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促改革 谋管理 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求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特别之处就是她的组织建立在各行各业并且连到基层,这是跟任何政党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们整个新闻出版行业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事业基层单位,党的建设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全党全国都在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这也是我们新闻出版战线正在展开的一项重大基础工作。而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先进性教育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总结好,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这是又一项重要工作,新闻出版战线各级党组织,如何把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抓党建、促改革、谋管理、求发展,这既是对我们党的工作者的考验,也是对基层党组织能力的锻炼。
一、党建工作是保证新闻出版业政治方向的基础工作
党建工作我们都很熟悉。过去我们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大目标,现在又加了一个和谐社会,党的建设就是与这“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密切相关。不管在哪个战线上工作,党建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否则就没有作为。对新闻出版战线来说,本身的定位就是文化行业,文化行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这个战线做党的工作,始终要围绕保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展开。所以,不管是在机关工作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工作,都要把坚持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同我们本行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把坚持正确方向放在首位。这不是我们自己想做或者不做的事情,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几个方面都有,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因而在文化前进的方向上,始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或者这样那样的挑战。所以在新闻出版战线上工作的党员、党的组织的负责人,不能没有这个头脑,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讲政治、顾大局”的政治意识。
从历史原因讲,我们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有先进的、有落后的、还有腐朽的。历史上所经历的历次类似“五四”运动这样的新文化运动都没有彻底解决中国文化的整体先进性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没有彻底摆脱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文化混合体。直到现在我们大家看到,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对我们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在我们社会相当有市场。我们的上层、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组织是一种文化生存的状态,往往感觉到是先进的、是高尚的、是现代的文化氛围。而在基层市民生活中、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的文化生态又是另一种情况,就是说很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连资本主义文化都达不到的腐朽文化,还在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活动。最明显的就是迷信、宗族、宗法思想在我们许多地方还占有相当的地位,甚至干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干扰地方的选举、干扰地方的政权建设。这种文化生态我们要心中有数。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提倡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打击反动文化,也是讲了文化的多层次,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现实的客观分析。
从现实原因讲,也有一些落后文化滋生的土壤。为什么在过去物质、文化不发达的时候,这些东西并不突出,而今天发展达到一定程度,这些东西反而更加突出?一个是人们思想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了,不再是单一的、统一的,而是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独立性。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化载体变了,它能够传播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我们整个的文化环境是开放的,没有文化国界。虽然我们禁止进口各种各样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产品,但是这些文化产品的传播并不能禁止,它通过网络、通过留学生、外国人、中国人传进来,各式各样的文化冲突在中国有相当的表现。世界文化的传播方式变了,国内文化大环境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很难用一种文化样式、一种文化活动统一全国的文化生活,也很难用一种文化产品满足十几亿人口的需求,“统起来”的办法已经做不到了。这种环境就给各种文化的表演提供了机会。第三个原因,文化是一个产业。多少年前外国人就出了一本书《文化是个好生意》,文化可以赚钱,它是一个产业。既然是产业就要服从市场的规律,在利润、收益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一些人就会利用这些文化产品赚钱、铤而走险。这种利益的驱动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会存在。
国内还有一点,就是尚有落后文化市场。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整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变化的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但是限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实行了差别发展的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局。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了,一部分人相对穷了,出现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一个现实。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解决我们已经产生的一些后发展的地区矛盾和困难群体的问题。弱势群体存在,总有人想利用这一部分人来搞点什么名堂,落后文化就有了它的传播的基础。为什么“法轮功”能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什么进入中国的宗教有那么大的影响?就是这里有一些困难的群体、困难的地区,各种文化都能生存,都有它的市场。
