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陈根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分院 合肥市 230000
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小城镇规划和设计现状、特点的调查,在小城镇规划设计层面对传统小城镇规划和设计理论指导、编制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规划属于城乡规划的范围,是城乡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城镇是指介于城乡之间的较小城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狭义小城镇概念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这一概念与现行《城乡规划法》较为接近,建制镇是指农村一定区域内整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对设镇标准做出如下规定:①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②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二、小城镇的作用
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
2、小城镇深入农村腹地,起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作用。
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
1、小城镇规划设计梗概
在我国,由于《城乡规划法》将城镇界定为城市,而城镇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存在一定的区别,乡、集镇不属于城市范畴,小城镇的规划中,尚没有独立的规划编制规范,规模较大城镇、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大多套用城市规划编制的模式,同时又遵从主要针对乡村型居民点的《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而乡、集镇规划编制更多参照《村镇规划标准》,因此小城镇规划如同小城镇概念一样,亦有城乡二重性。一般小城镇建设规划,分为四个部分:镇域规划、镇区规划、专项规划、重点地段详细规划或者城市设计。
2、现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特点
(1)在规划结构上看,传统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模式。其二元性首先表现在规划标准的二元性,《城乡规划法》中将建制镇划归城市范畴,将小城镇作为城市聚落的性质按照《城市规划编制方案》加以规划,而在《村镇建设标准》中,其规划标准明显区别于城市的规划标准。
(2)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小城镇规划表现为平面规划,只注重平面的布局合理性,对城镇风貌与城镇形象等三维空间艺术规划与规划中的感性因素涉及较少,造成小城镇风貌雷同,缺乏趣味,甚至原有的城镇风貌削弱乃至湮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小城镇规划编制存在问题
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传统的小城镇规划继承了我国城市规划以物质环境建设为重的传统,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环境建设的空间布局问题,主要任务是确定小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市(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及具体安排,强调单纯按照规模评判发展的评价模式,其表现为“推大饼”、“围地划圈”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意识淡薄。
(1)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强调路网的横平竖直结构,缺少对生态的考虑。
(2)传统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在规划中,以规划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主要是控制噪音、废水等的排放标准,而对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采取的是末端的处理,如污水管及污水处理设施,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模式。对于环境影响的规划手段严重不足。
2、“摊大饼”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1)在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因缺乏现场调研,缺少基础资料,规划师盲目套用城市的特点来套用,往往造成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
(2)“长官”意识明显,现阶段因为缺乏人口的往年资料,造成无法确定规模期末人口规模,导致无法确定小城镇的建设规模。且由于“长官”意识干预,强行指定规模期末人口要求,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要求。缺乏理论指导,违背城镇发展的规律,造成建设投资的损失,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使得规划的实施性较差。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模过大的情况。
(4)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的道路交通规划中,只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规划的道路尺度过大,与建筑风貌、建筑尺度、空间肌理格格不入。另外在小城镇规划中盲目埋填水域或改变自然环境特征,造成小城镇,尤其是以水为命脉的江南水乡小城镇的特色的缺失。
(5)现状小城镇普遍存在沿交通干线带状发展的情况,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沿街经营、交通混乱等,且沿主要干道建筑仅为“一层皮”,没有纵深发展,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3、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规划法律体系尚不是很完备,缺少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的指导,一般均套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而在2008年发布的《城乡规划法》中,明确已将小城镇纳入城市的范围,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在2006年发布,已经完全无法指导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1)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桥头堡,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小城镇是为广大的农村腹地服务的,要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计、公共交通向农村的辐射,主要与农村地区的联系,而套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造成该部分较少,甚至空白。小城镇具有尺度小巧宜人、与乡村结合紧密等特点,这是其区别于大、中城市的特色所在。
(2)我国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为了追求规划平面布局,路网常采用横平竖直的形态,对原有生态、肌理切割极大,建议在规划中采用“反规划”理念,优先安排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空间,再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安排。同时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
(3)套用城市的规划方法还体现在雨污水工程规划上,在现行规划编制中,套用国家雨污水规划标准,计算污水量、雨水量,确定污水处理规模,沿路布置管网以及设置污水处理站,而在小城镇调研时发现,因小城镇污水收集量较小,因前期没有实施雨污水工程,污水收集具有一定的难度,修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偏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论文作者:胡陈根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小城镇论文; 城市论文; 农村论文; 规划编制论文; 城乡论文; 规模论文; 城镇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