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严重危机_阿拉法特论文

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严重危机_阿拉法特论文

1997: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重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进程论文,和平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前些年令人鼓舞的和平进程相对照,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严重僵局,以致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多方国际舆论纷纷发出“中东和平进程已经死亡”的断言。客观而言,现在对中东和平进程作出“死亡”判断似乎为时过早,但阿以关系已跌至1991年马德里和会以来的最低谷,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希伯伦协议来之不易

尽管在克林顿总统直接撮合下,巴以双方在1996年10月6 日恢复了和谈,但由于以方坚持修改原已达成的巴以协议中有关希伯伦的安全条款,故关于希伯伦问题的谈判数月来进展甚微。1997年元旦以军士兵弗里德曼在希伯伦一菜市场枪击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可说是1997年和平进程的不祥之兆。在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的游说下,1月5日阿拉法特与内塔尼亚胡在埃雷兹秘密会晤,次日巴以在杰里科就以军从希伯伦大部分地区撤出和希伯伦安全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但双方在以军进一步从西岸撤军的问题上依然存有严重分歧,为打破和谈僵局,约旦国王侯赛因于1月12日突访加沙和特拉维夫, 分别与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会晤,提出关于以军撤出西岸农村地区期限的折中建议。侯赛因此番斡旋取得成功,1月15日凌晨阿拉法特与内塔尼亚胡在埃雷兹会晤, 最终就以色列从希伯伦撤军和进一步执行巴以协议问题达成协议。

1月17日巴以政府代表正式签署《希伯伦协议》。协议规定, 以色列在10日内从希伯伦80%的地区撤军;将希伯伦移交巴自治政府管理,以方只保留少数军队来保护犹太定居者的安全;以色列从1997年3 月起分3个阶段撤离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1998年6月完成撤军工作。

希伯伦问题谈判一波三折、历经艰难,其中既有民族、宗教矛盾方面的因素,又有巴以双方意见相左、缺乏相互信任以及受内部因素掣肘等方面的原因,但希伯伦协议最终得以签署也非偶然,乃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受到国内外的强大压力所致。

国际上,阿拉伯国家针对内塔尼亚胡政府上台以来的强硬政策,加强了协调合作和支持巴勒斯坦人斗争的力度,有些阿拉伯国家还冻结同以发展关系。1996年9月和12 月联合国先后通过两项谴责以色列恶化中东局势的决议,反映出国际社会要求继续中东和平进程的强烈愿望;美国出于缓和其与阿拉伯国家矛盾的需要,也积极促成和谈。从内部来说,内塔尼亚胡政府推行的“有安全保障的和平”政策既没给以色列带来和平,也没带来安全,反而因和谈停止导致以色列在国际上日渐孤立,国内经济出现滑坡,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府在国内的支持率明显下降,批评、指责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迫于内外压力,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出现松动,在巴方相应让步的情况下他作出了策略性妥协,在希伯伦协议上签了字,从而使中东和平进程迈出了一小步,暂时打破了巴以和谈僵局。世人期待僵持多时的和平进程就此走上光明大道,但随后一年的事实却令人们屡屡失望。

霍马山工程再启危机

希伯伦协议墨汁未干,内塔尼亚胡为安抚利库德集团中的极右势力,屈从加盟入阁的其他党派压力,于2月底3月初采取了一系列与和平进程相悖的强硬举措,决定在耶路撒冷霍马山地区建立新的犹太定居点;关闭巴解在东耶路撒冷的4个办事处;宣布以军第一阶段只撒出西岸2%的土地。

