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刘毅敏, 张定林, 肖湘, 刘海红, 赵先英[1]2012年在《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熊果酸(ursolic acid,UA)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如枇杷叶、夏枯草、车前草、熊果、女贞子、山楂、白花蛇舌草等中,以游离或与糖结合成苷形式存在。研究表明,熊果酸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抗肿瘤活性,它不仅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而且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抑制和细胞毒作用。近年来,熊果酸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是其药理活性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

李艳红[2]2014年在《熊果酸抗肿瘤及作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佐剂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其毒副作用大,疗效差。因此,寻找毒副作用小、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方法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要趋势。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熊果酸具有抗肿瘤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目前,其具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文研究了熊果酸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体内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及作为佐剂的肿瘤免疫预防作用,为熊果酸在抗肿瘤领域深入的应用开发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熊果酸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MTT法测定熊果酸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ytochrome c,Bcl-2,Bcl-xL,Bak,Bax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了熊果酸对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中HPV E6和E7基因的表达。结果熊果酸抑制HeLa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40μM熊果酸作用48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91.80±3.26%,IC50值为9.54±3.51μM。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熊果酸阻滞HeLa细胞周期在G0/G1期,40μM作用48h效果最显著。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40μM和60μM作用48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4.30±5.26%和83.87±2.27%,显著高于对照组2.20±1.1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A作用HeLa细胞引起caspase-3和caspase-9激活,可观察到剪切形式的caspase-3和caspase-9出现;细胞质中cytochrome c蛋白表达量增加;Bcl-2和Bcl-x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和Bak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均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Procaspase-8蛋白表达量也降低,但未检测到剪切形式的caspase-8条带。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中HPV E6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E7基因的表达未出现显著性改变。表明,熊果酸在体外对宫颈癌细胞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达到体外抗肿瘤作用,对其抗凋亡途径的研究表明UA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UA抗宫颈癌的靶点可能在于能够抑制HPV病毒E6基因的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2.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MAPK信号通路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目的熊果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探讨了MAPK信号通路在熊果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中细胞因子变化。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48h后MAPK信号通路中p38,p-p38,ERK,p-ERK,JNK,p-JNK蛋白的表达; ERK1/2抑制子U0126对ERK1/2、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和p38抑制子SB203580对p38,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U0126和SB203580对细胞凋亡相关Bax、Bcl-2、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了熊果酸对DUSP基因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熊果酸作用HeLa细胞培养液中IL-2、IL-4细胞因子含量。结果熊果酸降低p-ERK1/2和p-p38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对p-JNK蛋白的表达无改变;ERK1/2抑制子U0126显著增强熊果酸诱导Bax/Bcl-2比率与熊果酸组比较(P<0.05),增强线粒体cytochrome c的释放和剪切的Caspase-3蛋白的表达;p38抑制子SB203580作用效果不明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熊果酸增强DUSP1,2,4,5,6,7,9,10基因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熊果酸改变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但无规律性。表明,ERK1/2信号通路参与熊果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熊果酸可能通过增强DUSPs基因表达,抑制ERK1/2和p38磷酸化来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细胞凋亡。3.熊果酸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目的探讨熊果酸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检测熊果酸对H2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作用;建立H22荷瘤小鼠动物模型,根据小鼠体重,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共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CTX,25mg/kg.d)、熊果酸高(40mg/kg.d)、中(20mg/kg.d)和低剂量(10mg/kg.d),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5天后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和脾指数,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含量及比例,ELISA法检测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表达量。结果体外熊果酸对H22细胞生长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最高抑制率达75.27±3.36%;诱导H22细胞凋亡呈时间依赖性,20μM作用48h后的凋亡率为36.4%±0.2,与对照0.9%±0.1比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内,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的熊果酸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P<0.01),降低荷瘤鼠异常增大的脾指数(P<0.05);高剂量熊果酸可显著增强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显著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表达及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P<0.01),对CD8+T细胞表达作用不明显(P>0.05);高剂量熊果酸促进血清IL-2、TNF-α表达(P<0.05),降低IL-4表达(P<0.01)。表明,熊果酸可抑制H22肿瘤细胞生长,在体内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能力,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相关。4.