从国际原因讲,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各个国家都感觉到保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任务是相当艰巨。所以由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在二年前就提出了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制定一个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公约。最近国际组织审议通过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公约》,就是防止一些大国利用它经济技术的优势,灭绝别的国家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图谋。所以文化的竞争和挑战是非常激烈的。这一个客观的事实,不是我们想要不想要的问题,它来势之猛跟经济全球化一样,成了一个新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他们推翻共产党政权、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贯手段,多少年前他就有这个策略。这两年,这种活动更加突出。主要是因为世界上有一种动向,就是西方敌对势力插手前苏联地区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一种所谓的“颜色革命”,这种“颜色革命”先后在南斯拉夫、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国家连连得手,这使得美国人非常自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之一,是西方势力的主要对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还在继续利用这个手段对我们实施渗透。这次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会上,投反对票的只有二个国家,一个就是美国。为什么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这样的事情都要遭反对呢?而且美国最近发表言论,威胁退出国际相关的组织,实施他的战略,他的战略是什么?在全球推广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就是把他的这种模式要推到全世界去。国际上种种冲突必然在文化领域里表现为尖锐的斗争。所以中央领导也多次讲过,我们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是强大的,在国际政治上我们也是有发言权的。但是,在文化上由于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因素,西方国家还掌握着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文化市场是一个尖锐的战场,要同西方敌对势力进行长期的较量,对这一点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思想文化战线上始终要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在经济、技术方面可能表现得不那么尖锐,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表现得比较突出。
在新闻出版领域里工作,没有清醒的头脑不行、没有严格的制度和一定的手段,这种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党的组织干什么呢?我们始终要密切关注文化动态、文化动向,把握先进性文化方向,使我们整个的新闻出版产品能够体现我们先进文化的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目前在国内来说,大家要关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是非法的政治性的出版物,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造谣生事、挑拨离间,这类的东西仍然时不时的出现。而且,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就是国外的敌对势力、境外的反动分子,都以香港为基地,大量地炮制这种东西,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国内各种原因对现实、对党、对政府不满的人,也在炮制这样的东西。凡是这些事情,我们党组织当然应该是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反对,这是一类情况。
第二是色情淫秽的文化活动,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色情的口袋书、网络、卡通、漫画、音像制品这样一些东西,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全党全国关注的一个重点。最近,中央要召开一个专门的会议,部署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的治理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第三是盗版、盗印、非法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形象、社会的信誉。图书方面,什么书畅销,他就盗版,侵犯了别人的版权。盗版的光盘量更大了,我们每年查处的盗版的光盘将近二亿件。盗版不只破坏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侵犯知识产权,破坏了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第四是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算命、看相、阴阳、风水,这一类的东西现在也多起来,严重影响了人们思想和正常生活。
第五是制造伪冒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今年开展了打击伪书的活动,治理了假冒的报刊一百多种,市场仍有大量非法出版物存在,这些都是说明了当前国内的文化阵地上争夺是相当激烈的。
这是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党的工作的立足点。
二、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这个中心
当前,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两年,大家对我们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做过很多的分析、比较和研究。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阶段,通过不断的推进改革、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品应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现在也是一个买方市场,这跟中国绝大多数产品一样,供应基本是充足的。我们行业的基础也越来越好,一批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逐渐形成,而且在市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从企事业单位来看,一部分正在成长起来,产品制造的能力大大提高。我们的图书已经达到了年出书品种接近21万种,年产量平均也在67亿册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第一大国,比美国年出书的总量多了三倍,(美国本土每年出书量20多亿册);我们的报纸去年有1900多种,年发行总量已经达到了404亿份,一年是365天,我们是404亿份,说明平均每天一亿份报纸还有剩余;我们的期刊也有9400多种,年总发行量已经达到了28亿多册,就是人均达到了每年2册左右的水平。至于新型的出版载体,比如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电子出版这些发展得更快了,几乎和世界处在同一个水平,从技术上、从市场上、从各方面比较我们不比他们落后,增长的幅度很快,新载体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从产品来讲,总量上我们已经在世界前列,标志着中国的出版业发展了一大步,上了一个台阶。这是我国发展出版业的新成就。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为什么呢?说成绩这是我们行业内部比较,跟我们在十年动乱期间比、跟我们十年动乱之前比、与计划经济时期低水平来比较,我们是发展了。如果和今天人们的需求来比较,跟发达国家来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在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的时候,计算人均拥有的图书、人均拥有的期刊、千人拥有的报纸,我们的差距就大了。很难拿出一个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目标,因为我们做不到。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出版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叫得不响、没有分量,这是我们发展中的缺陷。联合国每年有一个社会发展的指标统计,比如每个国家日发行量一千万份以上的报纸,我们中国没有,单本发行上一千万册的图书,我们中国也没有。我们有累计十年发行过上千万册的书,但是在一个发行期里没有这样的书。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也没有,这就显示了我们发展的差距。像日本三大新闻报纸日发行量都超过了一千万份,北欧一些国家书刊人均月读量超过我们五、六倍。从这些方面来比较,我们就差得很远,发展还是当务之急。
