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 重庆巫溪 405800
【摘 要】为研究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和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析,并进行进一步归纳,结合患儿接受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手段所带来的疗效差异,同时分析小儿腹泻的不同致病因素。结果显示患者中有52例为感染性腹泻,48例为非感染性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还分为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真菌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分别为18例、30例、1例、3例。非感染性腹泻分为食饵性腹泻19例、症状性腹泻8例和过敏性腹泻10例、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5例。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96%,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当前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科学有效的控制患儿腹泻症状,从而为患儿生活和预后质量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导致小儿腹泻的因素众多。小儿腹泻主要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发生变化,存在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导致小儿腹泻的因素有病毒、细菌、杆菌、产毒性大厂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等。此外,患儿如果肠道外感染、空肠玩去菌等均会导致患儿出现腹泻症状。本研究为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和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析,并进行进一步归纳,结合患儿接受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手段所带来的疗效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患儿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岁。患儿入院时均存在腹泻症状,患儿腹泻程度不一,每天大便频率在3-12次之间,大便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
对全部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实施临床相关资料的总结和分析,当患儿入院之后,为其实施粪便涂片检查,收集全部患儿粪便标本,然后实施涂片处理。选择革兰染色方式,然后在显微镜条件下进行观察。对粪便的标本和细菌培养方式进行科学处理,通常情况下温室保持在35℃,此后对培养菌株筛选方式进行选择,最好使用生物分析仪、中国蓝平板灯。如果试验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可以菌落,则及时将其放置在三糖铁板培养基的几面上,如果现实为“+”则规定其属于病原菌。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处理后的获得的病原菌实施相应的药敏试验。
1.2.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之后,对患儿实施腹泻常规对症治疗,同时维持对患儿的喂养[1]。为患儿使用蒙脱石散剂进行治疗,其中每袋的含有计量为3g。使用温水进行冲服,然后每天服用3次,患儿年龄不满一岁,则每天服用一袋,如果患儿年龄在1-2岁,则给患儿服用两袋。如果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则可以为患儿服用3袋[2]。患儿有呕吐现象,要禁食7h,若患儿存在轻微的脱水症状,可以为患儿用口服的方式进行补液,如果患儿脱水程度较为严重,则为患儿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补液。全部患儿均使用药物、培菲康肠道为神态制剂联合。主要治疗方案为,观察组: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对抗生素进行选择并治疗患儿[3]。对照组患儿使用乳酶生片类型的药物,同时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4]。
1.3评价指标
显效:患儿经过治疗后的第4天,大便恢复正常,合并症消失;有效:第患儿进行4天的治疗之后,患儿大便频率下降,虽然仍旧无法成型,但是形状改善,合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患儿各方面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利用 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计量采用t检验,计量指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病因素
结合患者诱发请款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两种形式。患者中有52例为感染性腹泻,48例为非感染性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还分为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真菌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分别为18例、30例、1例、3例。非感染性腹泻分为食饵性腹泻19例、症状性腹泻8例和过敏性腹泻10例、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5例。
2.2治疗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经过之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96%,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小儿腹泻属于一种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这一疾病被分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两种。其中的小儿感染性腹泻是因为儿童胃肠系统发育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免疫机制还没有足够成熟,儿童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病菌抵抗能力较低,因此极容易患上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发病较急,其临床症状主要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和腹痛为主要症状,同时患儿大便不成形,性状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对患儿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在临床上,一定要对患儿腹泻情况进行积极治疗,减轻患儿痛苦,促使腹泻症状尽快得到缓解。因为小儿腹泻出现和肠道杆菌失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不管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在对其进行具体治疗过程中,都要进行肠道菌群的适当改变[5]。
本研究显示:患者中有52例为感染性腹泻,48例为非感染性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还分为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真菌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分别为18例、30例、1例、3例。非感染性腹泻分为食饵性腹泻19例、症状性腹泻8例和过敏性腹泻10例、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5例。与此同时,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96%,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针对小儿腹泻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尽快缓解患儿病症,减轻患儿痛苦,及时控制腹泻症状。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年龄对给药量进行控制,临川上,应当对小儿腹泻症状的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红英.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6):188.
[2]徐玉梅.160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4):241-242.
[3]肖红伟.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3):123.
[4]曲慧.260例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56.
[5]贾华.50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29.
论文作者:夏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患儿论文; 感染性论文; 小儿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因素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