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12-0005-0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主持人:秦宣 罗文东)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①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要求和本质内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沿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②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建立和巩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总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反映其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意识形态,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套规范和调节该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其中,居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了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
在奴隶社会,奴隶被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大肆宣扬人天生就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由上天决定,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的秩序,奴隶制是天然合理的价值观。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明确地说:“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益的;有些人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将是统治者。”“世上有些人天赋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则自然地成为奴隶,对于后者,奴役既属有益,而且也是正当的。”③他的这套理论显然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儒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意,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延及群生也。”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把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提升为神圣不可改变的纲常礼教,在世俗的政权、族权、夫权上面,再加上了一个神权。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绳索。
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鼓吹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爱尔维修说:“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鉴定者;因此,与一个个人相联系的正直,按照我的定义来说,无非就是对一个个人有利的行为的习惯。”④英国著名思想家密尔明确提出“功利主义”概念,并对功利主义作了这样的界说:“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⑤在他看来,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而要促进最大幸福,就要增进个人的最大快乐,注重社会利益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利己主义,“人简直不能够生活,因为我要生活,我就必须不断地吸取有利于我的东西,而把有害于我的东西排除出身体以外,这种利己主义,可见还托根在机体上面,即体内生活资料的新陈代谢上面。”⑥上述思想家宣扬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在西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和超越了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了社会的主人,我国先后形成了以“五爱”、“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国初期,党中央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蔚然成风。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倡议,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央总结了有些地方开展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活动经验,从1983年起,把“五讲四美”与“三热爱”统一起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两会上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上述思想观念作为当时广泛起作用、影响社会风尚的巨大精神力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中国不是凭空产生、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2008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政党就要蜕变、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毛泽东早就说过,共产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也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他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弘扬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工作抓紧抓好。”
既然我们党一直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为什么在当前产生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呢?原因就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和多变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的传播范围更广、渠道更多、影响更大。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使整合多样化和多变性的价值观念的工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艰巨。这就迫切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判断是非得失、作出价值选择,提供一个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准则,以利于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情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方面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直接体现着民族的持久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西方列强加紧对我国进行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意识形态渗透。美国政要时常把他们的民主、自由等说成是唯一可行的、“普世”的价值,要求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此办理,以便达到美国独霸世界、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将支持每个国家、每种文化中“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最终结束当今世界的“暴政”,作为其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美国前总统布什就公开宣称:“我们在点燃自由之火。这把火将温暖着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们,也将熔化那些压制民主、阻碍民主的人。这把自由之火也将在地球上其他黑暗角落点燃。”⑧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谁占据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增强经济科技实力,而且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这对于抵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以什么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从根本上说,任何社会的价值观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紧密联系的,并受后者所制约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社会理想目标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共产主义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⑨在人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并通过联合获得每个人的自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并加以创造性运用的行动的指南。在当代中国,只有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才能切实解决好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回应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挑战,克服封建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而迅速地孕育和生长。西方社会民主党宣扬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所以它们鼓吹的“自由”、“公正”、“互助”等所谓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始终不能超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范畴。前苏共领导人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也鼓吹打破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所谓“精神垄断”,将十月革命视为“法国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回声”,接受所谓的“人道主义和全人类价值原则”、“民主和自由原则”、“社会公正原则”,“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最终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性悲剧。这方面的教训必须认真地总结和汲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⑩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才能动员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收稿日期:2009-09-10
注释: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16页。
④爱尔维修:《论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版,第460页。
⑤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4页。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1页。
⑦《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0-1651页。
⑧参见《法国电视纪录片〈革命.com.美国:征服东方〉解说词》,载《2007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8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功利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