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杨厚祥[1]2003年在《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文中认为农村高中德育是一个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高中的实际,对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若干对策。 论文认为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德育地位不落实,重智轻德倾向严重。表现为: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发挥作用不够;德育课时落实不到位,德育活动开展不够。二是德育目标笼统,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叁是德育内容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表现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知识化、说教倾向严重;德育内容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四是德育方式简单,手段落后。五是德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论文对农村高中德育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德育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其中某些因素的消极影响;二是学校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叁是缺乏对农村高中生特点及德性修养需求的认识。 论文提出了加强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对策:一是提高对中学德育地位及重要性的认识。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中最为重要的素质;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举措。二是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和内容,使之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德育目标要更具体、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增加符合农村高中实际的德育内容: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叁是切实加强中学德育的组织领导,建立校内、校外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四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主体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和作用。五是改进德育方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六是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七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陈树鹏[2]2016年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德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其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地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增强对本地文化认知、提升道德情感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依托地域文化对当前高中德育进行解读,有助于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提升高中德育成效提供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本文在把握地域文化和高中德育内涵、特点与功能的基础上,探究了地域文化与高中德育的逻辑关联,并对地域文化视域下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地域文化视域下提升高中德育成效的原则、思路以及实践路径。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地域文化与高中德育的内涵、特点、功能及逻辑关联。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在把握地域文化与高中德育内涵、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对二者的逻辑关联进行探讨,指出地域文化符合高中德育的理论诉求、现实诉求、发展诉求,地域文化对提升高中德育成效具有重要价值。第二章:地域文化视域下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以潮汕地区高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地域文化视域考察,发现当前高中德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上对地域传统观念突破不够、教育内容上对地域文化内容发掘不深、教育方法上对地域特色资源运用不足等问题。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个人自由发展与地域传统观念的冲突、多元文化并存与地域文化认同的冲突、先进文化内容与落后表现形式的冲突。第叁章:地域文化视域下高中德育的原则、思路和实践路径。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逻辑终点。针对第二章所提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在地域文化视域下提升高中德育成效,需要坚持德育过程与传承地域文化相统一、道德养成与践行地域文化相统一、德育理念与发展地域文化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需要明确丰富高中德育的地域文化内容、突出高中德育的文化育人方式、彰显高中德育的文化行为评价的基本思路,需要进一步强化积极发掘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自觉运用独特地域文化符号、不断扩展道德实践空间与时间、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德育系统等实践路径。

程靓峥[3]2013年在《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德育一直被认为是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国以来对于德育原理、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研究层出不穷,各类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使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取得过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足。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改革速度缓慢,德育现状难适应时代需求,德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本文以农村高中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探索与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方法与对策。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文本的写作初衷与目的,澄明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对国内已有与文本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学界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的共识,奠定了本文写作的基础,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及其意义,在明确德育实效性其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提高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谐社会叁个方面层层推进的分析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个人,农村社会和国家整体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偏低的主要表现,从当前部分农村高中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公德素养缺乏、道德内化不足,知行分离、好逸恶劳,沉迷玩乐、法制意识淡漠等现象出发,介绍了当前存在于农村高中生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及其表现,澄明了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偏低的现状。第叁章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偏低归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德育工作因素,德育资源因素叁个大的方面对导致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偏低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发现农村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误区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农村德育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德育途径开发不足,德育人力物力单薄等是导致我国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提高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在前一部分对影响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从改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资源、改革学校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有利于提高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可行性意见与措施,在文章的最后强调了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于改革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了调整教育拨款比例以增加农村高中教育经费,为农村高中德育工作改革提供条件的合理化建议。本文力图从整体上(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工作)探索影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各方面因素,在明确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低之原因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改善农村高中德育状况的策略,以期能为提高我国农村高中之德育实效性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熊孝梅[4]2013年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民主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叁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叁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叁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叁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着,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着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着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民主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代发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民主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草珺[5]2017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叁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追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浮在表层,也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体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公平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引申。本文具体到教育发展领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中,提炼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价值观指导意义的几个核心观念,围绕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这一主线,通过对其内涵的全面分析,归纳出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要素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价值体系。论文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全面体现着教育公平的本质属性和现实需求,是能够有效指导我国教育公平实践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西北地区在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对比效应,是急需被现实关照的教育不公重点区域。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何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导下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叁个问题展开论述,从价值观角度对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的教育公平的评价模式。论文认为,西北地区教育不公问题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究其关键,是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中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指导,造成许多教育不公问题产生。如何以一种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公平,是从深层次解决教育不公的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现实客观因素、主体观念影响、国家体制根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教育模式、社会法治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寻找到影响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公平治理。通过全面分析本文认为: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以人为本”理念缺失是加剧教育不公的思想根源,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西北地区教育机会不公的体制诱因,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则是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根源。在认清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论文通过透视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从以人为本、确保权利和机会平等、保证教育实施过程的公正、加强法治化建设四大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现实指导。本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是:理论、逻辑、历史、数据、问题、原因、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为理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重点,以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回顾为资料支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以东西部,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为什么存在较大差距为问题导向,以对西北甘肃典型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调研及其问卷数据分析为佐证,最终提出了怎样消除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若干对策和思考。