霍马山被阿拉伯人称为“阿布·古奈姆山”,位于东耶路撒冷与伯利恒之间,六五战争后被以划入大耶路撒冷市辖区。霍马山定居点是以在东耶路撒冷附近建造的第11个犹太人定居点,也是最大的一个,建有可供3.5万名定居者居住的6500套住宅。该定居点一旦建成, 将切断耶路撒冷与西岸的地理联系,造成“圣城犹太化”的既成事实,对将来耶路撒冷和西岸最终地位的谈判影响很大。为此,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群起抨击以色列政府不顾和平进程再次面临严重危机,肆意扩建霍马山工程的决定。巴勒斯坦方面提出了强烈抗议,阿拉法特不仅拒绝内塔尼亚胡提出的首脑会晤,还两次拒绝接听内塔尼亚胡打来的电话。3月5日巴方宣布当日为“耶路撒冷保卫日”,组织巴勒斯坦人在加沙举行大规模祈祷。3月9日巴方宣布拒绝以关于西岸撤军的单方面决定,以撤军行动遂告停顿。3月10 日巴勒斯坦群众在希伯伦同以军警发生冲突。此外,巴方还通过各种途径,全力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

至3月10日,已有50多个国家谴责以实施定居点计划。 尽管要求以停建犹太定居点的安理会提案遭到美国否决,但3月13 日联合国大会马上以130票的压倒多数, 通过了敦促以色列改变兴建霍马山工程计划的决议,只有以、美两票反对。3月15日在阿拉法特呼吁下, 为期一天的维护中东和平进程国际会议在加沙举行,来自联合国、欧盟以及美国、俄国斯、埃及、约旦和挪威等国的代表到会,呼吁有关各方为维护和推动和平进程而共同努力。然而以政府一意孤行,还是决定数日内立即动工兴建霍马山定居点。

3月13日中午, 一名约旦军人在约以边境纳哈莱姆地区“和平岛”对正在游览的以色列少女突然枪击,使7名以色列女学生死于非命。 这一流血惨案震惊全球。约以联合调查后宣布,此次袭击事件无政治背景,凶手曾患精神病。但另有媒体传出消息,此事并非如此简单,它与近期因定居点风波而造成的阿以紧张关系有一定联系。

3月18日下午, 以色列不顾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无视国际社会的一再劝告,在配备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的大批军警严密保护下,在霍马山强行开工兴建犹太定居点。巴方谈判代表埃雷卡特称该日为“和平进程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宣布巴方停止与以政治谈判。当天,在巴方耶城事务负责人侯赛尼带领下,巴勒斯坦群众在工地附近静坐示威,西岸城市腊马拉的妇女则举行示威游行,遥相呼应。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号召巴勒斯坦人民举行新的起义,解放所有被占领土。3月21日哈马斯成员在特拉维夫咖啡馆制造一起自杀性爆炸案, 炸死3名以妇女,炸伤40多人,以军随之封锁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4月1日加沙发生两起爆炸事件,但未造成伤亡。同日2名巴人在西岸被以军枪杀,一辆以军军车被炸,13名以军受伤。4月8日巴以对抗升级,仅希伯伦一地就有3名巴人被枪杀,约100名青年被以军警击伤。以方要求巴方严格控制暴力与恐怖活动,巴方则坚持以方必须停建定居点。

在巴以谈判陷于停顿的情况下,内塔尼亚胡提出巴以双方越过自治“临时阶段”,对巴最终地位直接进行谈判,通议举行由美以巴三方首脑参加的戴维营式谈判,在6~9个月内结束谈判,达成最终协议。内塔尼亚胡此举意在“一石三鸟”,一是不愿履行有关巴自治过渡阶段协议的义务,拒不从西岸大部分地区撤军;二是转移巴方和国际社会对霍马山工程的关注;三是无限期拖延最终地位谈判,并将责任推给巴方。阿拉法特在以方拒绝停建霍马山定居点的情况下,拒绝与以方谈判,对内塔尼亚胡的上述建议不予理睬。

巴以间的紧张关系引起有关各方的严重关注,3月23 日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伊斯兰会议组织特别首脑会议,要求所有会员国重新考虑同以的关系。3月31日开罗举行的阿盟部长理事会会议也作出决议, 中断阿拉伯国家同以的关系正常化进程,恢复对以的经济抵制,退出中东和平多边会议。阿以关系实际上已处于冻结状态。4月上旬, 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向美建议联合推动中东和谈,但美重申其在中东“缔造和平的核心作用”,予以婉言拒绝。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美国特使罗斯三赴中东,调解巴以冲突,均告失败。5月27 日埃及穆巴拉克总统与内塔尼亚胡会谈,也无果而终。

