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_企业经济论文

资产重组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_企业经济论文

资产重组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重组论文,结构调整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产业市场过度竞争的状况,自八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出现,九十年代以来又有加剧的趋势。与此相应,产业组织结构也日显分散化。根据产业组织发展的规律,市场竞争越激烈,将逐渐导致产业生产的集中。在我国,这种情况虽在少数产业中已初露端倪,但多数产业内却按兵不动。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转轨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产业内大量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基础的改革一直不能到位,地方利益的刚性使重复建设的状况无法抑制,企业难于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优胜劣汰,产业内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其结果,一是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二是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产品缺乏竞争力。本来,改革的思路是,致力于破除体制障碍,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依靠培育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来促进企业制度改革,从而促使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逐步走向正轨。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及其对中国市场策略的变化,以及近来国际和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使出口难度加大,国内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国内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变得更加突出。这种局面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资产重组的进程,它不仅是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种思路,从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的角度来看,也十分必要。

一、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砂型松散

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多数产业中,企业利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产业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是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然而,我国在进入工业化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上升,相反,工业平均集中度却在逐步下降。(注:参见殷醒民:《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偏小和产业集中度偏低呈砂型松散结构,是当前我国多数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冰箱行业曾被作为生产集中比较快的典型案例,经历了一个从集中到分散再逐渐走向集中的过程。1988年,前四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29.9%,平均产量为55万台。到1994前四位企业生产集中度升至37.3%,平均产量达71.15万台。已远远超过20万台的最低经济规模。(注:江小涓等:《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尽管如此,距发达国家一般产量在百万台以上仍有一定差距。

在一些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中,企业规模偏小和生产集中度偏低的现象就更为突出。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在对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进行了专项研究后指出,近年来,我国一般集中度虽有所提高,目前估计在10%左右,但仍不及其他国家的一半,说明大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配作用远低于其他国家。且不说一些新兴行业及新技术产业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即使在一些比较大和成熟的产业如机械、汽车、电子、石化、冶金等仍普遍存在经济规模过小,行业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低的问题。(注:课题组:《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3/14期。)

产业内企业数目过多和生产的分散化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导致产业内的过度竞争,市场竞争以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产业市场呈“原子型”结构;其次是与此相联系的“能力过剩”问题,企业不能退出“饱和”产业,使一些行业开工不足、生产设备闲置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据估计,1997年全国28个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40%闲置;第三,产品库存进一步增加,产销率不高。1996年,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金额已经达到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第四、企业效率低下甚至大面积亏损,仅“八五”期间投产的400多个项目,只1/3有效益,有1/4严重亏损;第五,导致资金、技术投入的分散化,无法形成行业内主导或重点企业以及名牌产品。(注:《经济日报》1997年8月18日,第5版。)

本来,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市场容量的扩大,产业内企业的大量进入,出现生产分散化和能力过剩或过度竞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不断有一些产业部门在急剧膨胀之后,很快进入收缩时期。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也同样受到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问题的困扰。在市场经济国家,尽管政府也不同程度地对一些过度竞争产业的企业退出采取援助政策,然而产业市场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多地还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市场作用的机制要比较完善;二是需要时间,市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般都要经历至少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就我国而言,这两个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一方面,市场化的改革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体制因素的制约仍然使改革阻力重重,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产业市场和组织结构问题已累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已经开始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体制改革虽然在客观上也是为产业市场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创造内外部条件,但毕竟不是全部条件。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等到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后再来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更显紧迫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二是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分割逐渐转向接轨。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四次自主降低关税,取消大量商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进口自由化程度已提高到95%左右。(注:范剑平等:《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失利的营销原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59期。)外国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引进外资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大量的国际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1997年仅在北京一地就已达272家,世界排名前500家公司有300家已在中国落户。并且开始大规模投资,投资项目急剧增加,到1996年底,18家美国公司已有107个投资项目,17家日本公司已有124个项目,8家德国公司已有79个项目,16家韩国公司已有162个项目。平均每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8个企业;投资额急剧扩大,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单个项目投资额平均超过1000万美元,最高的甚至将达到3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投资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并发展到建立投资公司,投资的系统化程度加强。(注:王志乐:《国公司在华投资面面观》。《改革》1997年第3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来自各个国家如此之多的世界级大公司集中进入一个国家开展大规模投资,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已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的快速加盟国内市场除了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这一基本原因之外,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微型产业组织结构是另一重要诱因。相对于国外具有产业有效规模的跨国企业而言,我国的产业规模结构实际上为其提供了低产业进入成本的条件。在存在着过度竞争的产业市场上,不仅意味着这个产业市场的规模较大,而且还意味着该市场几乎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进入也就不易遇到与之抗衡的力量。

