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评价模型研究_格鲁派论文

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评价模型研究_格鲁派论文

再论杰出人文社科学者评价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杰出论文,学者论文,评价论文,模式论文,人文社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2-0014-04

       一、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恢复“文科院士”评选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近年来,随着中央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之后,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中国社科院以及民间评价机构都加入了以提升人文社科学者地位、扭转重理轻文现象为己任的行动中来。20世纪末,教育部将原本只属于自然科学(包括工程技术)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人文社科领域。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其中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是“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2004年,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方针,李嘉诚基金会和教育部将原本在自然科学领域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范围扩大到人文社科领域,大力吸引更多的海外知名学者短期回国来华进行合作研究。也是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均设立了“文科资深教授”岗位,作为各高校内部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学术岗位,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应的待遇。与此同时,2006年中国社科院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选举出了47位学部委员和95位荣誉学部委员。2007年底,民间大学评价机构“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推出了“2007年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505位人文社科领域的“杰出社会科学家”入选。

       这些举措对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文社科学者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提高,但是这些努力离建立国家级的人文社科院士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关于杰出人文社科学者评价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必须要有权威性的学术共同体机构来组织评选才具有公信力,并且建议以教育部社科委为基础,从设立“高校文科院士”入手,逐步扩大建立国家级人文社科院士制度①。沿此思路,本文以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学衔制度为参照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立人文社科院士制度的重要性,以期改进当前杰出人文社科学者评价模式。

       二、“格西”学衔制度概要

       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古以来就有“寺院即学校,喇嘛即老师,经典即教材,五明即学术”之说,寺院教育在藏族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以后,更加重视对僧人的教育培养,并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使寺院教育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术制度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格西”教育和学术体制,为藏传佛教培养了无数博学多才的高僧大德,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格西”学衔的由来

       “格西”,是藏语“格威喜年”的简称,在藏语中意为善知识或好老师,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僧人学修显宗五部大论后,通过大法会立宗论辩获得的学术头衔名称②。“格西”一词起源很古,据《噶琼寺赤德松赞盟书誓文碑》中记载,在吐蕃时期就有赞普的子孙从僧侣中选任“善知识”学习和翻译佛教经典。15世纪初,格鲁派兴起后,创始人宗喀巴调整和改革了寺院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僧人学习的规章制度,“格西”遂成为藏族僧侣的学术头衔。现代意义上的“格西”学衔制度则创始于1625年,由第四世班禅主持的拉萨祈愿大法会产生。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1642年,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又建立了更加严密的“拉然巴”格西学衔制度(之后第七世、第十三世达赖又有增改),使之基本上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中叶。

       (二)“格西”的学经教育

       “格西”的学经教育严格按照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要求的“先显后密,显密并重”的学修次第进行。格鲁派的学经教育以西藏三大寺即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最为完备,学程严格,教材固定,学制严谨,机构完备,组织健全,方法独特,在整个藏族地区对三大寺的格西格外看重。来三大寺学经的僧人来源非常广泛,他们不分年龄和学历,一律以扎仓(藏传佛教僧众学习佛教经典的学院)为单位被编入预备班学习,由预备班升入正式班有的只需要几个月,有的则要好几年,这主要由自己的老师推荐,一旦升入正式班后,就可以逐年升级。各寺的班级划分不同,哲蚌寺分十五级,色拉寺和甘丹寺分十三级。升级的办法是到了时间就升级,没有跳级和留级。升到最高一级即可等候考取格西学衔,一个普通的僧人由初学到考取格西一般需要15年以上乃至三四十年的时间③。在此期间,学经僧人必须按照格鲁派的学制循序修习完五部大论,即法称著的《释量论》,慈氏著的《现观庄严论》,月称著的《入中论》,功德光著的《戒律本论》以及世友著的《俱舍论》,达到既能背诵经书,又能融通经义的程度。五部大论的学修顺序和班级设置不尽相同。三大寺学经僧人按一定顺序逐级学完五部大论后,标志着该学僧已完成显宗部分的主要学业,成为通达五部大论的学者,具备了考取格西学衔的资格。