国际分析家认为,巴以和谈解冻之所以困难,除巴以双方立场没有松动外,美国不愿向以施压是另一重要原因。美国虽然在口头上批评以定居点政策,但既没有实际行动,也没有实际效果。更令阿方心寒的是,在以顽固坚持扩建定居点的情况下,美国继续向以出售先进武器,帮助以发展反导弹防御计划,6月12 日美国众议院竟通过了承认耶路撒冷为以首都的决议。

耶城炸案与奥卿出访

7月30日,耶路撒冷露天市场发生自杀性爆炸案,导致14 人被炸死,150多人被炸伤, 这是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在以发生的伤害最大的爆炸案。哈马斯随即宣布对爆炸案负责。尽管阿拉法特谴责爆炸事件,下令逮捕激进分子,但以色列方面还是立即实行对西岸和加沙的全面封锁,冻结应转交巴方的约4000万美元的代收税款,这不仅使巴勒斯坦自治区受到巨大经济损失,还使失业率迅速上升。

阿拉法特愤怒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发动战争”,搞“精心策划的国家恐怖主义”,他告诫以色列马上取消制裁,否则巴勒斯坦地区可能发动新的起义。8月17日, 巴权力机构发动了抵制以色列产品的运动,回敬以对巴的经济制裁。8月20~21日, 阿拉法特在腊马拉召开“民族团结大会”,号召建立反以统一战线,包括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在内的所有巴勒斯坦政治派别都参加了会议,支持阿拉法特对以斗争。与此同时,希伯伦的巴勒斯坦人举行了反以武装示威,伯利恒的巴勒斯坦居民同以军发生了暴力冲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18日, 受以色列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猛烈炮击黎南方港口城市西顿。翌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进行报复性袭击。8月20日,以色列出动飞机,对黎发动1996年4月以来最大的一次袭击,使黎以紧张关系再度升级。8月13日, 阿萨德在会见以色列阿拉伯人代表团时,把叙以和谈的破裂归咎于内塔尼亚胡,声称叙利亚决不放弃收回戈兰高地的立场。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宣称,以在戈兰高地或恢复叙以和谈问题上的立场不会有任何改变。

鉴于巴以、阿以关系日趋恶化和一系列的调解无效,美国政府重新调整了它的中东战略,决定以7月30日耶城爆炸案“为契机”, “以更清楚和更坦率的主张,更有力地推动双方前进”。8月6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发表题为《以巴和谈进程》的演讲,提出以巴恢复和谈的基本原则,强烈批评阿拉法特不履行关于安全问题的承诺,同时明确批评了内塔尼亚胡有关在耶路撒冷兴建定居点、没收巴勒斯坦土地等的政策。她还表示,将携带一项“全面建议”访问她就职以来还未去过的中东地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对奥卿的出访高度重视,双方立场马上出现松动迹象。8月18日,以决定向巴归还30%的代收税款,27 日解除对伯利恒的围困,与此同时,巴方表示同意在美国协调下,恢复同以合作。

正当奥尔布赖特整装待发之时,9月4日下午在耶路撒冷本耶胡达商业区连续发生3起自杀性爆炸事件,死伤近200人。哈马斯宣布对此负责。这些爆炸事件显然给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蒙上了一层厚厚阴影,给她出了一个新难题。事后以军对西岸和加沙重新实行不久前刚放松的全面封锁,宣布停止从西岸撤军。内塔尼亚胡再次指责阿拉法特对爆炸事件“负有间接的责任”。9月7日阿拉法特、穆巴拉克和侯赛因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敦促以色列不要采取与“和平精神”格格不入的政策,要履行和平协议。这次会议的目的实际上是在奥尔布赖特来访前协调巴埃约立场。

