在:(1 )需求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促使人们去创造物质财富活动的直接动机,是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人们不能为了生产而生产,需求才是决定生产的最终原因;(2 )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人类社会生产得以延续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存在。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范围的扩大,对社会生产进一步提出要求,从而又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常规性拉动力量;(3)需求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 一种产品和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最终走向,并不取决于产品和产业自身的规定,而最终取决于社会需求,由社会需求的规模和范围来决定。没有社会需求作基础的产业是肯定不会有发展前途的。可见,需求拉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巨大,是影响社会生产的根本性因素。
2、需求拉动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需求拉动的作用更为突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需求拉动是当前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因素是资源约束,其宏观政策的着眼点是刺激生产;在买方市场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约束成为经济运行的常规力量,刺激消费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从现实情况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据测算,从1978~1996年,我国GDP每年平均增长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 投资的贡献率为34.7%;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其中, 投资需求拉动约为2.2%,消费需求拉动为4.9%,外资拉动为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将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二,需求拉动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大且潜力更大,扩大需求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与一般的小国家不同,当遇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时,国内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消费增长的上升期,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以住宅建设为例,据统计,我国城乡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钢材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14%,消耗水泥占总产量的47%,消耗玻璃占总产量的40%;每年新建3亿平方米(1997年新建面积)所需投资3000 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1000亿元左右的产值。其他方面的市场需求也有巨大的潜力,它构成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基础。
第三,需求拉动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强调需求拉动扩大内需,决不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需求拉动的作用。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启动消费需求的过程,也为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3、当前需求拉动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有效增长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1 )生产能力利用率严重不足。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提供的资料,全国94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上的只有59种,占62.7%;利用率在50%以下的有18种,约占20%;有61种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严重不足,其中有35种开工率不足50%。(2)商品价格下滑过度, 商业利润锐减。由于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普遍下滑。1998年1 ~11月份累计,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5%; 价格下滑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和经营积极性。1998年1—10月份, 全国大中型商场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4.2%,实现利税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7.2%; 上海市大中型商场平均利润率不足1%,132家大中型商场中有2/3处于亏损。(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化加剧。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为争取有限的市场份额,厂商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目前各种商品的“价格大战”。市场竞争使企业分化加剧,企业的并购和重组加快。1996年,58个试点城市破产终结的企业共1099户,被兼并企业1192户,下岗分流123万人;1997年, 兼并破产企业达到2980户,涉及资产总额4155亿元,职工560万人。(4)投资增长率减缓。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投资的市场约束突出地表现在投资效益对投资增长的制约作用增强。在产品积压、市场呆滞、投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投资冲动大为降低,明显地表现出“投资无热点”。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年新增额的比重,由1993年的62.08%下降到1997年的25.3 %;名义投资年均增长率1992~1996年高达33.7%,1997年降为10.1%,反映了社会需求拉动的力量明显不足。
(二)
现阶段需求拉动不足的背景较为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就目前来看,阻碍有效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谨慎动机增强,抑制了现期消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都有一种积攒货币的偏好,通常把人们为了应付意外支出而持有一定货币的动机称为谨慎动机。改革以来,虽然社会成员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但谨慎动机也得到了增强。目前人们谨慎动机的增强,主要是受这样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不仅使这些下岗职工直接减少了消费,而且使许多在职人员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使消费变得十分谨慎;二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关工作人员,一部分人面临分流又尚未定位,这多少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三是买房、医疗养老保险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增加,使一般以劳动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消费者感到生活负担加重,消费预期增长,因而不得不缩减现期消费。此外,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给部分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消费行为变得谨慎起来。
2、供给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消费的扩大
改革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市场供给却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主要表现是供给未能适应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消费者的需要。由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雷同,前几年的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无效供给,加剧了市场供给的矛盾。一些企业比较注意研究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但对拥有8亿多消费者的农村市场却注意不够, 许多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水平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直接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扩大。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供给结构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供给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一方面,档次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卖不掉,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严重,据估算目前库存积压商品的占压资金已达三、四千亿元;另一方面,相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得不依赖进口,如服装用的高级面料,我国生产不了,每年要花60亿美元进口。据调查,约有30%的居民持币观望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商品可买。因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3、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投资的增长
投资需求同样是社会总需求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由于目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投资收益率降低,直接制约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是一些低效率的行业和企业长期得不到淘汰。最突出的是纺织行业,其设备老化,重复建设严重,既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又形成了大量的冗员,结果成为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全行业长期亏损的一个产业,而且因其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又相对降低了社会的可用资源,造成了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由于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使企业面临高成本、低物价的双重约束,造成企业利润率的大幅下降,这就必然挫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使投资的增长减缓;三是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创造需求的动力不足。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到位,企业不仅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而且更缺乏主动创造需求的动力。
