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怎样走向’97,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加过1996年年初在中央党校举办的那次图书订货会的人们,都会回想起全国出版界、发行界汇聚一堂、摩肩接踵的热闹情景。徜徉在这书的海洋中,的确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图书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会后,据订货会组委会统计,此次订货会总码洋达11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多,订货码洋超千万的出版社有29家之多。这个信息既令图书界为之欢呼,也使人们对’96图书市场充满了期待和信心,’96图书市场必将更上一层楼,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然而,令图书界颇感意外的是,1996年即将过去,图书市场并没有像人们年初期待的那样火爆,而从各方面反馈来的信息表明,相当一些地方的图书市场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的状况之中。对此,图书界感到困惑和不安:’96图书市场已成事实,’97图书市场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一、’96图书市场:淡象与成因
从新华书店系统看,’96图书市场的清淡主要表现在:市场销售势头趋缓。据统计,5月份全国图书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5.5%,远低于去年同期增长30%的水平。图书销售淡季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往年从年初直至6月份都是图书销售看好的旺季,而今年在4月份就进入了销售淡季,且直至年底,始终没有形成图书销售高潮。图书销售趋缓、淡季来得早的连锁反应就是,书店库存增多。截至5月末,全国新华书店库存为81.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亿元,增幅达46.9%。市场平淡,库存增多,迫使新华书店不得不缩减订货量,8月份,首都发行所在北京召开的订货会,订货数量锐减,如金盾出版社在年初党校订货会上,订货总码洋高达1380万元,而此次仅达300万元。
’96图书市场的清淡,在二渠道表现得也较为明显。面对销售缩小、市场萎缩,二渠道的“大户”们尚可维持局面,而“小户”们则颇有如履薄冰、朝不保夕的感觉。在图书批发市场上,图书积压严重,生意减少,以至一天只卖出几十元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6月份,以二渠道为主的长沙图书订货会,尽管表面气氛热烈,与会的人数不少,但是落到实处成交量并不多,各地的书刊批发市场形势并没有好转。
形成’96图书市场销售萎缩、市场清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有图书界自身的因素。
从宏观上说,1995年至1996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新一轮的调整时期。经济发展有其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经历了90年代初经济过热之后,从1995年始,国家开始在各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放慢经济运行速度。同时,一些企业效益不好,加之各种物价上扬,消费支付面扩大,这种外部环境自然会对图书市场产生消极作用。尽管在1996年5月和8月,国家两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意在刺激市场,带动消费,但这一措施并未在图书市场产生振荡。
从图书界自身来讲,选题匮乏,缺少受读者欢迎的好书、新书,从而影响到市场的销售。重复出版,翻炒旧货,低层次出版已成为出版界的一大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96图书市场的清淡,正是出版界几年来低层次出版、粗放式经营带来的苦果。
同时,书价的上涨也是影响’96图书市场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受1995年以来纸张、印刷工本涨价的影响,加之出版界自身控制成本不力,导致书价大幅提升。据统计,1995年图书平均定价涨幅达26.82%,此种涨价之风也延续到了1996年,据北京发行所《社科新书目》统计,1996年上半年,在该所征订的图书,平均定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6.2%。书价的持续上升,导致读者难于接受和理解,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消费,在图书市场和读者之间树起了一道价格屏障。
二、’96图书市场带来的反思
对于’96图书市场的淡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但这种客观事实,的确给图书界敲响了警钟,令人们不得不反思一些问题。
1.实现阶段性转移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实实在在地对出版社提出了形成自身出版特色、苦练内功、优质高效、增强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也不得不经受市场的考验,也不得不接受市场法则——优胜劣汰的制约。但是,目前出版界并未真正接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还相当微弱,缺乏与市场沟通的机制。在此种情况下,出版社选题陈旧,重复出版,缺少适合读者需求的图书,甚至把市场销售的扩大建立在广种薄收的基础上,其后果导致图书销售的萎缩,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惩罚。据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统计,1996年《社科新书目》第421-436期共征订新书10601种,截止6月份,报订1096.6万册。与1995年同期征订7441种、报订1176.5万册相比,征订品种增加42.4%,但平均报订册数却下降31%。面对此种情况,在适应市场需求、形成出版特色方面走在全国出版界前面的“金盾现象”、“清华现象”,应引起出版界更多的思考。
2.依靠提高书价增加利润的办法,不是促进出版繁荣、增加效益的良策。目前,出版界仍采用传统的依据初版印数制定图书价格的方法,定价仍然只是出版者单方面意志的反映,缺乏对价格的硬性制约机制。面对印数缩减,成本上升,出版社仍习惯于依靠提高书价转嫁矛盾,把效益的增长建立在加重读者负担的基础上。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图书平均价格涨幅为:1991年为2.66%,1992年为13.04%,1993年为21.79%,1994年为15.79%,1995年则高达26.82%。与此同时,1995年以来图书出版出现一种高档化倾向。客观地讲,出好书、出精品书是值得出版界倡导的一件事,但精品书并不等于高定价,动辄几百元、乃至几千元的图书价格,着实令众多读者感到囊中羞涩。买得起的不想买,想买的又买不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那么图书市场的上帝则是读者。图书市场繁荣、发展的前提是读者消费量的扩大。因此,书价必须考虑到我国读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价格的制定要形成出版者和读者的双向式约束机制,把市场作为定价的标尺。同时,出版界应从自身做起,约束涨价,把效益的增长建立在图书销售数量的绝对增加上。
3.尽快建立一种适合国情的图书发行体制,完成构筑图书流通渠道的“磨合”期,是摆在图书界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自80年代中期,随着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新华书店一统图书销售市场的局面被打破,二渠道发行,全国范围内星罗棋布的图书销售摊点,的确使图书市场趋向繁荣,方便了广大读者。然而,新华书店系统与二渠道相互之间的冲撞也产生了负效应,图书流通渠道多元化导致市场分散,各方的经营状况均受冲击。折扣战依然是图书流通中未能解决的一个痼疾。与此同时,在计划指导下,系统发行也时常干扰着图书市场的正常流通秩序。为产销见面搭桥的图书订货会,便利了书店的订货,但这两年订货会“多、滥、乱”也愈演愈烈,重复订货,造成虚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形成市场流通不畅的原因之一。还有如代理制等发行体制仍处于探索之中。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图书流通渠道尚处于出版者与发行者的“磨合”状态中。构筑一个信息快捷、渠道畅通的图书发行体制仍需图书界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走向’97,挑战与机遇并存
’96图书市场的清淡,无疑向书业界提出了一次挑战。面对现实,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从而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这又是’96图书市场给图书界带来的一个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挑战与机遇是一对孪生兄弟。谁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实现新陈代谢,谁就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综观’96图书市场,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市场萧条,但是一些畅销书的销量仍然可观,例如《未来之路》、《岁月随想》、《马语者》等等。只要图书适应读者的需求,市场仍然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同时,图书界应摆脱“等、靠”的消极心态,不应被动等待着图书市场由淡转旺,而要开拓思路,主动出击,推动市场销售的上升,9月份上海举办的首届上海图书节及第四届书市即是明证。原本预计书市销售总码洋为700万元,而实际结果远远高于预测,书市期间,到市人数达30万人次,销售总码洋达1100万元。
尽管外部环境不利因素仍旧存在,自身困难依然很多,但是,通过自我调整,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实现优质高效,那么,’97图书市场仍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