9月10~15日,奥尔布赖特先后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区、 埃及、沙特、约旦和黎巴嫩,与各方首脑会谈磋商。尽管在出访前造了声势,但人们所期待的“突破”并未出现。以方仍强调只有在巴方作出安全承诺并采取有力措施的前提下,中东和平进程才有可能重新启动。奥尔布赖特自己也承认,此次访问只是使和平进程向前走了“小小几步”,而没有在重新开始巴以和谈方面取得多大进展。

安曼谋杀案风波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僵持7个多月的巴以紧张关系到10 月初竟出现一丝转机。这一转机并非奥卿出访中东的直接结果,而是与哈马斯领袖在安曼遇剌有关。

9月25日上午, 哈马斯政治局总书记哈立德·迈沙阿勒(又名马歇尔)在约旦首都遭两名男子袭击,被装有毒药的针管剌中颈部,两名袭击者随后即被约旦警方逮捕。数小时后马歇尔生命垂危,被诊断为神经麻痹剂中毒。约旦方面在对袭击者审讯后获得了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卷入此案的证据,抱怨以色列蓄意制造事端,几乎酿成哈马斯向约旦兴师问罪之祸。侯赛因国王迅速与内塔尼亚胡联系,要求以方提供解药,并释放哈马斯创始人谢赫·亚辛,以此改善和谈气氛,否则约旦将采取包括断交在内的报复行动。在此同时,加拿大政府也就袭击者使用伪造的加拿大护照向以提出强烈抗议,并召回驻以大使。克林顿总统对此暗杀事件感到愤怒,担心此事会使美国为中东和平而作的努力付诸东流。

暗杀事件在以色列国内同样引起强烈反响,议会中30名反对党议员联名要求议会就此展开辩论,追查事件责任者。不少舆论媒介认为,此事有损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内塔尼亚胡应对此事负责。佩雷斯等人则要求内塔尼亚胡辞职。内塔尼亚胡为消除此事带来的不利影响疲于应付,在向加拿大政府致歉同时,接受侯赛因国王要求,于10 月1日释放亚辛,同意其返回加沙,以此换回两名袭击者。10月6 日亚辛返回加沙时,受到数万巴勒斯坦群众的集会欢迎。10月9 日亚辛在加沙集会上表示,哈马斯不会同以谈判,“将继续进行圣战和抵抗”,唯有以色列从全部被占领土撤军,才是哈马斯同以停火、实现中东全面公正和平的条件。亚辛的讲话对哈马斯以后的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对亚辛返回加沙表示欢迎的同时,指出随着形势变化,不可能再像以色列所希望的那样打击哈马斯,而是要努力同它保持团结。

10月6日在罗斯主持下,巴以官员在耶路撒冷举行会谈, 这是自去年3月以色列强行动工兴建霍马山定居点, 使巴以和谈陷入僵局以来巴以双方的首次直接谈判。以色列外长利维和巴权力机构领导成员阿布·马赞经两小时会谈后,决定双方恢复9个联合工作小组的谈判。10月8日内塔尼亚胡同阿拉法特在埃雷兹举行8个月来的首次会晤。10月14 日以方向巴移交冻结的全部税款。

僵局仍未打破

虽然巴以双方重新开始了会谈,但巴方对谈判结果并不乐观,表示此轮会谈旨在试探以方执行现有和平协议的诚意和美国推进中东和平的决心,因为巴以双方分歧依然存在,巴方坚持以色列首先改变其扩建定居点政策,而以方则要求巴方首先履行打击极端分子的承诺。果然,此轮会谈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