熊果酸增强小鼠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作用目的探讨熊果酸作为免疫佐剂对小鼠肝癌肿瘤疫苗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UA和H22细胞共培养,制备肝癌细胞疫苗,免疫小鼠后建立肝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记录小鼠存活情况,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抗肿瘤特异性抗体的产生,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结合能力。结果免疫小鼠后,与模型组相比,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明显抑制(P<0.05),小鼠的生命延长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P<0.01),CD4+/CD8+T细胞含量比例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免疫鼠血清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IgG2a/IgG1比值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出现四条大小约为95kDa、60kDa、50kDa和34kDa杂交条带。表明,UA作为佐剂能够提高小鼠H22肝癌细胞疫苗的免疫原性,增强小鼠抗肿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综上所述,熊果酸能够通过线粒体内源性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ERK1/2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熊果酸能够提高H22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能力,激发小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熊果酸能够促进H22肝癌细胞产生免疫原性,激发正常小鼠强烈且长效的抗肝癌免疫保护作用,熊果酸在保护性抗原制备中可能起到了免疫佐剂的作用。该研究为熊果酸作为抗肿瘤药物及肿瘤疫苗免疫佐剂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张行行[3]2016年在《熊果酸对EOMA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利用不同浓度的熊果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EOMA细胞)进行干预,动态观察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的生长、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2)表达的影响情况,为寻找血管瘤新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EOMA细胞)株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将实验细胞分为B 1组(阴性对照组):添加0.1mlPBS溶液;B 2组:添加0.1ml 10mg/L熊果酸溶液;B 3组:添加0.1ml 20mg/L熊果酸溶液;B 4组(阳性对照组):添加0.1ml 10mg/L普萘洛尔。分别在处理后0h,24h,48h观察比较各组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生长及凋亡的情况。采用HE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染色法)测定细胞的凋亡情况;用ELISA试验方法检测VEGF及VEGFR-2的浓度。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描述与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表示,各个时间点上效应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重复测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效能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在干预0h时,B2、B3、B4组与对照组B1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在干预24h及48h后,B2、B3、B4与对照组B1相比较,细胞生长缓慢,稀疏,聚落生长不明显,以B3、B4组更甚。2.各组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在0h的时候,b1、b2、b3、b4组的光密度值分别是:0.424±0.003、0.422±0.005、0.422±0.008、0.422±0.008,b2、b3、b4组的细胞抑制率为:0.43±0.16%、0.57±0.22%、0.57±0.23%。第24h时各组的光密度值分别是:0.665±0.013、0.621±0.004、0.560±0.024、0.577±0.031,b2、b3、b4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6.62±0.23%、15.71±0.50%、13.28±0.36%。第48h时各组的光密度值分别是:0.879±0.017、0.811±0.032、0.718±0.019、0.745±0.039。b2、b3组、b4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7.78±0.41%、18.31±0.31%、15.21±0.55%。统计分析显示,在第0h时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h及48h时,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2、b3、b4组光密度值均较b1组低,b3、b4较b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3与b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情况:在干预0h时,各细胞组凋亡率分别为:9.606±0.155%、9.828±0.185%、9.778±0.264%、9.746±0.168%。干预后24h,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773±0.412%、14.158±0.408%、17.251±1.324%、17.626±0.466%。干预后48h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390±1.584%、14.946±1.470%、19.886±1.319%、19.971±2.519%。统计分析显示,在第0h时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h及48h时,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2、b3、b4组细胞凋亡率均较b1组高,b3、b4较b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3与b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检测vegf、vegfr-2浓度情况:在干预0h时,b1、b2、b3、b4组的vegf吸光度值分别是:1.963±0.009、1.957±0.011、1.951±0.007、1.941±0.042,vegf的浓度分别为168.717±0.914、168.096±1.106、167.511±0.741、166.560±4.141。vegfr-2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510±0.012、1.506±0.014、1.494±0.020、1.518±0.013。vegfr-2的浓度分别为:2748.299±23.564、2740.891±27.786、2715.728±39.654、2764.186±25.257。在干预24h时,各组的vegf吸光度值分别是:1.952±0.005、1.666±0.008、1.285±0.013、1.264±0.168,vegf的浓度分别为167.659±0.460、139.303±0.788、101.583±1.326、99.519±16.672。vegfr-2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492±0.012、1.183±0.012、0.998±0.017、0.989±0.006。vegfr-2的浓度分别为:2712.658±24.758、2093.773±24.508、1724.705±33.030、1705.893±11.665。在干预48h时,各组的vegf吸光度值分别是:1.956±0.007、1.385±0.009、1.187±0.013、1.239±0.153、vegf的浓度分别为168.031±0.716、111.472±0.918、91.905±1.243、97.006±15.155。vegfr-2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485±0.020、0.879±0.018、0.707±0.016、0.688±0.020。vegfr-2的浓度分别为:2697.373±39.639、1486.890±36.745、1142.440±32.981、1104.255±41.955。统计分析显示,在第0h时各组的vegf、vegfr-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h及48h时,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2、B3、B4组VEGF、VEGFR-2浓度均较B1组低,B3、B4较B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3与B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结果说明药物干预对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VEGF、VEGFR-2表达的作用,且在48h时比24h时作用更明显,而在相同时间点熊果酸20mg/L浓度比10mg/L浓度作用更明显(P<0.05),20mg/L熊果酸作用与10mg/L普萘洛尔接近(P>0.05)。结论:1.熊果酸对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具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2.其对EOMA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EOMA细胞的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有关。

