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环境污染论文

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环境污染论文

我国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对策论文,环境问题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工业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不仅已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表现出其发展模式的非持续性。如不认真解决这一问题,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反过来制约我国经济包括乡镇经济的发展。

一、不容忽视的乡镇工业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三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并呈恶化趋势。

(1)在环境污染方面, 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主体,在农村乃至全国的环境污染控制中越来越处于关键性地位。

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来看,1995年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49 万吨、烟尘排放量993万吨、粉尘排放量1358万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670万吨、固体废物产生量461亿吨,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上述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28.2%、54.2%、68.3%、46.5%、38.6 %〔1〕。从污染后果的严重性来看,乡镇工业发展尤其是技术落后、工艺原始的小化工、小造纸、小冶炼等企业的发展对广大农村空气、水体、耕地、食品等产生全面影响,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近来我国每年发生的工业污染事故和渔业污染事件高达二三千起,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巨大,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污染事件因乡镇工业污染而起。

(2)在资源利用方面,乡镇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

我国工业的资源利用率本来就很低,据统计,我国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量的20%—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大量的乡镇小型工业企业的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更造成了我国工业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下降。例如:1980年以来,我国新增的煤炭、铁、磷、硫、甲类建材等矿石产量中,大部分都是由乡镇矿产企业开发得来的,这对于缓解我国原矿产品供需矛盾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一哄而上的群众性采矿高潮中,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当和争抢性开发,矿产资源损失严重。据统计,全国乡镇煤矿的采出量与损失量之比仅为1∶3.7,不少乡镇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在资源向社会产品转化过程中,其利用率也低于国有工业企业的水平,不仅造成浪费,而且经常引发污染事故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3)在生态环境方面,遍地开花的乡镇工业企业对广大农村、 山区和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近些年来,一家工业企业污染一条河的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些乡镇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形成了许多“死亡地带”和黑色水域,使本来就较为脆弱的农村生态系统遭受巨大冲击,对农业、渔业、林业和草场业发展后患无穷。 据估计, 全国因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元。〔2〕90年代以来辽河、海河、淮河、巢湖、 太湖、滇池等大河大湖流域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乡镇工业污染是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有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

二、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发展的特点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污染物增长快, 在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迅速提高,日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来看,1989年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0.76亿吨,1994年为1.2亿吨,1995年为4.1亿吨,呈猛烈增长趋势;1989年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70万吨,1994年为580万吨,1995年为1358万吨,也呈急剧增长趋势;1989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亿吨, 1994 年为43亿吨,1995年乡镇企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70万吨, 排放增长速度同样十分迅速。

从乡镇工业污染物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总量的比例来看,1989、1994和1995三个年度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当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例分别约为:11%、16.2%和38.6%;各年度工业粉尘占当年工业粉尘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8%、49.9%和68.3%。

从废水污染情况看,1989 年乡镇工业废水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约9%,1994年将近17%,1995年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需氧量的46.5%。

从历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况,某些指标(工业粉尘、工业废水等)出现下降的势头,而由于乡镇工业污染的加速增长,使总体水平仍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乡镇工业污染问题正在转化成为我国工业污染控制的主要矛盾和治理的主要对象。

(2)污染物排放率高,治理率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低,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年以来,我国县以上工业企业在治理污染和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1996年我国县以上工业企业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达90.0%,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达75.0%;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80.0%,工业炉窑烟尘排放达标率62.1%,工业废水处理率81.6%,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5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3.0%,使工业污染物的净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乡镇工业相对来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处理率低,而净排放率高。例如:乡镇小造纸厂与国有大造纸厂相比,每生产1吨纸,其耗水量、 耗木量和废水排放量等要多出数倍到10多倍。废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极低,处理率仅达百分之几。很多小企业的废水废气根本未经治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大气。以固体废物为例,1994年我国非乡镇工业全年固废产生量为6.2亿吨,其排放量为0.19亿吨,排放率为3.0%,而同年乡镇工业固废产生量为1.2亿吨,该年排放量不详,但1991年该项指标为0.39 亿吨,假设1994年的排放量不低于1991年,则1994年乡镇固废排放率不低于32.5%,远高于非乡镇工业的排放率。

工业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等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反映工业发展和环境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据我国1996年6 月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的数据,我国县以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达60.8%,“三同时”执行率达87.3%,〔3〕尤其是大中型项目, 上述比例更高。乡镇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则远低于国有企业,形势不容乐观,例如浙江省在新建的14627 个乡镇企业中,执行“环评”的只有1492个,执行率仅为10.2%。〔4〕

