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_职业高中论文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以职业高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高中论文,日本论文,为例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3)01-0058-0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进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经济民主化”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一震惊世界的经济实力的实现,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强有力地贯彻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才得以实现的。例如,战败后最初的“十年复兴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所得倍增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在这些经济计划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将科学技术振兴,人的能力向上等各种教育计划列入其中,成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不仅中央政府的计划,各都、道、府、县的综合开发计划之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教育计划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改革中,加强职业教育,重视职业人的育成,特别是在经济高度成长时期大力发展高中职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

在日本,除了幼儿园、小学以外,其它各种类型学校(中、高、大)都设置了职业技术教育科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技术、教育的先进国做出了贡献。因此,对战后日本高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将会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及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职业教育的综合和分离(1945年—1952年)

战后日本的新制高中于1948年开始起步后发展很快。1950年高中的入学率仅有42.5%,然而进入50年代—60年代却以20%的速度显著增长,到了1970年已经超过了90%。1990年是95%,1995年达到了96.8%。这样,日本的高中教育,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均等。

1947年4月7日日本文部省发表了《关于新制高中学校的教科课程通知》,此通知把高中学校分成“以普通教育为主的高中”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两大类。也就是说,在高中设置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之起到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相连的作用。并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并设的高中称为“综合高中”,这种综合高中制度是战后日本新学制的一大特色。

战前曾主要担当职业教育的实业学校、青年学校及国民学校高等科,在新制度下,一部分被并入了中学,大部分则移入了全日制高中或定时制高中。

表1 综合前后学校数的变化

区分

普通

农业 工业 商业 水产 家政 综合

合计

综合前学校数

1,213

307 209

162

30

30 355

2,307

综合后学校数

 690

141 134

71

20

9  785

1,850

前后差  -523  -160 -75

-91  -11  -21 +430

-457

资料来源:文部省初中等教育局《公立高校综合化实施状况调查报告》(1949年)

从表1可以看出,单独普通科学校有1,213所,综合后被减半成690所,普通科和职业科并置校由355所倍增到785所。普通高中是690所,占37.2%;职业高中是375所,占20.4%;综合高中是785所,占42.4%。职业高中只占五分之一左右。由于采取了综合制的原则,使职业高中学校减少,结果报考职业科的学生人数大减,报考普通科的学生人数增加,职业教育出现了低潮。

针对这种状况,日本经济界、产业界、财政界就发出了对新教育体系的强烈不满。1952年10月16日,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了《希望对新的教育制度进行再探讨》一文。文中说:“战后的教育改革几乎是无准备的、过激的,是无视我国国情的。目前伴随着新制度的实施,诸多的缺欠呈现出来,不断遭到各界的批判。我们作为实业经营者,为了我国的将来,痛感对新教育制度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并且严厉地指出:“从我们产业人的立场来看:新教育制度对普通高中教育强调过多,而却把必须进行的职业教育放在一旁,这应该说是新教育制度的一大缺欠,必须进行改正。我们希望充分地扩充职业高中,使各自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1]这一要求对教育领域触动很大。

实践证明,综合高中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没能充分的发挥职业学校的作用,反而使职业教育陷入困境。为了职业教育的振兴,日本各界、学校内外要求将职业高中从综合高中分离出来的呼声越来越高。1952年,日本文部省将385所职业学校从综合高中中独立出来,使实施普通教育的高中和实施职业教育的高中再度分离。

二、职业教育的振兴(1952年—1960年)

50年代初,美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实现独立后,把科学技术教育的振兴作为国策,并进行了强有力地推进。职业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951年政府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产业教育振兴法》属于《学校教育法》的范畴之内,是为扩大职业教育而规定的法律。强调职业教育的振兴是国家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发展。《产业教育振兴法》的颁布,使日本的职业教育如鱼得水,恢复了生机。

表2 日本全国高中在校生统计表(1955年—1994年)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文部省1995年《文部统计要览》制作。