       (三)“格西”的学位等级

       “格西”学术头衔传统上只授予在显宗扎仓修习有一定成就的学经僧人,而不授予修习密宗的僧人。在格鲁派各寺院中对于格西学术头衔的等级设置并不统一,具体名称也不尽相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显宗扎仓只设“噶久”和“噶钦”两个等级的学术头衔,甘肃拉卜楞寺显宗扎仓设有“嘎然巴、然柬巴、多仁巴”三个等级的学术头衔,青海塔尔寺显宗扎仓设有“仁建巴、多仁巴、夏仁巴、拉然巴”四个等级的学术头衔,而以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为代表的拉萨三大寺显宗扎仓统一设有“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多然巴”四个等级的学术头衔④。一般来说,拉萨三大寺的格西学衔最权威,它的制度也最完善、最健全。在四种格西学衔中,第一等格西是“拉然巴”,意为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是格西学衔中最高等级的称号;第二等格西是“措然巴”,意为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比“拉然巴”格西要稍低一等。这两种格西学术头衔,不仅要经过多次无寺庙界限辩经大会的考核,还要经过当时西藏政府最后的审定方能取得,所以倍受重视。第三等格西是“林赛”,意为从寺院里选拔出来的有才学的人;第四等格西是“多然巴”,意为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难考核通过的格西。这两种格西的考核和认定不必经过政府的认可,由各寺自己决定。因此,后两种格西比起前两种格西,水平和地位就要低很多,只要通过扎仓内部的一次考核就可取得⑤。每个等级的格西每年设定的数量都有一定的限额,三大寺每年授予格西学衔的总数一般不超过63名,其中“拉然巴”格西16名,“措然巴”格西12名,“林赛”格西和“多然巴”格西共35名⑥。

       (四)“格西”的考核方式

       “格西”学术头衔通过辩论经义的方式取得。辩论经义的基础是背诵经文。为此,想要成为格西的学僧们每天的早晚时间主要用来独自背诵,上下午时间则主要用来集体听讲和辩论。背诵是学僧们的基础功课,要求对五部大论均应逐字逐句背诵,通过背诵在增强记忆的同时,又为辩论时的引经据典打好基础。辩论经义是以正方与反方形式对经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辩论而展开的。辩论疑难问题有多种形式:既有一对一的答辩,又有一人立宗众僧质疑的辩论;既有本级互辩,又有高级对本级,本级对低级的辩论。在规模上,既有全扎仓学僧参加的,又有全寺学僧参加的,考取“拉然巴”、“措然巴”格西时更是三大寺学僧齐聚问难。对于立宗辩论而言,立宗者要就某一学说或问题,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立宗),说明观点成立的依据(因),并举例说明其合理性(喻);然后由问难者提出各种针对性的质疑,让立宗者给予答辩。辩论要求双方语言流畅,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符合逻辑。从而通过反复辩论,达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义理的目的。正是这种背诵与辩论二者并重,相辅相成的独特经院式教育和学术交流,使每位格西学者都能熟背经要,善于辩论,并具有与众不同的学术思辨能力。

       (五)“格西”的考核程序

       “格西”的考核程序大致如下,首先由考僧依照五部大论的内容进行立宗,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然后请五位高僧对其进行问难,每位高僧主问一部大论,每部大论只问一次,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问答。一般的顺序是先问《俱舍论》、再依次是《戒律本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立宗者对主考高僧的问难要对答如流并论述有据。主考堪布(扎仓主持)根据考僧的立宗答辩成绩和平时的学经态度以及遵守戒律情况等对考僧作出评价,排列名次。考核结束后,扎仓堪布向全扎仓僧众汇报格西考核的情况,并宣布参加考核人员被授予哪一个等级的格西学术头衔。对于获得格西学术头衔的学僧授予某“格西”名号,并敬献哈达表示祝贺。被授予第三、四等的格西无须再考就可决定获得,凡是被授予第一、二等格西的僧人,还要通过多次复试才能取得。其中一等格西“拉然巴”的最后一次考核设在每年藏历正月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考僧在三大寺全体僧众及来自甘、青、川、康与会的信众面前,通过质疑答辩后方可取得此学衔。二等格西“措然巴”的最后一次考核设在每年藏历二月举行的小祈愿法会期间,考僧经三大寺僧众提问、质疑,答辩合格后方可获得这一学衔。

       三、“格西”学衔制度的有益启示

       (一)设立最高级别学术荣誉称号影响巨大

       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在取得“格西”学术头衔之后,所受到的待遇和地位与获得“两院院士”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获得者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可以学者的身份步入僧团上层专心于藏族十明文化的精进研修,或者进入上层社会获得相应的宗教地位,可以任本地寺院的堪布或寺院首领和其他重要职位。特别是有名次的“拉然巴”格西,还可进入上下密院研修密宗,逐级担任密院领导职务后,再升迁至甘丹寺夏孜或羌孜扎仓法王,最后升任甘丹寺赤巴,继承创始人宗喀巴的法翮,荣任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总法台,享受教徒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尊崇。这条从普通学僧起步,历经数十载寒窗至“格西”诸等级,乃至最终达到格鲁派“总法台”的晋升之路是一代又一代格鲁派僧人的梦想,激励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佛学研究的学术事业中去。

