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论文_柳军

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论文_柳军

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 265600

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项时不我待的现实任务。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显现出实质性弱化的趋势,影响其时效性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所有学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科课程与德育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安排,但不是教育内容本身,是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安排的,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的学科课程不仅要传授某学科的知识,更承担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人生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教师的意识,使他们有意识地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研究,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打造“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例如:语文学科可以在阅读鉴赏、作文教学中的背景、人物形象、情景等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政治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课堂活动的情感教育;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处处有真理,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等,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既要开齐开足课程,又要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唱响素质教育的“最强音”,才能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建设者。

二、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

婴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一些家长缺少对学生的鼓励,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优点,也缺少沟通。平时家长关心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德育教育方面却存在着方向迷失、目的性淡薄、教育理论匮乏和方法单一等缺陷和局限性。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都在社会中进行,学生总是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伴随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远。

现在,各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家庭脱节,与社会脱节。为了实现实质性的德育教育,解决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教育脱节的问题,学校必须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可以从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家社合作等方面进行。只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

三、知行合一,达到德育一体化的目的

王阳明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陶行知则提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知易行难,行重于言。德育要树立“行为优先”的重要观念,道德评价不仅要以行为为准,而且要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要把道德实践活动作为德育的主导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涓滴之水,汇流成河。优秀品德的养成需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扎实地推进。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构建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体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观念,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

论文作者:柳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论文_柳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