赵志栋, 高宁[4]2011年在《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国内外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采用NCBI/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熊果酸和肿瘤"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01-01-2011-02-28相关熊果酸抗肿瘤作用的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56条,中文文献94条。纳入标准:1)熊果酸与细胞凋亡的研究;2)熊果酸与细胞周期的研究;3)熊果酸与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研究;4)熊果酸与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5篇。结果:熊果酸对多种肿瘤均有抗肿瘤活性,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干扰肿瘤微环境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在熊果酸抗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熊果酸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

海龙, 苏秀兰, 毕力夫[5]2008年在《熊果酸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国内外对熊果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方法:应用CNBI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熊果酸、细胞凋亡、肿瘤"等为关键词,检索1979-01-01~2005-12-30相关熊果酸的文献。纳入标准:1)熊果酸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2)熊果酸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3)熊果酸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FasL和Survivin表达影响的研究。粗选有70余篇关于熊果酸方面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精选42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29篇文献。结果:熊果酸对结肠癌、黑色素瘤和胃癌等多种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及癌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结论:熊果酸具有很好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并且毒副反应小,来源丰富,有待开发。

张俊峰[6]2013年在《中药提取物熊果酸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及Skno-1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熊果酸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8;21)阳性细胞株Kasumi一1及Skno-1细胞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诱导分化的机制,从而发挥其抗白血病的作用。方法:设置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利用不同浓度熊果酸处理,并分别培养不同的时间,对照组细胞利用实验组细胞中最大剂量DMSO进行处理,与实验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进而通过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瑞氏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TUNEL法验证细胞凋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Kasumi-1及Skno-1细胞凋亡、分化、增殖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熊果酸处理后,Kasumi-1及Skno-1细胞的生长增殖受到抑制,抑制率随熊果酸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两种细胞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在2.5μM、5μM、10μM20μM、50μM浓度梯度以及12h,24h,48h,72h时间梯度下,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阳性细胞比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TUNEL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结果一致,随用药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内AML1-ETO、KIT、MYC、CCND1、 BCL2、MDM2mRNA的表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及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P53及BAX的mRNA表达逐渐增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中amll-eto、KIT. c-myc、bcl-2蛋白表达减低,而p53蛋白表达增高。经熊果酸处理后,Kasumi-1细胞HLA-DR.CD34.CD117均下降,CD11b表达较对照组增高;而CD15、CD64、CD16、CD13、 CD11c、CD14的表达在两组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同时Kasumi-1以及Skno-1细胞经熊果酸处理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EBP、PU.1、ICSBP、GM-CSF mRNA水平表达上调。结论:熊果酸抑制Kasumi-1及Skn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作用效果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时熊果酸可能具有诱导Kasumi-1及Skno-1细胞分化的趋势。