国外商品和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使我国国内市场竞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竞争领域的变化,90年代以前,外资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竞争为主,90年代以后,竞争则开始向规模经济性要求较高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领域转移;其次是竞争手段的变化,80年代以价格竞争为主,90年代以来则越来越多地采用非价格竞争或产品差别化竞争手段。再次,竞争程度的变化,90年代的外资以其庞大资本为后盾,以大型投资和产品倾销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对国内企业产生极大的压力,大型跨国公司之间也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引伸到国内市场,彼此角逐,竞争逐步向垄断竞争的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竞争形势的上述变化,必然对我国产业市场组织结构调整的进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时间上,它骤然缩短了国内许多产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时间过程,打乱了国内企业逐步进行产品结构和市场组织结构调整的时间表。在空间上,它压缩了国内企业,尤其是相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在产业市场拓展的空间,使刚刚开始适应由计划导向转向由市场导向的国内企业一时难于适从。国内企业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面临着双重的重任,一方面,国企改革的严重滞后使企业不得不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克服体制上对企业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制约,例如投资和技术开发主体缺位的制约,投资体制不合理造成的资本实力不足的制约以及市场分割的制约等等;另一方面,又必须抵御国外大型资本在国内产业市场上对其形成的新的压力。而私营经济尽管体制上的制约相对较少,近年来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但仍不足于形成与强大外资在国内市场上相抗衡的实力。以致于国内有些本来效益、市场尚好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也极力寻求与外资合资,让渡股权,作为同本国其他企业或其他地区竞争的手段。目前境外资本已介入我国企业并购市场,特别是购买和控股国有企业。在香港,旨在投资于国内老企业改造的中国投资基金纷纷成立,如怡富中国投资基金、招商中国基金、中银中国基金、粤海发展基金和INC北京投资基金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在不同地区收购我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截止1996年底,全国最大的59家定点轮胎厂有10家,全国医药行业最大13家有12家被外商控股;中国年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企业,合资率已达70%,企图控制我国国内部分产业市场的意图已十分明显。(注:课题组:《我国企业并购产生与发展的考察》,《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9期。)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应作为当前资产重组的切入点

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国内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以及当前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掀起的企业购并新的浪潮,使我国工业产业组织结构面临着急需调整的压力,加快资产重组步伐的意义已不言自明。但有关资产重组尚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明确。

1.资产重组的层次上应明确企业资产重组是产业资产重组的微观基础。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在讨论资产重组时有的从企业的角度着手,认为资产重组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资产的优化重组,尽管这种重组并不是封闭性的,企业不良资产的剥离和优良资产的重组必然要与外部交流,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建立在微观层面上。另一种研究是从产业的角度入手,即鉴于我国目前产业市场低层次竞争,产业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通过产业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且伴随这一过程逐步实现工业结构进而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升级。这是宏观上的资产重组。还有一种思路则是因为现有国有资产资源配置不合理,为解决国有资产结构性分布问题而提出的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基本上属宏观层次的资产重组。

上述三种资产重组的形式既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很显然企业的资产重组是产业资产重组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必然要以企业资产的合理配置、大型化、规模经济性为依托。但是,企业资产重组是基于以下理论假说,即股东收益最大化、经理个人效用最大化和经理行为差错化,其立足点主要是企业,即使有战略发展的眼光,也往往因各种内外在及主客观的因素而很难从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这也是为什么近来在企业集团资产重组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盲目低成本扩张及经营方向非理性多元化问题的原因。就产业资产重组和国有资产重组这二者关系而言,一方面,国有资产重组是产业资产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有资产目前仍占我国工业资产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到1996年底,国有工业资产总量仍占全部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58.6%,如果加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则这一比例更高,而且广泛分布在606个工业行业中,在许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重要产业的资产重组仍然必须围绕国有资产的重组来进行;但是,国有资产重组不能代表资产重组的全部,非国有经济成份也应纳入产业资产重组的范围。另一方面,国有资产重组应根植于整个产业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即使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向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集中,也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产业资产合理重组这一因素,纳入其范围来考察,不能就国有资产重组而论国有资产重组。

2.当前资产重组的切入点应明确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的目的是为了结构性调整。包括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两部分,尽管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且有机的联系,但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当有所侧重。如果说中国经济有阶段性的特征,那么1997年便象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匮乏经济和饱和经济的分界线;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分界线。进入1998年,这一特征更加明朗。随着宏观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经济快速步入调整期,工业资源配置的主要结构性矛盾也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造成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逐渐转变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态势下,我国企业日益暴露出的缺乏规模效益,资源过度分散化而造成的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注:参见课题组:《中国工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变迁和政策调整》,《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5期。)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工业有无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就我国工业所面临的形势而言,当前资产重组应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

3.存量调整的时序和途径应明确是同一或相关产业企业间的调整为先,为主。存量调整不外有两个方向:一是产业内调整,包括同一或相关产业企业间的调整;二是不同产业间调整,包括工业产业间和一、二、三产业间的调整。我国目前的资产重组,应以前者为主,一方面这是解决上述工业结构主要矛盾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节省重组成本的考虑。首先,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的资产专用性较强,如跨行业重组,资产变现难度大,埋没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重组成本。因此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实施资产重组首先应提倡以产业内优势企业为主体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赞成一些企业在大型化、集团化过程中把做股票“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用于企业重组,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之一。其次,跨行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跨行业重组,其“退出”除了面临着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障碍之外,还必须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和下岗失业等社会成本因素。第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第二产业中的利润越来越薄,各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的高低,已很难作为跨行业退出重组的判断依据,因为目前哪个行业都有盈利和亏损的。而高新产业现又以增量投入为主,而且各地重复建设,趋同现象也开始出现,如新兴电子产品中的计算机、集成电路和移动电话等将有可能成为下一轮供过于求的电子产品。(注:《经济日报》,1998年9月8日。)调整方向不确定性的提高也增加了搜寻成本。因此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把握存量结构调整的时序、方式和途径。政府在制订和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时亦需对此加以关注。

标签:;  ;  ;  ;  

资产重组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