(3)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范围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治理困难。

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工业污染源在相对集中于城市的基础上加速向广大农村扩散,使环境污染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这一状况使工业布点的上下游、上下风头等概念逐渐失去其本来意义。过去少数工业城市污染,可以通过将烟囱筑得高些,将污染源选择在城市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头或河流下游,让水流和风流将污染物吹散、稀释而维持本地区的清洁环境,但乡镇工业布点遍地开花,农村人口相对均匀分布,从宏观上看,已无上下风头和上下游之分。同时,吹走本地区的废气,补充进来的仍然是上风头的废气,形成交叉和重迭污染。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一些大河流域(如黄河、淮河流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支流污染恶化速度快于干流,一些地区,郊区、乡村大气环境恶化速度快于市区,这是我国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也是国外工业化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人口众多,担负为全国提供初级食品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任务,因此,农村环境对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影响直接而深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三、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工业化基础差,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地区地少人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决定了我国农村必然要通过发展乡镇工业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乡镇工业的兴起是一个趋势,它对农村环境污染来说,是一个不可变因素。

同时,乡镇工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布局必然是分散型的,乡镇工业一般布局在广大乡村和小河流域,污染源的点多面广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不可变因素。

但是,应当看到,乡镇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发展到如此程度,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主观认识上和决策管理上的偏颇。首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宏观管理监控不够,不少地区存在一哄而起、盲目开发的现象。在管理、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很短时期内我国新增乡镇企业数百万家,这必然造成生产规模小(1995年末平均从业人员仅有11人)、经营粗放(争抢资源)、工艺原始(很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土法手工生产),浪费和污染严重。其次,前一个时期,我们比较重视大中城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而对小城镇和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终于导致乡镇工业企业污染的恶性发展。实际上,相比于大河干流附近和沿海工业来说,乡镇企业污染物的存留时间长、积累效应强、治理难度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第三,经营者环保意识落后,法治观念薄弱。一些乡镇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根本不顾环境污染后果,引进国外和国内城市行将淘汰的污染型生产项目和技术设备。有人在论证和引进项目时甚至将“不怕污染”作为本地乡镇的“优势”条件之一。直到目前,在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已经引起全国上下普遍关注,成为国内外热点地区的情况下,仍有一些污染企业对上级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的命令采取敷衍态度,偷偷生产,大肆排污。

面对我国乡镇工业污染的严峻形势,人们已经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和对策。下面仅就当前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 推行乡镇工业企业环境评价等管理制度,防止污染行业和落后工艺向乡镇转移。

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国外企业通过合资、技术转让等渠道,将本国明令禁止生产或即将淘汰的落后技术、设备、行业向我国乡镇企业转移。二是国内大、中城市污染型企业和生产行业向乡镇企业转移。前些年兴起的乡镇工业企业中,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等污染严重的传统型工业企业占有相当比重,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处理国外垃圾的所谓“废旧五金加工厂”,这就是污染转移的结果。这些污染型企业为了获取局部经济利益,让我国农村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此,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及国内城市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特别重视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抵御上述两方面的污染转移。要同时运用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要大力推广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工业企业进行环境评价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工业特点进行区域工业环境评价和监控,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合理布局。

(2)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积极引导乡镇工业向绿色产业转移, 实现乡镇工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生产一体化。

当前绿色浪潮度卷全球,绿色科技发展迅速,绿色食品、绿色用品渐成时尚。乡镇工业企业分布于广大农村,应当大力扶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实力强、基础好的地区可组建乡镇企业集团,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竞争;大多数小型工业企业应与当地农、牧、渔业结合配套,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实现乡镇工业的生态化、无害化和工农业发展的一体化。

(3)解决乡镇工业环境问题要综合治理,通过法规和经济、 社会、科教、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乡镇工业经济和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解决乡镇工业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法限期达标和“关、停、并、转”,这对于遏制某些地区环境的急剧恶化趋势是必要的,但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且容易引起许多社会问题。观念的转变是前提,经济政策机制转变是关键,上述问题不解决,即使“关、停”,也往往只能收到一时之效,一旦风头过去,或者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污染型企业又会重新兴起。例如最近有报告指出:淮河上游被关停的企业又死灰复燃。热点地区,非常时期尚且如此,一般地区和常规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规、经济杠杆和科技、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要重视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生产中推广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必须变革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将生态环境和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实现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及对策_环境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