黄镜[7]1997年在《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熊果酸(Ursolic acid,UA)属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抗菌、抗炎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定与降温作用。近年来发现熊果酸不仅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而且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有抑制生长作用。此外熊果酸还可诱导F9畸胎瘤细胞成为内胚层细胞,及抗血管生成。因此认为熊果酸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孙燕教授等首先发现熊果酸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作者采用MTT法、NBT还原能力分析法、DNA凝胶电泳和Southern杂交技术研究了熊果酸的细胞毒作用及对HL-60细胞分化、凋亡的影响,并观察了熊果酸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比较熊果酸对7种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熊果酸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最明显,这种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2.不同浓度剂量的熊果酸在体外处理HL-60细胞5天,同时设阳性对照以10~(-6)mol/L维甲酸处理,结果显示维甲酸处理组呈NBT还原能力阳性,而熊果酸处理组无NBT还原能力,说明熊果酸不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 3.10~(-5)mol/L熊果酸处理HL-60细胞4天后,细胞DNA在琼脂糖凝胶上显示清晰的DNA梯带(DNA Ladder),大小相当于180-200bp的整倍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G_1期之前出现明显的亚G_1峰,凋亡细胞占27.5%,而对照组无亚G_1

孙悦霖, 罗浩[8]2014年在《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熊果酸广泛分布在天然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活性。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抑制肿瘤形成及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的分化及凋亡、抗侵袭性和抗肿瘤血管形成等多个方面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内研究表明,熊果酸抗瘤谱广,且对正常细胞毒性低,是一种有效的化学治疗和化学预防药物。因此,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化疗药物,将为引进一类高效低毒的天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带来临床希望。

阎昭[9]2012年在《天然抗肿瘤药物熊果酸脂质体早期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旨在探索以武汉利元亨药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类创新药注射用熊果酸脂质体(Ursolic acid Liposomes,简称UAL)为代表的五环三萜化合物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科学评价方法,为SFDA药品审评提供科学评价数据,也为此类新药品种寻找临床合理定位。方法:首先,归纳文献资料掌握三萜化合物研究现状,明确其抗肿瘤机制,寻找临床研究切入点;进而根据UAL注册申报资料中临床前研究数据初拟首次人体试验方案,再就临床方案中的新问题开展转化型临床前研究,根据补充研究结果调整评价方法;随后依次开展UAL单次给药人体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试验、多次给药人体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试验、PK-PD相关性分析,并对UAL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获益做早期评估。结果:五环三萜化合物具有的多途径抗肿瘤特征与癌症治疗新策略相契合,但因天然药理活性对肿瘤靶点选择性和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均不突出,使临床评价面临挑战。转化型临床前研究得到UAL组织分布特征,确证了UAL体外体内多靶点抗肿瘤机制,证实了UAL镇痛和延长H_(22)肝癌腹水瘤小鼠生存期作用,提示首次人体试验方案中重点评估肝脏毒性,并加入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肿瘤周围血管评估、脂质体体内代谢变化,PK-PD相关性分析等新方法。单次和多次给药人体耐受性试验发现UAL单次给药DLT为肝功能损伤,MTD为98mg/m~2。肿瘤患者56、74和98mg/m~2剂量连续静脉滴注14天耐受性较好,肝功能指标异常和胃肠道反应是主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多为1-2度,停药后可自行缓解。UAL平均t_(1/2)为3.90~4.59h,C_(max)和AUC_((0-t))与剂量呈正相关(r=0.999和r=0.997),分布符合二房室模型,消除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特征,连续14天静脉滴注74mg/m~2UAL后体内未发生药物蓄积。UAL主要不良反应与药动学参数有相关性,消化道反应可能与AUC_((0-t))有关,血清转氨酶升高可能是C_(max)增加导致,TG升高可能与UAL多次给药有关。部分患者用药2周期病灶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示较高剂量UAL可能提高近期缓解率。结论:本课题成功完成UAL首次人体试验,确定98mg/m~2为Ⅱ期临床试验剂量,并在首次临床试验中利用少量病例初步揭示该药的合理用法和敏感人群。

