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人民医院 湖南株洲 412400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 76例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文化程度,烟酒嗜好,原发病及其病史),自我管理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认知度,生活质量满意度等。(了解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认知度,基本信息,自我管理情况,文化程度,原发病,病史、是否有喝酒吸烟情况,射血分数,生活质量以及家庭支持情况等)。结果: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诱发加重因素、疾病加重的症状、严重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治疗此疾病的药物名称以及药物副作用、促使缓解的应急处置完全不了解率高于部分了解与完全了解患者(P<0.05),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生活质量与患者定期复诊呈中度正相关关系,同自我管理总分数相比呈中度负相关关系。自我管理的各因子中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与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联,其次为定期复诊、适当运动与饮食。结论:年龄、对疾病认知程度、遵从医嘱能力、饮食的规律以及运动能力都是影响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相关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最终阶段,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呈递增状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心功能恶化情况,若不及时采取相对应治疗,会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差,对疾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交通不方便,就诊困难导致农村地区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城镇地区[1]。因此,本文针对农村地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共76例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45至80岁,平均年龄(66.78±2.55)岁。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并且心功能为Ⅱ-Ⅳ级;②患者或者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语言障碍;②精神系统疾病;③活动障碍;④传染性疾病。
1.3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认知度,患者基本信息,自我管理情况,文化程度,病史,是否有喝酒吸烟情况,射血分数,生活质量以及家庭支持情况等。让所有患者自行填写,针对不会写字或者看不清字迹的患者,调查者帮忙记录,让患者自己回答结果。发放问卷当场进行回收。
自我管理调查方面增加:定期检测脉搏、定时复诊、饮食是否少食多餐,低钠饮食、每日是否有运动量、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每日坚持服用药物方面。每项最高评分5分,满分30分,自我管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采用生活质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状态、社会能力、体力以及经济问题进行评比。满分100分,分数与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观察指标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了解情况,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此疾病的认知度
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诱发加重因素、疾病加重的症状、治疗此疾病的药物名称以及药物副作用、促使缓解的应急处置完全不了解率高于部分了解与完全了解患者(P<0.05)。见表1
表1 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此疾病的认知度(n,%)
3讨论
受到我国老龄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而农村地区患者发生率高于城镇地区。由于农村地区患者处于贫困地区,为外出务工人员大县,贫苦孤寡老人多,对疾病认知能力差,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改善错误的生活方式可调整机体不适症状,延长生存时间[2]。
心功能疾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心功能级别越高,其生病时间越长,生活质量综合评分越高,从而导致其生活质量越差。这与其他研究人员所得结果相似[3]。这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管理时,不仅要对其基础疾病进行调理,还要分析其诱发因素,从而抑制疾病恶化,提高其生活质量。
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以及对疾病的重视度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此次选取均为农村地区患者,其文化程度、经济水平不同,对疾病认知度也有所不同。一般对疾病认知度不足、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多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当疾病出现恶化或者机体严重不适,才会选择就医[4]。所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伴随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针对此类患者,一定要开展宣教与心理疏通,提高对疾病的宣传力度,对患者做好评估工作,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患者的疑问实施正确解答,提高其治疗信心。
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不仅可改善其生活水平,还可延长其生存时间。通过此次研究可发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越高。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遵医嘱坚持服用,每日运动,改善错误的生活方式等均可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心理情绪保持平稳,让家属多关心患者,让其有归属感,定期进行复诊,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观[5]。
综上所述:年龄、对疾病认知程度、遵从医嘱能力、饮食的规律以及运动能力都是影响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加大对农村地区疾病宣传,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就诊意识,从而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杜丽娟,张春福,毛节明.运动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6,20(16):1165-1166.
[2]侯云英,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5,19(6A):950-952.
[3]郑小琴.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状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7,13(25):2392-2393.
[4]李伟,刘克强,沈彬,等.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3-406.
[5]朱燕波,折笠秀树,郑洁.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28-2929.
论文作者:谭罗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疾病论文; 地区论文; 农村论文; 自我管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