随着产业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又发出了要培养适合产业结构,既有扎实的基础学识,又有专门技能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强烈要求。同时,产业界对高中毕业生的需要量越来越大。针对这种状况,文部省对职业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生计划,并在高中学校的教学中,减少了普通科,充实和增加了职业科。经过这样的调整,1954年5月全国的普通教育课程是2,165种,职业教育课程是2,495种,几乎成了1比1的状况;学生数也是150万比100万,形成了3比2的状况[2]。一时期出现了希望报考职业课程的学生比希望报考普通课程的学生增多的局面。

1956年日本文部省对刚修改完的《高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新《大纲》指出:作为科学技术教育的一环,要在理科、数学、工业等教科中,加入比较高度的内容,强化必修的内容。1955年—1975年,日本经济发展得很快,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从42.2%减少到12.6%,第二产业由23.9%增加到35.3%,第三产业由35.9%增加到52.1%[3]。因此,工业、商业学校学生数的增加非常显著。这期间职业教育的课程也比普通教育的课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1955年的20%下降到1975年的12%;工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23%增加到32%;商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35%增加到39%。这种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减少与日本的产业经济发展正好相吻合。

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1960年—1970年)

1960年政府发表了《国民所得倍增计划》,这个计划是日本战后经济计划中最有影响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日本的职业高中课程中增添和新设了机械、电气、电子、工业化学、化学工学、建筑、土木等学科,对职业高中的教育学科进行了调整和大扩充。例如,工业学科中新设电子科、化学工学科等。与此同时,也新设了工业自动控制等与技术革新相关连的学科。既存的学科也引进了较深的新内容。

这一年由于所得倍增计划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实施,各种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工业高中由300所学校增加到600所学校[4],如数字所表示的一样实现了倍增。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1955年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全体的25%,到了1962年,仅仅经过了7年的时间就降到6.5%,毕业生的近80%都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雇用,并且70%-80%的毕业生都就业于百人以上的企业,致使中小企业“求人难”的状况更加严重[5]。因此,中小企业对中学毕业生的期待更加强烈,求人的比率越来越大。由于人手不足,有些地方出现了企业难以维持的局面。大企业中,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技术革新等方面永远利于不败之地,对优秀的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的需求更加增大,更加重视人才的确保。这样,由于雇用量显著增大,一时期出现了毕业生接近于完全雇用的状态。因此,从毕业生就业状况之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社会经济在此期间所发生的显著变革和增长。

1968年,日本的国民总产值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第二位(1972年以前的10年间平均增长率9.8%),经济的高度成长和技术革新的进展及产业社会的兴隆,带来了新产业领域的扩大和职种的专门分化。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了《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大及整备》报告,1966年、1967年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针对学生的能力、适应性等状况进行了审议。指出要适应职种的专门分化,为适应新职业领域及产业经济的需要,实行高中学校教育的多样化。文部省1970年修正了高中教学大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定减缓必修教科科目,增设了很多新学科,例如对商业学科进行的调整,由单一制一举变成8学科。

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继续升学学习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生的就职人数渐渐减少。曾经盛及一时的工业教育的多样化及职业科目的设置等,到了60年代后期渐渐低落。

正如表2所示,战后的高中职业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毕业生代替初中毕业生成为社会、产业界的熟练劳动力之源,实现了产业构造的高度化,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学历和智能水平,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职业教育的衰退(1970年—1975年)

1973年以后,整个日本由经济高度成长时代转向安定成长时期。由于所得水准的增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后期中等教育的入学率增大,同时高等教育的升学希望者不断增加,进而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大众化。

受偏重学历的风潮影响,希望升入普通科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高中几乎都是普通高中。从高中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升入大学的学生比率为,50年代10%,60年代25%,70年代上升到38.6%。从就职率情况来看,1960年61.3%,1970年58.2%,1984年下降到41%[6]。

