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隧道塌方现象在隧道施工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安全与质量,本文以狮子坪1号隧道左洞施工中的坍塌事件为背景,分析其塌方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该处理方案安全可靠,也取得预期效果,对类似隧道塌方处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狮子坪1号隧道是洛栾高速公路嵩县至栾川段的第一长隧道,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狮子沟附近,该分离式隧道总体走向呈南北展布,最大埋深约为275米,其中:左线起讫桩号为:L4K101+346~L4K103+700,长2354米;右线起讫桩号为:K101+328~K103+720,长2392米。
二、塌方基本情况
该分离式隧道左洞在L4K102+960处施工时,L4K102+961~L4K102+967段(埋深约258米)拱顶发生塌方,此处位于该洞的紧急停车带处,其断面尺寸比洞身正常段宽2.75m、高0.57m。为了保证隧道提前贯通,该处紧急停车带采用洞身正常段开挖通过,等待隧道贯通以后拆除前期已安装好的拱架,然后进行应急停车道处加宽段的二次扩挖。二次扩挖施工时,施工人员拆除2榀拱架后发生了拱顶坍塌,初次塌方量约200m3,砸毁拱架3榀。随后在对塌方面喷射砼时发生二次坍塌,塌腔又迅速扩大且砸毁拱架2榀,塌腔高5~18m,纵长约6m,宽7~10m,呈三角状。同时靠近大里程方向有两榀拱架变形较大且已喷射砼表面产生裂纹。
三、塌方原因分析
该分离式隧道属于秦岭余脉之伏牛山区,在地理位置上地处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北侧衔接部位。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该隧道的岩体以褶皱构造为主,且节理裂隙较发育,洞体围岩多为中风化英安岩,局部岩体裂隙中有地下水赋存。其塌方主要原因是:
1、工程地质原因:隧道塌方部位在设计上虽地处Ⅲ级围岩,但实际围岩是:拱顶为破碎状安山岩,岩石强度较低,用手即可掰断,整体性较差;左右侧拱腰至边墙为层状英安岩,节理裂隙发育,分层明显,层面有滑腻感,局部为泥状;塌方是二次开挖时的扰动和左右洞相互施工的影响下,造成围岩失稳。
2、施工方面原因:该隧道塌方段位于紧急停车带处,在二次开挖过程中未对未对初期支护做任何加固措施,直接拆除原受力钢拱架支护后进行重新支护,使围岩的稳定性造成较大扰动,从而造成拱顶塌方,这是塌方的主要原因。
3、塌方处理措施不当:该隧道第一次塌方后,仅是采取先对隧道塌方面进行喷射砼,然后利用二衬台车模筑一层并预留注浆孔向塌空区注浆的方法。在对塌方面喷射砼的过程中再次发生塌方,万幸之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实践证明此处理措施不当。
四、塌方处理方案和方法
根据该隧道塌方情况和塌方原因的分析,处理方案应按○1把塌方段两端临时封堵;○2待围岩相对稳定后,强支护处理坍塌段;○3适当加强支护过渡段及塌方段的“三阶段”处理原则。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临时加固(L4K102+951~L4K102+980.8段)
塌方段临时封堵完成后,在已施工完成的小里程初期支护表面,每榀拱架的中间部位临时增加一榀工18钢拱架,纵向间距1m,临时钢拱架与已施工的初期支护不密贴之处采用垫块填塞密实,临时钢拱架纵向之间采用直径22mm的HRB335钢筋连接,纵向连接钢筋环距1m,拱架脚部坐落在稳定的基岩或基础之上加锁脚锚管稳固,最后在施工该段落下一道工序时分段逐榀拆除临时钢拱架。
2、塌方段处治(L4K102+961~L4K102+967段)
隧道在塌方处两端临时填埋封堵及临时加固后对塌方处作如下处理:
○1采用长15米,壁厚6mm,直径108mm的管棚,环向布置间距30cm,管棚管体预留直径8mm的注浆孔,在小里程位置拱部120°范围内设置一排;在局部施工管棚困难处,采用直径75mm的自进式注浆锚杆进行补充或多根替代。
○2拱顶120°范围内,采用壁厚4mm,直径50mm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外插角采用30°和60°双排布置,长度3.5m,环向间距30cm,与管棚环向交叉布置,纵向间距2m。
○3管棚及超前导管均采用水泥单浆液,水泥浆水灰比W/C=1.0,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结束注浆控制标准为:全部注浆量达所加固塌落体范围体积的30%即终止注浆。
○4加固完成后,待临时支护稳定后重新开挖临时填埋区,采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逐榀分段开挖;扩挖施工前,超前支护必须按设计要求施作:扩挖时逐榀分段开挖;严格控制爆破效应,采用小炮爆破,严禁放大炮;边角扩挖处,以机械开挖及人工风钻开挖为主。
图1 隧道断面示意图
图2 塌方处理示意图
3、塌方段及过渡段的个别施工参数调整(L4K102+951~L4K102+980.8段)
初期支护的钢拱架由原设计的工18钢架调整为工20a,纵向间距原设计100cm调整为50cm。二衬的环向钢筋(包括仰拱)由原设计的HRB335直径22mm的螺纹钢调整为HRB335直径25mm的螺纹钢,其他施工参数均维持原设计保持不变。
4、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及塌方处理结果
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各项施工监测,详细记录数据,根据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围岩及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判断和预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确保围岩和结构的稳定,确保施工安全。在该段塌方处理完成后,通过一个月的监测,拱顶下沉最大下沉量为23mm,周边位移最大值为15mm,均在允许范围内,故表明该处理方案得当,所采取的措施效果明显。
图3 监控量测时态图
五、结束语
隧道塌方处理是隧道施工必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由于塌方情况和原因不同各种处理方案不尽相同,但是总的处理思路一致。首先,是考虑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塌方发生后应及时对塌方段落进行封堵,对塌方区形成合围,防止塌方事态恶化。其次,是及时制定有效地处理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塌方。最后,塌方的处理必须遵循“短进尺、弱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处理原则。
从此次塌方处理结果来看,本次的处理方案是安全可靠的,对类似塌方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智勇.九连山隧道塌方处治技术介绍[J].公路交通技术,2017,33(1):88-90..
[2]郝培俊.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7):245-245.
[3]JTD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论文作者:李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隧道论文; 围岩论文; 拱顶论文; 直径论文; 方案论文; 原因论文; 间距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