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联素和内脂素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评估中的价值论文_刘骁1,程娟2(通讯作者)

刘骁1 程娟2(通讯作者)

(1武汉市武昌医院内二科 湖北 武汉 430063)

(2武汉市爱尔眼科汉口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目的:检测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并研究其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E组)和正常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并比较其差异,分析不同视网膜病变中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差异。结果: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I级、II级、III级和IV级中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病变分级越高,血清脂联素越低,内脂素水平越高。结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低脂联素血症和高内脂素血症,其水平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脂联素;内脂素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068-02

2型糖尿病多伴有严重的靶器官受损,其中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故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改善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与高血糖紧密相关,故影响血糖的脂联素和内脂素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检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研究其在视网膜病变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E组),入选标准:(1)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血糖检测等确诊为2型糖尿病,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2)经眼底检查合并视网膜病变,眼底改变分级标准采用Keith-Wagener分级法[5],分为I~IV级;(3)排除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视网膜病变疾病;(4)近三个月内未应用激素等影响免疫系统药物。另选择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CON组)。DRE组和CON组均纳入40例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和BMI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表1)。

1.2 研究指标及检测方法

DRE组和CON组研究对象空腹8h后取肘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5min后取血清检测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igmaPlot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DRE组和CON组间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视网膜病变中和内脂素差异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比较

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2.2 IL-1和TNF-α与视网膜病变分级

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I级、II级、III级和IV级中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病变分级越高,血清脂联素越低,内脂素水平越高,具体结果见表3。

表2 DRE组和CON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对比(x-±s)

观察指标DRE组CON组t值P值

脂联素(mg/L) 4.7±1.5 7.1±2.6 5.057<0.001

内脂素(μg/L)19.3±4.110.8±3.210.336<0.001

表3 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关系(x-±s)

观察指标视网膜病变分级F值P值

I级

(10例)II级

(10例)III级

(10例)IV级

(10例)

脂联素(mg/L) 6.2±1.3 5.2±1.1 4.1±0.9 2.9±0.719.238<0.001

内脂素(μg/L)11.4±2.115.7±2.521.9±3.428.2±4.649.590<0.001

3.讨论

糖尿病高血糖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及基底膜增厚,导致血管阻塞而失去灌注功能,最终导致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而损伤。目前对糖尿病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高血糖是导致视网膜血管代谢异常损伤内皮基底膜的直接因素,参与血糖调节的脂肪细胞因子是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具有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脂联素水平降低时导致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氧化应激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导致微血管硬化及血栓形成,最终视网膜缺血缺氧[6,7]。陈燕铭等[8]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血清脂联素水平,发现血清脂联素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认为脂联素可能通过拮抗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而改善视网膜病变。李海燕[9]发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负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越高,血清脂联素越低,表明低脂联素血症与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其水平可反应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内脂素与脂联素均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调控血糖、类胰岛素作用,体外内脂素敲除小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而补充外源性内脂素后血糖水平显著降低[10]。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存在争议,部分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糖负荷2h后内脂素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而其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显著升高,目前认为内脂素对2型糖尿病有有利及有害的双面性[11]。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血糖升高反馈性刺激内脂素升高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I级、II级、III级和IV级中内脂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病变分级越高,内脂素水平越高,表明内脂素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杨琳,陈雪燕,陈雪艺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测定及其预测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5):1715-1718.

[2]杨赞章,李静,李志金等.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9):1455-1456,1457.

[3]严婷,李玲玲,王怀明等.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2):275-278.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5]黄杜茹.眼底微血管改变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关系[D].中山大学,2008.

[6]王卫民.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2013,8(5):637-638.

[7]申海静.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1.

[8]陈燕铭,王一娜,钟毅敏等.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6):1154-1158.

[9]李海燕.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脂联素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74-2275.

[10]唐灵,陈春莲,苏桂兰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616-2619.

[11]方士强,孔德勇,梅芬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和瘦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4,(27):3565-3566,3569.

论文作者:刘骁1,程娟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  ;  ;  ;  ;  ;  ;  ;  

脂联素和内脂素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评估中的价值论文_刘骁1,程娟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