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关键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实现这个基础工程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教育特别是从基础教育抓起,从立德树人抓起。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笔者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立德首先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今天讲立德树人,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来培养学生、成就学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学校办学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是教师。学校主张“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工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问题。中国当代学校教育要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足文章;中国当代学校教育如果出纰漏,肯定也首先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偏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在这块阵地上,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立德树人,心里装着中国梦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精义就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修己修到极致,就是“内圣”;安人安到极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做“内圣外王”的功夫,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美丽而强大的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完美人生的能力。立德树人,实质上是品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一定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才,培养出忠诚、干净、担当的接班人。 人大附中这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品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合,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例如,早在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引进墨西哥电视剧时获得一个额外附加的足球培训项目,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乐部”有机会到墨西哥培训。当时,教师和学生住在一个酒店,主楼前是广场,挂着很多国家的国旗,但唯独没有中国国旗。学生看到后立刻找到领队教师,教师马上去找酒店经理。当经理说他们没有中国国旗时,领队教师又到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找到一面国旗,然后交给经理。在教师和学生的强烈坚持下,酒店经理最终把中国国旗挂上去了。而且,教师和学生还按照人大附中的惯例,每周一在广场前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好的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按别人的想法去做,而是要鼓励、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有了这份尊重,他们才可能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去探究;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保持独立自主,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所以,笔者常说,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阻力,只有综合创新才能打破常规、解决矛盾。人大附中这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学校有“时时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校长和学校要做的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台。因此,笔者常对师生们说:“你们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们搭多大的台子。” 三、教学相长才能释放更多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做到全覆盖、全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久为功,花落莲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日用而不知。它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不该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渗透到校内外一切综合实践和文化活动中。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只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需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积极的宣讲者、模范的践行者,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魅力结合起来,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这方面,人大附中一直强调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释放了诸多的正能量。 例如,人大附中有一位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内外与学生诗词唱和,不仅以诗词叩开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而且在师生的互赠互勉、互教互长中将民族精神、诗词文脉传了下去。2007年的那次高考中,有位学生以1分之差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情绪低落。她的班主任和一些教师及时给她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佳。语文教师于树泉知道这位学生很喜爱古典诗词且颇有造诣,就给她写了一首《咏云湖山小松赠豆豆》相赠,激励她像小松树那样不畏风吹雨打,挺立着坚强的筋骨和灵魂。该生见诗后回复于老师:“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会朝着小松的境界努力的。日后得暇必当奉和。”在教师用古典诗词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民族精神的洗礼和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熏染。 总之,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形成巨大的场效应,释放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我们这个“德”才立得起来,“人”才能顶天立地。 四、优质学校要勇于担当 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地区、校际间的教育质量还很不均衡。作为优质学校,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扶薄弱学校,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师生的一种无声而深刻的示范和教育。这在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今天弥足珍贵。 “一个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这是笔者的追求,也是人大附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2002年开始,人大附中在这方面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区域内承办、托管、深度共建、联谊,区域外(教育欠发达地区)远程辐射,依托优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几种最有效、可持续的帮扶模式。近十年来,人大附中在帮扶薄弱学校中共派出干部、骨干教师80多人。2014年,国务院嘉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人大附中是唯一获奖的中学。 为了使北京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人大附中与延庆永宁中学于2007年创办“人大附中延庆分校”,学校选派了11名骨干教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教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教师就有1800多人次。但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到2009年人大附中很难再派教师到延庆任教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果断地决定,将延庆分校两个班的学生全体带回人大附中上高三。2010年,这届学生参加高考,79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创造了这个山区中学有史以来的最佳高考纪录。 笔者常跟学校教师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与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人大附中的教职工得到了锻炼,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双赢、共赢的过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国家、社会、个人同心联动,贵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办好任何事,关键都在人。人在哪里教?主要在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校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立德树人论文; 树人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