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山与清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极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人称“不毛之地”。那里的水比油还贵重,若想在茫茫沙漠中找一泓清泉,真比登天还难。奇怪的是,在甘肃省敦煌市南面一片巨大的沙山(沙漠中沙丘高大者称为沙山)之中,竟然镶嵌着一池永不干涸的月牙形清泉,这就是著名的“月牙泉和鸣沙山”。
鸣沙山绵延40多公里,宽20多公里,全由金黄色小米粒般的沙子构成,这里见不到一棵树,找不到一根草,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巨大“新月形沙丘”。人们常说的鸣沙山是指月牙泉周围的高大沙山。很久以前,古人就发现这里的沙山逢刮大风时就会轰轰鸣响,但他们不知何故,以为是“神灵”发出的声音,因此称它为“神沙山”。后来人们又发现“神沙山”不仅刮大风时会发出像金鼓齐鸣、刀剑撞击的声音,而且人从沙山上下滑时,也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若仔细聆听,好像敲锣打鼓,又好似笙笛吹奏,逐渐地人们改称其为“鸣沙山”了。
鸣沙山虽不很高,但要登上去却不那么容易。登沙山时,你得光着脚,踩着松散柔软的沙子,走一步退半步的往上爬;有时你会觉得爬了好长时间却没爬多高,这时你最好手脚并用像“爬行类动物”那样,一点一点向上蠕动。当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山顶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会使你把疲劳抛到九霄云外。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道道金色的沙峰,好似大海中的波涛,汹涌澎湃,蜿蜒起伏地伸向远方。细看那山顶山脊,犹如刀削一样尖峭;那山坡上的沙波,好像轻波荡漾的涟漪,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下。
若想听沙山鸣声,可攀软梯登上半山腰,再坐上滑沙板顺山坡滑下。滑沙时,只觉得两臂生风,一步十跳,有一种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多人结伴下滑时,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沙子会伴随你奏出各种美妙的乐章。鸣沙山山坡较陡,没有胆量的人不敢轻易尝试,因而滑沙的人也寥寥无几。
关于鸣沙山为何鸣叫的原因,科学工作者有多种解释,有静电发声说、摩擦发声说、共鸣放大说等,其中共鸣放大说较为令人信服。该学说认为:沙山之间的沟壑是个天然共鸣箱,沙子在风的吹动下或人滑动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再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这种解释是否贴切正确,还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鸣沙山下的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酷似月牙, 它的四周是高耸的沙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迷惑不解,在这茫茫黄沙的世界里,有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沙一夜之间埋没农田、吞噬村庄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是两千多年来,月牙泉却在流沙恶风中安然无恙,“泉映月而无在”,“亘古沙不填泉,永不涸竭”,泉水清澈不腐,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从前,人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结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这种奇特现象。近几年,经有关专家学者长期观察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迷。
几千年来,鸣沙山山形不变,月牙泉永不被埋,关键是这里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妙不可言的环境条件。
月牙泉北靠的沙山叫前山,南临的沙山叫后山。前后两山在月牙泉两边连为一体,但山势最低处有个缺口。泉的东北面是个开阔的大缺口,形成一个进风口,这里常刮西北风和东风,大风携带黄沙钻入进风口后,在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制约下,又分别转成3段不同方向的风流, 沿着月牙泉周围的山坡向山顶吹,大风携带的沙子和月牙泉周围沙山上滑下来的沙子,统统在大风的“帮助”下,被送到了沙山的背面。这就是月牙泉“绵历石今,沙不填之”的奥秘所在,也是刮大风时人们看到流沙上坡的原因。
为什么茫茫沙山中会冒出一个永不干涸的月牙泉?这也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地质学家经过实地考察,有两种推测:一是断层风蚀湖。认为这里由于风力吹蚀作用,形成了丘间低地,加之月牙泉附近的逆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潜水由此涌出,汇集于低地,形成了月牙泉。二是石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本是古党河的一段河道。若干万年前,古党河改道从鸣沙山南麓西流,其余河段被埋没,唯有月牙泉这段残河保留下来。由于地下潜流在此涌出,形成众多泉眼,聚水成泉,泉水源源不断地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便不枯不腐,成为沙漠中的奇观。笔者认为,不论那种说法正确,泉水只有源源不绝的补给来源,才能存世2000多年不竭。
月牙泉和鸣沙山奇景,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进入公园大门,人们可以骑上骆驼走一段路程,欣赏这大自然给人们留下的奇迹。
标签:月牙泉论文; 月牙泉风景名胜区论文; 大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