随着日本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致使传统的各种规范渐渐薄弱。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就业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界和社会各界要求改革过去学校教育的统一模式,适应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强。1973年,理科教育审议会和产业教育审议会共同设立了“改善职业教育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经过3年多的审议和讨论提出了报告。报告的基调是:改正偏重高度化和过细的专业分科倾向,重视基础教育和抑制过度分科,进行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重视基础、基本的教育内容和实际的、体验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多样化,进行适当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弹性化。1970年,专业学科由50种减少到34种,课程设定也由原来的314种改编成158种[7]。同时,都设置了“工业基础”、“农业基础”等基本课程。

1970年以后,教育为经济成长服务的观点渐渐后退,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观点渐渐抬头,因此职业教育的规模渐渐缩小。

五、1975年以后的职业教育

由于经济的高度增长、产业的兴隆和产业技术的发达,日本一跃成为工业先进国。国民生活有了富余,也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进入了富裕社会之后,人们开始考虑怎样提高个人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发展和发挥。国民也渐渐地对教育行使“选择的权利”。1975年以后,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已达到94%以上,出现了高中教育接近饱和的状态。后期中等教育的饱和意味着日本的教育已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以前的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技能技术之后送入社会。而在新的教育领域中,注重培养人的能力(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意欲、兴趣、创造力,使职业教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975年以后“职业教育”一词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从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教育不再是为社会和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而转化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所进行的教育。所以,从来被置于学校之外的各种专修学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扩大和发展起来。

1978年公布的高中教学大纲中,要求对必修的教科科目进行大规模的削减,提倡各学校进行有创意的、有特色的学科编成,并付诸于行动。也就是说,设立多种类型的课程科目,任学生在较大范围里选择科目履修,在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发挥。

1985年6月25日,理科教育和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了《今后高中职业教育的应该作法》的总结报告。报告中强调“今后要吸收更多的具有明确目的、认识、对职业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入学。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多样化的现状,尽可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适应性、关心、兴趣、毕业后的去向等实施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对于教育课程等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8]总结报告明确指出,今后的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意欲和目的意识的形成。社会也强烈地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柔软性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

1991年4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审议中提出了设立具有普通科和职业学科的新综合学科的建议,1993年2月通过了关于设置新学科的最终报告。从1994年度开始创设新的“综合学科”,并提出今后的职业教育不光是以给学生高学历和好的职业为教育和学校的目的,而是培养学生朝着理想能够不断地努力、勤奋学习的习惯。1995年,“综合学科”作为“第三学科”被制度化,因此1996年在全国的国立、公立、私立的学校中已有45个学校设置了“综合学科”[9],以往的“职业高中”也改称为“专门高中”。

六、经验和教训

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进入后期工业社会以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结成新的关系。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狭窄的专门教育,而是需要既具有广阔视野,又有专门知识,并具备良好教养的人。社会也需要能适应新的变化,有创造能力的新人。从前的教育投资论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不再单纯是过去的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工具,而是发掘人的能力、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也不再从属于经济,而是为实现教育本来的目的而进行综合的计划和开发。

2.随着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所发生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更高度专门知识的人才。职业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职业高中阶段进行,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增加出路。同时,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校,对社会上所创办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也应大力支持。

3.普通教育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外语这3门基础课程,在职业学校中不能削减。这些主要的文化基础课也应达到普通高中的水平。因为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培养的都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整个社会都是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仅为个人终生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基础、基本知识的教育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上,普通教育课程起着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职业的变换,人员的流动必将更加频繁。因此,为了使职业学校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继续教育的道路上有深厚的潜力,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4.社会变化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文化、环境等的变化,对人的应变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必须避免过度的、过细的专业分科,扎实地掌握基础的、基本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才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掌握应用知识和技术,并能活用,特别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或进入工作岗位继续接受教育,为终生的专业能力的向上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职业高中教育要由“终结教育”转换为“继续教育”。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职业淘汰和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具备更新知识、技能的基础、基本能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如果仅拘泥于岗位能力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为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才能成为迎接新世纪任何挑战的成功劳动者或创业者。

标签:;  ;  ;  ;  ;  ;  

日本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_职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