再从我们的企业来看,我们的规模、实力远远不及国际知名的集团,所以在市场上不是别人的对手,这一点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然我们出版企业才开始面向市场、走上产业发展的路子,要有一个适应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能不能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能不能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能不能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能不能走向世界市场?无论是从实力、活力、竞争力都不够,这是现实。
怎么抓发展?从我们党的组织角度来说,首先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只是与经济建设有关,其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各行各业所有的人都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我们党对于人类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发展历程深入思考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个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四个环节:
第一是以人为本。我们过去讲改革、讲发展、讲革命,就是没有讲人,这个思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我们过去讲出版是为了党的宣传工作、为了党的文化工作,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去发展新闻出版业,很少有人讲这样的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大家要清楚,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在指导新闻出版业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是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要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发展要协调,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要协调。不能是突出了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地区、某一个行业,而不顾其他方面、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片面的单一的发展就不协调,不协调就出现矛盾。这次全会的建议提出了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解决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大量的农民贫困,中国就不能富裕起来,农村不现代化,整个中国也难以现代化,这是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了,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也要发展,不发展也不协调。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中央和全党对我们的发展有了新认识,现在制定规划就要重视协调发展。
第三是全面发展。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某个部分的。比如,原来我们讲中国的经济是二元结构,讲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就是农业化和工业化的问题,后来增加了一个信息化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三元结构。在提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很多人盲目的就上了信息产业的项目,IT行业膨胀起来,全国的风险投资、国际的风险投资都向这边流,结果大多数倒闭,这是不全面发展的结果。因为你没有工业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信息化也就成了泡沫。当然在我们业内也有一个全面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出版的各个链条都是相互连接的,每一个部门的发展都必然要引起其他部门的变化,都要相适应。只突出某一个环节、只重视某一个部分,这样的发展都是不全面的,这也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
第四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我们当前的资源浪费、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把子孙后代该享用的资源我们都享用了,这样的发展即使维持了一个高速度,也不值得,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这次中央的建议里为什么只提了两个指标呢?其中一个就是能耗要降低20%。为什么这样提?消耗、环境污染太厉害了。我们现在的消耗,就是生产每百元的价值的消耗比美国高出了许多倍,煤、电、石油、水、原料、矿石消耗比人家高出几十倍。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产品成本,损害了长远的利益。今后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投资,减少浪费、防止污染,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责任。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要用纸、要大量消耗木材,能源、材料的消耗都免不了,如果能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对于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提出建立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新闻出版业的“十一五”规划。这项工作已经启动,各省、各个集团也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总署正在制定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十一五”发展的规划纲要,这个纲要对我们“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和政策都要提出一些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个单位都同样有根据中央的建议制定自己发展规划的任务。搞好规划的重点是要弄清家底,要总结“十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十一五”期间恰当的目标,所以我们对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印刷业、复制业和发行业都提出了规划、布局、总量控制等方面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当然就全国来说,我们要重点建立一些不同出版类型的基地,作为我们今后出版业前进的一个基础,各地区也要有自己重点的部分,把规划制定好。下一步规划还要发动全行业来讨论,还要公示,听取我们全行业的意见。我们做党的工作,一定要参与长远规划的制定。
