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的新理念_成人教育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的新理念_成人教育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成人教育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成人教育论文,所需要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06)04-0008-03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中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转型应始于1978年,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过程。社会转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和谐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保证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和培育科学而合理的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成人教育新理念体系。

一、社会转型的涵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究竟什么是社会转型呢?不同时期或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将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整体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同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阐释。有的认为: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工业——信息社会;有的认为:传统社会是封闭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有的认为:传统社会是匮乏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发达型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体出发来研究,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人处于臣民状态,而现代社会中的人处于公民状态。由此他们把传统社会称为臣民社会,而把现代社会称为公民社会。在臣民社会状态下,政治是整个社会的核心,而经济和社会只是政治的附庸;在公民状态下,公民的经济和社会自由得到保证,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同意,经济的发展来自于公民通过市场进行的推动和调节,社会不再是政府的附庸而是公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载体,整个社会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辩证地看来,社会的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实质性的转换,更不能用几个特征来概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的观念系统与生活方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转变过程。其中,政治体制转型是先导,经济体制转型是基础,文化体制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相适应的人们的观念系统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型是整个转型的、持续的、永久的支持。在这个支持系统中,教育体制及其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是核心。

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史最早可以上溯至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该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发展期。由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加之今天我国转型期所处的多变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就使得中国目前的转型呈现出许多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转型过程的漫长性、转型过程的复杂性、转型过程中矛盾的尖锐性。中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转型属于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即在社会政治制度保持不变的大前提下所进行的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的成人教育新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社会转型从本质意义上说都可以归结为文化模式的有意识和有组织的逐步变迁过程。转型之初,需确立一种具体的社会转型所需的文化来向全社会进行教育或灌输,以使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转型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意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主动地适应并推进这种转型。在这种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之后,全社会业已普遍接受了该转型所需要的文化形态并自觉地为维护和完善这种文化形态而不断地努力。该过程是新的文化形态和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以不可遏制的力量纷纷出现,而旧的文化形态和模式以及价值观念逐步衰弱以至于消亡的过程。换言之,社会转型即新旧两种文化相互抗衡、冲突,新文化对旧文化的解构、战胜与取而代之的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的观念体系来武装生活于该转型期社会中的社会成员。这样的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观念体系,而在该观念体系下的成人教育观念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成人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中都是参与和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成人教育观念体系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整体的教育面貌,决定着该社会全体成员的素质状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转型的量和转型的质。

这里所说的成人教育新理念由“‘成人教育’是一种满足成年人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形态”和“完善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两个主要方面所构成。

(一)“成人教育”是一种满足成年人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形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或者说有多种指标,如生产力的发达、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的民主、人民生活的幸福、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的繁荣等等。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社会向前发展了,必然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服务于社会的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目标、手段以及教育的形式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对教育的需求,从根本上说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成人教育的教育形式的出现正是教育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产物。世界诸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史表明,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愈高的国家,其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成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与一个社会的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成人教育的对象就不仅仅是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还应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军人、商人、教师,以及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分流、下岗、失业、转岗和再就业的所有社会公民,尤其是不能忘记那些传统上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排斥于教育机会之外的成人。我们的成人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扫盲而且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现阶段还包括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

中国的成人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之后,其存在的形态和内涵业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所见文献中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均不能涵盖今天成人教育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目前,许多人(包括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成人学历教育,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学习形式就是夜大、函大和脱产。当问及成人教育的作用的时候,许多人会说成人教育是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目标的需要,是学历补偿的需要。今天看来,上述这些对成人教育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很有必要根据社会转型的需要对成人教育概念的外延进行应有的拓展。

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国际教育理念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发展成人教育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的乃至超前的思想站在新的高度去认识成人教育。我们务必树立一种合适的成人教育理念,这就是成人教育是一种满足而且能够满足成人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形态。成人教育是对全体国民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广泛教育,其内容无所不包、形式多种多样。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变为社会成员个人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成人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成人教育活动的实施,动员和吸引人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应把社区教育纳入成人教育的发展领域,最终构建全民参与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应以不断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为核心,为成人的学习需求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成人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适度发展。

(二)完善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世界成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考察,不难发现如下规律性的东西:任何一种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成人教育发展体系来支撑。任何一个具体的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成人教育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总体上来讲,和谐社会的和谐度是不断提高的,与之相适应的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备性也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完善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经进入了诸多机遇与风险或问题并存的丛生期。机遇毋庸多说,这里主要说的是存在的风险与面临的问题。风险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问题有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公平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与社会治安问题。诸多的风险与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内涵中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效地解决风险与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和谐社会有多种理解。通观现有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诸多相关的理解(不是定义)的要义概括为:和谐社会就是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社会成员之间,实现互惠、互利、互通、互信,成为和谐相处的社会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认为要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首先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综观人类历史上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水平的和谐社会,不难发现所有和谐社会的不同形式或不同形态都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和谐的有机结合。要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和谐社会所赖以建立的自然基础问题。该问题主要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是其他一切和谐的基础或根基。没有这种和谐,其他一切和谐就无从谈起。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乃任何一种和谐社会之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的保障,前者可以对后者起促进作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促进作用尚不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将愈益明显。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之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整体水平或整体面貌,而人的素质又决定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

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直接推动作用;第二,成人教育对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有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成人教育有助于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成人教育可以促进或加速合理的社会流动;第五,成人教育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上述每一个方面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具体的支持作用,彼此之间还通过不同的联合或协作方式共同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形成全方位的支撑。

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之和谐,此种和谐之和谐的和谐度越高,则这种和谐社会的和谐度就越高”。成人教育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永续不断的作用。成人教育立足于这样的高度而建立起来的成人教育体系必然是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需要的。这样的成人教育体系也才具备“完善性”。因此,完善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收稿日期:2006-09-20

标签:;  ;  

中国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的新理念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