迟克强[10]2017年在《熊果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炎、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作为一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仍然是全世界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它是除心血管疾病之外第二个最普遍的疾病。癌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然而,由于肿瘤的多药耐药性而使癌症的化疗手段变得不太有效。此外,癌症和炎症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系。而炎症仍然是一个常见且控制不太理想的临床问题,在许多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包括移植手术后的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排斥反应。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的新型抗炎和抗癌药物是当代药物化学家追求目标之一。大多数实体肿瘤在肿瘤微环境中含有缺氧区域,适应缺氧的癌细胞对化学疗法和放疗具有很高的抗药性。缺氧是许多恶性肿瘤的标志,并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调节。HIF-1α是一种涉及血管生成、葡萄糖代谢、细胞增殖和蛋白质转移等许多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HIF-1α在肿瘤细胞中的过表达与化疗与放疗耐受性的增加、转移风险的增加、更积极的表型和免疫抑制的增强等密切相关。因此,抑制HIF-1α途径可能有助于特异性癌症的治疗,特别是与缺氧密切相关的那些癌症。然而,HIF-1α抑制剂的化学型是有限的,因此研究发现高效的新型HIF-1α抑制剂是药物化学家的重要任务。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化合物拼接原理共设计合成了 4个系列30个含有噁二唑、三唑酮和哌嗪部分的熊果酸类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13CNMR和HRMS确证。并分别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抗肿瘤活性筛选、体外细胞毒性研究以及分子对接模拟等试验。抗炎结果显示大部分测试化合物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炎抑制活性,其中熊果酸化合物11b表现出最强的抗炎活性,其肿胀抑制率达到了69.76%,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的2-3倍)。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熊果酸衍生物对测试肿瘤细胞以及正常人体细胞均未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细胞毒性。此外,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此类衍生物抗炎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抑制某些炎症关键因子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熊果酸衍生物均表现出了良好的HIF-1α抑制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目标化合物11b表现出最强的抑制HIF-1α活性(IC50 =36.9 μM),并可剂量性地抑制肿瘤细胞中HIF-1α的转录活性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IC50>100μmol/L),其毒性低于熊果酸(IC50 = 23.8 μmol/L)。同时,11b能够抑制肿瘤细胞中HIF-1α蛋白的合成,对降解及HIF-1αmRNA的表达没有影响。11b剂量性依赖性的抑制下游靶基因VEGFmRNA的表达并能够诱导细胞阻滞在G1期。计算机模拟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熊果酸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而发挥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1b为研究开发新型的HIF-1α抑制剂提供了设计思路(hit)。这项工作可能为治疗开发具有有效抗肿瘤和抗炎活性的候选物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刘毅敏, 张定林, 肖湘, 刘海红, 赵先英. 重庆医学. 2012

[2]. 熊果酸抗肿瘤及作为小鼠肝癌细胞疫苗佐剂的作用研究[D]. 李艳红. 石河子大学. 2014

[3]. 熊果酸对EOMA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行行. 西南医科大学. 2016

[4].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赵志栋, 高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5]. 熊果酸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 海龙, 苏秀兰, 毕力夫.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6]. 中药提取物熊果酸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及Skno-1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俊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黄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8].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孙悦霖, 罗浩. 医学综述. 2014

[9]. 天然抗肿瘤药物熊果酸脂质体早期临床研究[D]. 阎昭. 天津大学. 2012

[10]. 熊果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炎、抗肿瘤作用研究[D]. 迟克强. 延边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