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课堂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如春风拂面,新的教育理念、模式逐渐被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课堂教学仍然更多地维持着应试的框架,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想要“新足适新履”地走进新课程,教师应避免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又发现课堂上出现另一种异化现象:教师谈“讲”色变,似乎教师“讲”了,便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于是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是难于登天!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一种假“主体”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讨论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了;然后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探索的原理,详细讲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一堂课教师足足讲了30分钟,还剩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再去讨论和探究,学生根本不知道还要自己去做什么。
应对策略:寻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平衡。
在课堂具体操作实践中,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误区二:强调探究性学习,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视其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性学习方式。
应对策略:谋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协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方式。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思考并在教学方式之间作出灵活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下列问题:什么时候应讲授知识?什么时候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
误区三: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内容,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高效等优点。但任何事物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使课堂更有时代气息,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课程理念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
记得听了一位教师的“海水的综合利用”的公开课,该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设计精美、图像显示动静有致,令人眼花缭乱。教学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依次展开,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就把有关“海水的综合利用”全部内容演示了一遍,其容量大得惊人。虽然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非常“繁忙”,但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积淀多少呢?学生跟着屏幕跑,好似看了一场电影,他们难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
应对策略:追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应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其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可视性,以扩展教学容量,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但要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生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与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四: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掌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的课程内容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更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淡化化学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此外,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应对策略: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更加重视知识,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轻视、削弱知识的学习积累,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的态度、能力、情感等,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才能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事实上,新教材更强调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知识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只有知识和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深感太多无奈,但正因教有所困,才研有所为。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在新课程背景的框架内,合理有效地开发使用教学资源,使课程融入教学实践,才能建立“活”而“实”的新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