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压力泵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护理论文_尹瑞娟,徐永红(通讯作者),张杞莹

充气压力泵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护理论文_尹瑞娟,徐永红(通讯作者),张杞莹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充气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充气压力泵治疗,观察疗效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2.5%),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12.5%)。结论:在常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采取间歇充气压力泵治疗,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充气压力泵;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于下肢深静脉系统内血凝块形成而导致血管闭塞。主要的相关因素是下肢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或缺乏,以及丧失了交感神经支配而导致了血管舒张和深静脉系统血液滞缓,另外,与血液凝固性过高和创伤也有一定的关系【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指格拉斯哥评分小于8分者,由于意识障碍、卧床、制动、凝血机制紊乱等因素,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如不进行干预,DVT发生率超过50%【2】,更有报道显示重症监护室中头部外伤患者72h内发生DVT高达11%【3】。但由于DVT缺乏特异性症状,且重型脑外伤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缺乏下肢自觉主诉,故无法早期发现及干预治疗,一旦发生,则增加肺栓塞等风险,严重时危及生命,已成为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4】。通过应用间歇式冲气压力泵装置,反复地对双下肢进行加压后再卸压,从而产生如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并取得充分按摩效果,对预防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在2014年1-9月对在我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全下肢冲气压力泵,经过护理观察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20~80岁(43.4±6.7)岁。80例患者均经风险因素评估≥2分的中危或者中危以上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发病程度等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预防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充气压力泵治疗。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方法:(1)加强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以加快静脉血流速度。常规给予患者被动或者主动的定时按摩双下肢,3次/d,每次20min。做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的内收、屈伸运动一次,3次/d,每次20 min,翻身拍背1次/2h。抬高双下肢20~30度。(2)保护下肢静脉血管,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及下肢输液,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避免在同一静脉上反复穿刺及在周围静脉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加强对输液部位的观察,尽量减少股静脉采血的次数。(3)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要戒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饮水,宜清淡低脂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4)并发症的预防: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发生。

1.2.2充气压力泵治疗护理实施方法:(1)实用频率: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仅每天2次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每次30min,14d为1疗程,疗程数依患者卧床时间而定,患者下床活动后停止使用气压治疗。(2)禁忌证:①下肢(在腿套区域)疾患如:皮炎、静脉结扎、坏疽及近期进行过皮肤移植;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缺血萎缩性血管疾病;③充血性心衰引起的下肢大面积水肿或肺水肿;④下肢严重变形;⑤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存在不可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操作步骤:选择肯达尔公司生产的下肢压力抗栓泵,有远个腔。分别位于小腿处6个,大腿处2个。膝关节为不可充气部位,充气加压时依次从踝部、小腿至大腿加压,压力为阶梯状,踝关节处压力最高,大腿处压力最低,从而有效促使肢端静脉回流,迅速加压11s使下肢静排空,减压60s使静脉完全重新充盈。将仪器接上电源并连接好各种管道接头,上抬患者双下肢,戴上充气腿护套,把拉链从足背拉到大腿最上面并扣好,打开电源开关,设定好充气压力参数及时间,调节工作压强10-20kPa,工作时间30min,从脚、小腿、膝盖、大腿顺序间歇性充气反复施加压力和释放压力。若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身体异常感觉,立即停止。

1.2.3 疗效判定观察患肢肿胀的程度、皮肤颜色、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定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1.2.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1个周期治疗后,干预组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确诊DVT1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确诊DVT5例,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DVT通常出现在下肢,如骨盆、大腿和小腿等。下肢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至今仍然被各国学者所公认【5】。在这些原因中,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更是导致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气压治疗仪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机制使气压治疗仪工作时气流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使血液与组织液的回流,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有效预防了静脉血栓的形成【6】。有研究报道因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可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达25%,因治疗不及时出现后遗症者高达40%以上【7】。由此可见对于DVT预防的重要性。我们的体会是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在常规预防DVT的基础上采取使用间歇泵气压治疗,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大部分病人可获得治愈或者缓解,从而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海瑛,李红娟.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2,(27):248-249.

[2]Greets W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high-risk patients[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462—466.

[3]Praeger AJ,Westbrook AJ,Nichol AD,et a1.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u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injury: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 Care Resusc,2012,14(1):10-13.

[4]MacdonaldRL,AmideiC,Baron J,et a1.Randomized,pilot studyof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 plus Dalteparin versusintermittent pnuematie compression devices plus hepafin prevention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J].Surg Neurol,2003,59(5):363-372.

[5]亚琴,李秋燕,陈巧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医药与保健,2009,17(11):101—102.

[6]徐媛媛,赵梅珍.压力泵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J].现代临床与护理,2010,9(9):34—35.

[7]胡亚萍,罗玉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49.

作者:尹瑞娟(1981——),女,山东省泰安人,护师。

论文作者:尹瑞娟,徐永红(通讯作者),张杞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充气压力泵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护理论文_尹瑞娟,徐永红(通讯作者),张杞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