       与“格西”学衔遴选制度因复杂的政治原因被迫中断二三十年后又迅速恢复所不同的是,作为代表最高学术荣誉的“文科院士”遴选制度已中断50多年而未能得到恢复。由于这一学术荣誉的长期缺位,使人文社科学界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的同时,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也不得不面临诸多瓶颈性问题:社会上“重理轻文”现象严重,造成社会人文氛围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有潜质的青年人才倾向于理工科,人文社科学术创新严重不足,造成学术大师难以产生等等。或许是看到了人文社科的这种困境和对于国家全面发展的不利影响,从2004年开始,有关高校、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内部评选了“文科资深教授”、“学部委员”等被视为与“两院院士”具有同等地位的学术荣誉称号。但是,且不说这些荣誉称号仅限于高校或中国社科院单位内部,是打了折扣的“院士”,其权威性和所能享受的学术资源和个人待遇毕竟有限,即便把这些单位评选出来的全部“文科资深教授”和“学部委员”加总起来也不过一二百人,这在数量上是无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两院院士”目前一两千人的规模相比的。不仅如此,这些由个别单位自行组织评选出来的“文科院士”,一方面缺乏政府层面的认可,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外界提出的种种质疑。

       (二)建立健全学术人才体系关系深远

       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除了建立四个等级的“格西”人才体系之外,分别在“格西”头衔取得之前和取得之后又设定了一些学术头衔,最大限度地储备了宗教人才。在获得“格西”学术头衔之前,在三大寺显宗扎仓经过10年左右的学习,掌握了因明、般若等经典的学僧,通过辩经,可以获得“然江巴”一级的学术称号。而在获得“格西”学术头衔后,进入上下密院继续学修藏传佛教密宗的僧人,则被称作为“左然巴”。上下密院的“左然巴”学修年满时,通过考核可以获取密宗“欧然巴格西”的学术称号。应当说,正是这种完备的宗教人才体系奠定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百多年历久不衰的发展传承与藏族文化近千年历久弥新的繁荣局面。

       反观目前国内人文社科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头衔设置的状况,可谓不成体系、支离破碎。我国现有自然科学人才学术头衔包括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新世纪人才等,人文社科只能在这一自然科学主导的学术头衔体系中分得一小杯羹。像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等入选者中人文社科学者所占比例很少,无法与现有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员数量相匹配。更不用说“千人计划”、“杰青”等只有极个别人文社科学科能涉足其中了。并且因为没有代表最高学术荣誉的“文科院士”的设置,人文社科的顶级学者只能去申请院士之外的学术头衔,从而使所有人文社科的优秀学者相较于同级别的自然科学学者不免都要矮人一头。

       不仅如此,由于人文社科是作为参与者加入到自然科学学术头衔的评选中,使得人文社科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只能去附和自然科学的标准(由于这些学术头衔的设置往往以遴选自然科学人才为主,其设立的许多评选指标也往往是以自然科学学科的属性为主,而不大顾及人文社科的学科标准),久而久之,涉及人文社科评价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比如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往往效仿自然科学特别强调SSCI、A&HCI等国际文章的发表,完全不顾人文社科的本土性、民族性以及其学术圈和受众面在国内而不在国外等特点。面对这些评价标准,难怪许多人文社科学者在填写有关学术头衔申报表格时往往会显得很尴尬和不知所措。因此,这种附和自然科学标准的做法,势必会对人文社科造成长远的伤害。

       (三)开展学术辩论助推学术繁荣发展

       无论是部分高校设立的“文科资深教授”,还是中国社科院设立的“学部委员”,以及民间网站选出的“杰出社会科学家”,其公信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界的质疑。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产生这些杰出人文社科学者的评价方式不够让社会公众信服所造成的。基于此,笔者认为“格西”学衔制度采用公开的学术辩论来识别优秀人才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以获取“拉然巴”格西的辩经考核为例,在每年规模盛大的正月祈愿大法会上,每位候选者被要求一天立宗三次,内容各异,早上从因明部中立宗,中午从般若部和中观部中立宗,晚上从俱舍部和戒律部中立宗,立宗后要接受三大寺全体高僧的问难。辩经考核一般要持续十几天,最后由主考堪布根据各人的立宗答辩水平的高低列出名单,经达赖喇嘛批准再由西藏政府审定后,在大法会闭幕那天举行“拉然巴”格西学术头衔授予仪式并由格鲁派教主甘丹寺赤巴率领取得“拉然巴”格西的人绕行大昭寺一周以示荣耀。毫无疑问,庄严肃穆的辩论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拉然巴”格西在僧人和信众中的威信,而且使辩经会成为传承藏传佛教的一种学术盛会。

       学术辩论作为学术争鸣的一种具体制度设计,是真刀真枪打擂台的争鸣方式,相信对于今天促进人文社科学术的繁荣发展和识别真正杰出的人文社科学者应该有着特殊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3-11-10

       注释:

       ①王周谊等:《关于杰出人文社科学者评价模式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②④⑥石山:《藏传佛教传统的格西学位制度》,《中国民族报》,2005年10月18日。

       ③谷千:《藏传佛教的学衔——格西》,《文史杂志》,1988年第3期。

       ⑤周润年:《藏族僧侣的学位——“格西”》,《民族论坛》,1987年第2期。

标签:;  ;  ;  ;  ;  

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评价模型研究_格鲁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