廖学勇[6]2016年在《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中学德育这是一个截至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积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导,结合农村中学德育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形成问题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在结合国内外中学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政府、学校和家长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德育。第二,农村中学制定的德育目标笼统,没有层次性,缺乏针对性。第叁是,农村中学德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生活基础。第四,农村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所采取的德育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第五,在农村中学中,教师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论文对目前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德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二是农村中学没有结合实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简单化,没有层次性,也没有针对性;叁是学校教育功利化,德育生活化理念缺失,学生德育生活与家庭和社会脱节;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德育工作形式简单化;五是教师德育主体作用挖掘不充分,德育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到位。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本论文对加强我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几个对策:一是坚持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二是细化德育目标,使之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叁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优化德育内容。四是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五是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和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邹俊杰[7]2008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普通高中德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无不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把德育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给学校德育提供了新思想和新内容,也给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农村普通高中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是时代的需要和办学的根本。本文通过浙江省温州地区农村普通高中德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个案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普高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是:德育途径封闭单一,主体性不突出,缺乏合力;德育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性;德育目标过高,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德育督导与评价流于形式,缺少有效性。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成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普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7项对策和方法,即: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突出德育主体,完善德育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确立层次化的德育目标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础;培养一支以身立教、立德树人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核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支撑;实施科学、客观的德育评价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保证。本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阐述了德育、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和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价值;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第叁部分为农村普高德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解决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普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与方法;第五部分为结束语。

陈溪[8]2008年在《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知识教育的课程,是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是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党中央有关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及思想政治课教学文件精神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对现阶段我国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目前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课地位受到冲击,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表现出突出的功利性倾向等。第二部分,探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思想政治课对农村高中生提出的要求过高;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不合理;高考及其制约下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等。第叁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提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努力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等。

陈刚[9]2013年在《农村高中德育工作中的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不佳。我认为,这其中有对德育工作认识上的不足,又有内容上空洞,还有方法的单一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关心、真爱、尊重与激励。本文从理论认识着手,引进赏识教育的有关思想、理念对德育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多角度对农村高中学生目前德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对农村高中德育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进行了一些探讨。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绪论,此部分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逐一进行说明。农村高中德育工作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无论从德育的教育手段还是从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教育模式看,都存在着与现实情况的非适应性,即不能从实际出发,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发挥它对当前中学生的德育应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主导作用。第一章,赏识教育的概述。首先是赏识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的概念的提出,在其他专家们对赏识教育的观点的基础上,对赏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赏识教育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鼓励性的、正面的评价,是德育工作中一种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并认为赏识教育应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认为赏识教育是由动机、需要、目标叁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阶段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第二章,指出了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在赏识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当前农村高中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赏识不切实际;二、一俊遮百丑,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表扬的方式,不能片面的放大学生的优点,有不对的地方一定不能纵然。叁、赏识不及时,即时赏识,才会是最有效的教育。时过境迁,再来赏识,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现象。四、千篇一律的赏识,同样一句表扬,对从未得到老师赞扬的差生可能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对在一片赞赏声中的优等生可能是湖里掉针没有涟漪。五、在比较中赏识,学生会将对自己的评价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服气,心胸狭窄,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容易嫉妒别人,很难建立健康和谐的同关系。第叁章,对农村高中德育赏识教育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革措施进行了论述。认为原因主要有叁: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严师出高徒”的严重影响;二是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制约;叁是部分教育者尚未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针对原因提出了四个改进农村高中德育赏识教育改革措施。即转变“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加强赏识教育;探索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农村高中教师进行赏识教育的技巧。最后总结:提出赏识德育大有文章可做,对农村高中生赏识教育这个问题的研究将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学习、探索。

朱华[10]2017年在《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德育管理是高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现代管理理论来看,德育管理可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高中生的德育管理因其对象的不同又有其特殊性。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变化迅速,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大潮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学校逐渐意识到加强德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继发布《中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德育改革方面的决定之后又于2004年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各大学校都积极开展德育,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注重孩子的成绩,学校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管理相对忽视。在此背景下延伸出来的德育不能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德育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高中教育深受高考影响,一味注重提高自身的升学率,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德育,无法将德育落实到位,导致德育成为一种表面文章。因此,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对高中德育管理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德育管理有效开展的对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A校为例,探究A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A校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了目前A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虽然A校提高了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A校的德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德育管理工作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德育管理者与实施者缺乏德育管理经验;德育管理方法单一;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倾向;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需要德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A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一章针对A校德育管理实效性优化与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 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 杨厚祥.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德育研究[D]. 陈树鹏. 西南大学. 2016

[3]. 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对策研究[D]. 程靓峥.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D]. 熊孝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D]. 草珺. 兰州大学. 2017

[6]. 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廖学勇. 赣南师范大学. 2016

[7].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普通高中德育实效性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D]. 邹俊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 陈溪.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 农村高中德育工作中的赏识教育研究[D]. 陈刚.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 高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朱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