10月24~31日,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接连访问了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和埃及6国, 试图扮演中东和谈倡导者的角色,突破阿以和谈僵局,力促叙以或黎以恢复和谈。为了沟通叙以之间的联系,普里马科夫令人注目地两访叙利亚,在叙以之间传递信息。但双方意见难以统一,叙方坚持叙以复谈的中断处,而不是从零开始;以方则坚持认为叙不应为复谈提出先决条件,并要求切断伊朗经叙利亚向黎巴嫩真主党运输武器的空中走廊。8 月以来黎南部真主党武装同以军交火不断,针对该情况,普里马科夫建议在黎南部实现停火,由俄、法、美、叙、以、黎组成联合监督停火委员会,叙黎表示欢迎,但以方从安全考虑,坚持要求清除黎南部真主党势力。10月31日,普里马科夫在结束中东之行的开罗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目前中东和谈陷于僵局是以色列现政府拒绝承认前政府达成的协议所致,他同时宣布了俄罗斯关于中东和平与安全的12个建议,强调中东和平进程不能由美国单方面运作,必须遵循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已达成的阿以协议不能因政府更迭而改变,全面的中东和谈必须包括叙以和黎以和谈等等。虽然普里马科夫此次中东之行未能推动中东和谈迈出新步伐,但显示了俄罗斯不愿美国一家包揽中东和谈,努力重返中东的姿态,也使俄罗斯的形象在阿拉伯国家心目中更为亲近。

尽管俄罗斯、欧盟国家多方敦促以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但内塔尼亚胡仍坚持他的强硬立场。11月4~6日由以外长利维、巴解高级官员阿巴斯及美国特使罗斯参加的、在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举行的巴以会谈中,巴以双方分歧依旧。事后以方声称会谈取得了进展,但阿拉法特在11月8日告知埃及穆巴拉克总统,会谈结果是“完全消极的”。11月10日内塔尼亚胡宣布,他的政府准备在任何巴以协议中保持对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并巩固犹太人定居点的立场。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24日内塔尼亚胡提出以色列再从西岸6~8%的领土上撤军的建议,条件是巴方同意就最终和平协议问题提前谈判;接着他又推出一个巴以最后和平协议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是,以将跨越边界建立“安全区”,耶路撒冷不实行分治,巴自治区实行非军事化管理等;11月30日以内阁原则上批准有条件从西岸撤军的计划。上述以色列的一系列建议和决定均遭巴方拒绝,阿拉法特坚持要以方履行奥斯陆巴以协议,首先停止犹太定居点的扩建,从西岸更多的领土上撤军。

美国对巴以和谈陷于僵局深感不安。12月,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开始了新一轮的中东穿梭外交行动,12月5~6日她分别在巴黎和日内瓦与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会谈,12月18日她又分别在巴黎和伦敦与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会谈。奥尔布赖特一方面要求阿拉法特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打击“恐怖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内塔尼亚胡拿出具有“可信性”的从西岸更多的领土上撤军的具体方案, 但是这次斡旋仍未见效。 12月18日奥尔布赖特于会谈后在伦敦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她未能弥合巴以之间的严重分歧,建议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元月会晤巴以领导人,以使和谈恢复正常。可是内塔尼亚胡于翌日公然断言,约旦河西岸是“以色列本土”的一部分,除非巴方采取坚决行动打击“恐怖活动”,否则以军不可能进一步从西岸撤出,在此问题上以色列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他同时表示,他不会限制在西岸或耶路撒冷建造犹太定居点。

由于以巴以和谈为主轴的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给11月16~18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次中东北非经济会议蒙上了一层阴影。虽有美国的支持、撮合,但会议还是遭到埃及、沙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和抵制,巴勒斯坦和阿盟也“回避”此会,22个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包括东道主卡塔尔在内的10个国家与会,其中不少国家降低了它们的代表团级别,从而使本届会议由首脑级下降为部长级。会上的交易大多在西方公司与卡塔尔之间达成,赴会的以色列企业界人士明显受到冷落。阿拉伯国家的代表纷纷谴责以色列政府对中东和平进程顽固坚持强硬立场。有些代表还担心,假如和谈继续僵持下去,多哈会议也许是1994年卡萨布兰卡开始的系列会议的最后一次。

标签:;  ;  ;  ;  ;  

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严重危机_阿拉法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