4、城市化发展滞后也制约了有效需求的扩大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过渡阶段,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在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即实现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其对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我国的城市化相对缓慢,也成为制约有效需求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城市化滞后在两个方面对最终需求产生明显的制约:其一,压抑和限制了一部分农村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有效增长。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而且这种结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在许多地区还在继续扩大。农村需求不足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部分,这一方面使农村人均收入增长放慢,从而降低了一般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一些已经致富的农村人口无法城市化,使这一部分人的消费方式仍然是农村式或传统式的,而非现代式的。通常情况下,城市人口在其生活达到小康之后,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以及教育的投资和文化娱乐的消费显著增加。而由于人口城市化的阻碍,农村的这一部分潜在的需求没有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这一结构失衡问题,成为限制国内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其二,城市化滞后对城市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直接制约了城市公共投资的增长,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限制了以城市为主的有效需求的扩大。
5、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体制改革的不到位甚至滞后,也对消费需求产生着作用,使市场有效需求得不到实现。以住宅市场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为9平方米,同发达国家人均20 ~30平方米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同城市住房紧张状况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商品房空置积压达7000多万平方米。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一是传统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制约了居民买房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发了商品房严重积压和福利分房紧缺的矛盾现象;二是住房售价不合理,过高的房价使普通居民难以承受;三是住房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个人购房抵押贷款支持力度较弱,居民买房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大型消费品如轿车等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通过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同样是解决需求拉动的重要方面。
(三)
有效地启动消费,发挥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根据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1、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其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增长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在工业化初期的新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为轻纺工业;到了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和建筑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虽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但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带动效应,使工业化后期的一些新兴产业也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我国目前的新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住宅业、金融业、信息通讯业、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新经济增长点必须是消费热点,而消费热点又必须有消费群体作支撑。例如,住宅消费要成为消费热点,取决于城镇居民参与住宅市场的程度,只有大多数城镇居民进入商品房市场,才能形成真正的消费热点。我国目前80%以上的职工依赖单位的福利分房,直接进入商品房市场的只是少数高收入者。因此,要加大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把大多数人推向商品房市场;同时要降低房价,加大住房贷款支持,使居民买得起,使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市场和社区服务市场也是新的增长点,我国12亿人口中,72%在农村,近年来在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同时,家电消费也逐渐进入热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城市中的社区服务市场潜力也很大,目前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只有118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市场,主动创造新的有效需求。
2、调整消费政策,扩大消费需求
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以后,消费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市场约束型。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消费政策的调整,其核心问题是启动有效消费。目前可考虑采取以下方式:(1 )稳步发展信用消费。所谓信用消费,就是在得到商品或服务后,不需要立即付费而是承诺将来付钱的做法,也就是“先买货,后付款”的一种消费方式。这是经济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扩大市场需求的办法。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信用消费已开始进入消费领域。当前的信用消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购房抵押贷款;二是购买轿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实行分期付款;三是信用卡支付制度。这是一种有潜力的消费方式,应稳步发展。(2 )大力推进服务消费。服务消费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在500~800美元时,是家庭服务社会化的急剧扩张期。目前,我国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00美元左右, 有的城市已经超过1000美元,进入了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旺盛,家庭逐步成为服务消费的主体,对服务性消费不断增加。因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供适用有效的服务内容,推进服务消费的增长。(3)大胆启动租赁消费。 租赁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消费方式。西方国家的消费观是“能租就租,不能租才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比,更看重商品的使用权。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是所有权属于自己的才心安理得,而不在乎使用权,这种消费观念要进行改变。应该看到,租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在一些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小汽车租赁、自行车、家电租赁等。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家租赁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但其发展仍远远不够。1995年全世界租赁营业额为5500亿美元,年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我国租赁的营业额不及美国的1%、日本的2%、韩国的10%。因此,租赁业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应明确提出,“租赁消费”的概念,并积极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和规范。
3、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要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我国目前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超同化严重。据测算,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97.9%。这种超同化的经济走势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会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严重浪费。对此必须认真给以解决。国家应将产业政策具体化到地区布局和对某些产业及市场的占有上,引导各地按要素特征确定地区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由“全”到“重”转变,培育真正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地区结构的优化。
二是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市场上畅销产品仅占7%,90%以上属平销和滞销产品;企业产品生产严重趋同, 造成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现在许多企业的不景气,是原来一哄而上的必然结果;而现在景气的企业也面临着重复生产的威胁。如果不注意调整产品结构,必将会陷入新的循环怪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三是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目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企业规模过小,生产能力分散和重复,应逐步地向大企业过渡和发展。目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数量仅占工业企业数的0.44%,但其销售收入却占总数的47%,利税超过总数的50%,这表明经济效益的“集中度”正在形成。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而推动经济的有效增长。
4、积极增加投资,扩大有效需求
国内的最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在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时,采取适度扩大投资的政策,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而且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40%要转化为消费基金,又间接扩大了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会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经过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我国投资膨胀问题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关键在于扩大投资要选好投资方向和项目,避免再次出现重复建设。
为了增加国内需求,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增长,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果断措施,在多次调整货币政策之后,制定并实施了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主要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定向投资于6个方面:即农村水利、 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居民住房等的建设。这一投资决策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九五”计划的安排,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在5年中将达到13万亿元,前两年已经完成了近5万亿元,后三年还有8 万多亿元。用好这笔投资可以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就业,扩大最终需求,进而拉动经济的全面增长。
收稿日期:1999.1.4
标签:有效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