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句子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在句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子论文,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句子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就句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谈些粗浅认识。

一、在理解句子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如教学《大海的歌》,学生对“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旋转”这句话的主要内容难以把握。有的说是写“钢铁巨人”,有的说是写“密林”,也有的说是写“吊车”。到底写什么,教师可出示学过的比喻句,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很快找出这句话中的中心词和比喻词。再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里是用“钢铁巨人”比喻吊车的高大,用“密林”比喻吊车的数量多,从而懂得这句话是写吊车。

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姐姐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重点句,可通过对比来理解。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美妙的幸福的幻想,但现实的遭遇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还需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教师可提问:“这中间过了多长时间?”学生不难理解“过了很长时间”。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后发现,前面写周总理的写字台上有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周总理是批阅文件后叫醒作者的,显然用了很长的时间。下文写周总理与作者一起审阅一篇稿子,喝了一杯茶,吃了几颗花生米,天就亮了,也说明作者从睡下到被叫醒,确实过了很长时间。这种层层“剥笋”式的探究问题,就增加了思维的深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不停留于就事论事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在朗读句子中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表情朗读可以越过时空界限,把学生带进独特的情境,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直觉感受,引起无尽的遐想,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惊弓之鸟》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设问:这只大雁和我们平时见过的大雁有什么不同?然后抓住“一只”、“慢慢地”、“边飞边鸣”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记忆,使他们产生质疑:这只孤雁飞得这样慢,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伙伴?是什么原因使这只孤雁飞得这样慢?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关键词语,运用直觉思维,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学习生字、掌握词语、理解句子为主,在此基础上读懂课文。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利用插图,图文对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就能了解瓶子、水和乌鸦的嘴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能得到三个判断:瓶子高、瓶口小、里边的水少。从中也就得出“喝不到水”的结论。这样就由直觉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比较是发展直觉思维的一种手段,借此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一节有这样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掉下来”教师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这样的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里非常悲痛。”让学生读这句话后,再读课文原句,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句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得出:书上的句子写得具体,有真情实感。虽未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的感情。又如《挑山工》第一节中写道:“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不但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还可借助直观动作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借用讲台踏脚板或楼梯台阶仿效着走“折尺形”的步子,这就读懂了这段文字,而且理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在造句练习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笔者对学生的造句状况作过调查,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用“幸福”、“漂亮”分别造一个句子。在句子结构上,以“我”、“我们”作主语的,低年级占87%,中年级占66%,高年级占42%;在内容上,只涉及家庭和学习的,低年级占92%,中年级占84%,高年级占78%,造成这种结构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单调的原因,除学生生活空间狭窄外,主要是训练不到位。一是每次造句都是一词一句,尤其是教师写出一两个“范句”后,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造出来的句子一个模式。二是怕造长句子出毛病,考试丢分数,因而教师不让造长句,学生不愿造长句。结果只能是干巴巴的,只有主干,没有枝叶。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展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实践。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成份,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的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状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的条件下仍顽强不屈地坚持学习。二是句子内容。如教完《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了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情色彩方面考虑可分为褒义和贬义。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去造句。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从复句的不同意思上去考虑。同样一个词语,可造成因果、条件、递进、假设、转折等不同类型的复句。这些变换角度,多种形式的造句练习,就使发散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理解句子,朗读句子、造句训练中发展思维的训练,还要在修改病句、扩句、缩句、句式变换等训练中,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就能得到统一发展。

标签:;  ;  ;  ;  

句子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