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玩转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确定性论文,玩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特别的效应因素。在这些效应的影响下,企业演化的规律不再是平稳、有规律的变化,而可能在一些不易察觉的控制因素的驱动下而突然“加速”或“减速”,远远超过了企业所能控制的幅度。在这种力量面前,企业原来基于平稳发展所设置的预警、防护等措施会变得渺小无力。究竟是哪些效应如此影响企业的发展呢?除了最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之外,还有“黑洞效应”、“马太效应”、“牛鞭效应”和“音叉效应”,值得管理者了解。由于这些效应的客观存在,使得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化不再是一种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变化,而可能在某一时刻发生非线性的、跳跃式的突变。很多产业市场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增长,而可能在一段时期的沉积之后获得爆炸性的增长。
对商业环境中突然涌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很多管理者只忙于应对,而没有深究背后的复杂逻辑。大多数情况,他们都是试图用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方式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到我们不能再以线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没有认识到很多商业灾难事件都是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突变而来,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成功地管理不确定性。
黑洞效应:适时把握临界点
天体物理学观察到的“黑洞”,实际是宇宙中存在着的一种恒星,由于自身塌缩的重力作用不断被压缩,体积趋向于零,密度变得无穷大,产生的引力大到光线也无法逃脱。同时,不断被吞噬的物质和能量又反过来成为黑洞的一部分,使得黑洞产生更大的吸力。黑洞之黑,一方面在于它的吞噬能力,一方面在于它的复制和自我强化能力。
“黑洞效应”就是一种自我强化效应。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也会像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漩涡。
现在的DELL、沃尔玛,特别是沃尔玛,已经开始具有了这样的特征。沃尔玛本身的销售能力特别强,供应商如果要在世界市场上扩大销量,就避不开沃尔玛,只能作为沃尔玛的供应商。随着加入企业的增加,沃尔玛的规模更大,对零售终端的影响就更强,就会有更多的供应商不得不进入沃尔玛的体系。对供应商来说,沃尔玛某种程度上成了供应商深陷其中的“沃尔玛之茧”。对付这样的“黑洞型组织”,企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力量与之抗衡,避其锋芒,另找出路。否则,要么被吞噬,要么臣服。
组织内部也有可能出现“黑洞现象”。有些风气或者说腐化现象一旦超过了临界点,就会像恶性肿瘤一样腐化周围的肌体,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腐化能力也在快速增强,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就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治理这样的企业,往往需要非常强有力的领导,或者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扭转不断恶化的趋势。所以,企业需要时时监控内部可能出现的不好苗头,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尽快将它消灭。当然,困难的是要发现哪些苗头可能恶化为一个吞噬企业生命的“黑洞”。如果等到败象已成再施救,恐怕付出的不是企业的破产,就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马太效应:准确把握外部作用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任何一个个体或群体一旦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成功。“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马太效应”是一种外部强化效应,就是说一个企业越是强大,获得的外部支持就越多,而一个企业越是处于困难时候,获得的外部支持反而越少。最普遍的情况是,企业的经营效益越好,越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企业经营最困难、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越不容易找到资金(同时包括政府政策、社会舆论、供应商关系等)。
现代企业发展高度依赖信用、信誉和社会合作,一个微小的事件就可能把企业彻底击垮,发挥作用的就是“马太效应”。这就要求企业即使是处理微小危机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以非常警戒的心态慎防外界的扰动,不让星星之火形成摧毁企业的燎原之势。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获得较好的回报。
牛鞭效应:及时规避影响
销售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它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
“牛鞭效应”在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宝洁公司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该产品的零售数量相当稳定,波动性并不大。但在考察分销中心的订货情况时,却发现其订单的变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而分销中心是根据销售商订货需求量的汇总进行订货的。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零售商为了能够应付客户需求增加的变化,往往在历史和现实销售情况的预测订货量上,作一定放大后再向批发商订货,而批发商也出于同样的考虑,进行加量订货。这样,虽然客户需求波动不大,但层层加量订货就将实际需求逐级放大了。
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规避或化解“牛鞭效应”的影响,如订货分级管理、加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
音叉效应:多从正面利用
通过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用强力的方式称作“音叉效应”。一个更通俗地表达“音叉效应”的词就是“共鸣”,当互相作用的双方产生共鸣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特别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音叉效应”告诉我们:对事物,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它的脉搏。共鸣可以从正面加以利用。比如企业的宣传要打动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国内企业很多都是利用大规模广告的压迫式、灌输式的宣传方式,结果是花费不小,收获不大。其实,品牌宣传重在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引起消费者的感应,这样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黑洞效应”和“马太效应”通过内部的强化机制和外部的强化机制相结合,形成了企业竞争中经常出现的二元现象。
很多人往往感到奇怪,两个企业起点差不多,资源、能力基本不相上下,但是几年竞争下来,双方发展的规模可能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黑洞效应”和“马太效应”发挥了综合作用。
由于这类强化与分化效应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经营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对一关系。这就提醒我们,企业的经营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台阶,上去了企业就可以相对稳固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不去,企业的很多投入就只是浪费,而且如果引起企业内部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带来企业的连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