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高效学习策略与研究
冯承华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高效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生高效学习策略探究已经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现状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依然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技能训练通过重复性的机械练习,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向深层次进发,有效研发小学信息技术学生高效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深度学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学习
深度学习主要是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并注重学生的深度探究,信息技术深度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前的时候,通过导学案、翻转课堂的使用,促进学生提前掌握信息技术内容,课中利用助学卡、流程图、“双向”微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过程性评价,最后通过检测性作业的使用与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高效学习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给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基于项目式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最后组建高效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学法指导
课前(前期调研)一是导学案的使用。在每一次新课前,教师可以合理地进行“导学案”预习设计,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设计导学案,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当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上的基本预习任务之后,可以试着向课外延伸,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章节知识,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于学困生而言,则要求学生能够初步的理解章节的内容,努力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例如,广州版《小小梦想家——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预习知识的时候,能够运用之前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我的校园生活”文稿专辑,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要求,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避免样品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每组5个平行标准煤样放入复合溶液中分别浸泡12h、24h、48h,浸泡温度为25℃,将浸泡前后煤样放在105℃烘干箱中烘干24h。在单轴压缩实验后,每组选取中间值作为实验结果,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二是翻转课堂的运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将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究,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广州版《有趣的图形——画笔指令》,教师可以将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点,以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利用“落笔”指令绘制角色的运用轨迹,设置“落笔”的颜色和大小等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学习初步掌握,如果后期忘记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的学习观看,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是网络前置习题的诊断。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前置习题的诊断是一个课堂学习的开端,也是学生自己摸索与理解的过程,网络前置习题的诊断,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将网络前置习题的诊断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前置习题内容的诊断,另一个前置习题解决问题的诊断,主要是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学习小组的建立 为了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作用。首先教师应当选择有统筹能力的学生担任设计者,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合理地组织合作学习,然后选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导学者,引导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然后选择合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合作者,在小组合作中起到协调的作用,确定评价者、竞争者与展示者,对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展示与评价。
课中(过程性评价)一是任务单式助学卡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的,这为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学习任务单通过网络的形式发送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同时学习任务单一旦确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
主要工程项目:液压钢坝闸3座、格宾石笼生态护岸10km、景观林带800万m2、河道疏浚清淤75万m3。项目总投资为3.1亿元。
二是流程图、思维导图的运用。思维导图比较符合人的大脑的认知规律,它能够借助图形的方式陈述人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可以作为一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获得新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各种直观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图片、文字、色彩等,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点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后(综合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检测性作业使用与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激励与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采用了检测性作业使用与评价,效果非常的明显。教师通过检测性作业使用与评价,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双向”微课(基础知识方向的微课、能力提升方向的微课)。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微课的简短性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引导,为学生接下来的信息技术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做好铺垫。与此同时,教师也可能会遇到重点内容的讲解,如果单纯地利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学生反而会更加的迷惑,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着运用微课的方式,辅助知识难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所谓的“动态性”是指口语交际的听说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话轮”的不断转换而出现听说角色的频繁更替。此外,伴随着信息交流的深入,双方的认知语境也在不停地变化和重构。
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几个主题鲜明的多媒体作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介绍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引导学生明确多媒体作品设计的要求,在学习共同体中选择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的执行,并结合项目的具体要求,给学习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分配任务,教师在旁边给学生以辅助,最后集合所有成员的智慧,对多媒体作品进行美化与进一步完善。
魔芋种植在Y市各县镇均有分布,栽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Y市政府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大力扶持魔芋产业,实施农产品的精品名牌战略,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了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建立了“政府+企业+魔芋合作社+科研院所”的新合作机制,这样层层分工、互助发展,使得Y市魔芋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研发和出口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高效学习的评价机制
学习共同体组建的评价 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生高效学习策略的研究,应当注重构建评价机制。针对学习共同体组建的评价(学习共同体真正地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上,更多地应放到对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其中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等,对于过程性评价,更多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高效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要素 高效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呈现出的状况,也就是课堂上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参与交往的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的状态。综合性评价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沙岗小学)
标签:深度学习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高效学习论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沙岗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