再次是研究“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问题。发展离不了政策的支持,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根据当时发展的要求提出一些产业政策,这个产业政策要明确我们这个行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哪些项目可以对外开放?哪些不能开放?都要明确指导目录,政策界限要搞清楚。
重点支撑项目是规划的“硬件”。规划有了、政策有了,靠什么支撑?靠项目来支撑。就全国出版业而言,我们现在已经提出来一些大型的出版工程作为国家出版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重头戏”。其中有图书、报刊、音像、数字出版等等方面的项目,也有发行、印刷、复制、版权业的项目,用这些项目来推动我们新闻出版产业上台阶,主要要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今后发展的一些平台,解决目前发展的一些瓶颈,所以重点工程上要有一些突破。比如像我们现在要整体推进古籍数字化的问题,通过大投入一次解决以后若干年整理保存、使用、利用、开发的问题。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上一些大的项目,解决我们出版的瓶颈问题。各地也是这样,争取有一些关系全局的、代表国家水平的项目列入规划,只要报上来,都可以通过评审列入规划组织实施。发展必须实实在在地下工夫,要用经济工作的一整套办法促进发展,而不是乱提口号,虚张声势。
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开拓市场的问题。发展是三大问题: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一个是国际贸易,一般在经济上叫做“三大动力”。没有投资当然做不成项目;没有市场你的经济效益实现不了,所以消费市场是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贸易就是开拓国际市场,在经济上就是出口外贸了,像中国出口外贸对经济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没有外贸,中国的经济就有大问题。因为国内市场的消费一直低迷,中国人的消费滞后,主要是攒钱,再加上现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小孩上学、家人生病等等,使大家心有余悸,必须把钱攒得足足的,才能消费。我们每年的GDP增长是8—9%,而我们消费增加这些年来平均还不到4%。所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很小。为什么造成中国的投资居高不下?发展只有这一条“腿”,大家热衷上项目,实际上这是违反了经济规律,没有消费,你怎么就生产呢?消费决定你的生产,才是一个良性的。为什么现在企业卖了东西收不回来钱?在我们这个行业也一样,书卖不出去,卖了几年也不给钱,为什么这样呢?消费不畅通。就是没有实现它的真正的现实价值,码洋是按定价算出来了,真正的消费没有达到目标。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培育消费市场。在中央的这次《建议》里有几个方面对我们非常有指导意义:一个是加大流通领域的改革,要建设新的物流体系。再一个是完善各种保障制度,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总得考虑着子女上学、自己治病、养老问题,这肯定就抑制了消费,资本、货币就沉淀下来,不能进入流通,这在经济上是一个极大的浪费环节。所以强化了措施,要培育、发展、开拓市场、促进消费。西方经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本没有我们计划生产这部分,主要是制造刺激消费的亮点,拉动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上遇到的困难也不小,随着中国的强大、目标越来越大,很难预料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就能长期是贸易顺差的局面。最可靠的就是启动内需,扩大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潜力非常大,如果7亿农民能够达到我们现在城市人均消费水平,中国持续发展30年,一点没有问题,关键还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问题,这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一个重点。这一点对于我们新闻出版业也是适用的。我们现在不是做不出来书、办不出来报、造不出来光盘,而是做出来产品卖不掉。书不畅销、积压起来了,报纸订不出去,赔钱的生意也在做。所以我们出版业现在不仅要出书、卖书,而且要指导消费者去读书、用书,也要开拓我们的市场,任何产品都要培育它的市场、培育消费群体,新闻出版产品也不例外。很多成功的单位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这方面要能有大的突破,那才能真正地发展。党的组织一定要紧紧围绕全党的中心任务,去谋发展、促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去抓。
三、党建工作要做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去
讲发展必须要讲改革,因为发展有两大动力:一个是改革、一个是技术创新。没有改革,体制上有障碍,发展就不能进行。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发展也不能加快,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在改革方面从2001年开始,中央“两办”发了新闻出版改革文件,新闻出版业改革启动了。但是真正的体制改革是在十六大之后。十六大有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产业的概念第一次上了中央的政治报告。同时还提出文化领域分为公益性、经营性二大类,明确提出经营性文化要转企改制、创新机制、增强活力、面向市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要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进服务。三中全会使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上更加明确了。四中全会提得更高,叫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中央的部署和两办所发的关于新闻出版改革试点的文件精神,我们从2003年7月份开始,在全国九个省市、21家新闻出版单位进行了新一轮改革的试点。到目前为止,九个省市试点已经基本结束,总结交流了经验。我们所说的21家单位,已经有20个试点单位的改革方案正式批复并得到实施,还有一家因为股权问题现在还没有正式批复。整个改革试点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中央领导多次肯定我们的改革思路,认为新闻出版改革真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里所说的突破性的进展有哪些?大概说有五个方面:
第一是体制问题突破了。就是按照中央经营性和公益性两分开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上,试点单位普遍都做到了。一批经营性的出版集团实行了转制,变成国有独资公司。中国出版集团是国务院第一个批准的文化企业,转成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辽宁、吉林、广东、上海世纪等出版集团都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四家党报的试点:《大众日报》、《新华日报》、《河南日报》、《深圳特区报》等,按照事业单位实行事企分开、试行事业办企业的试点也比较成功。非党报类的报纸按照不同的性质确定,有的是转成了国有企业,有的是转成了股份制的企业,计划体制已经突破了。
第二是机制上有了创新。职能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这是我很早就提出来的三句话,业界很认可。只要把两种性质分开,它的体制就明确了,体制明确了,机制就自然好办了,这是一连串的关系。从机制上来说,实行转企改制的这些单位,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整套管理机制,面向市场,公开竞争。作为公益性质的党报党刊,下一步在机制上也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分四种情况进行处理,一种是承担公益职能,没有经营任务的,政府支持;二是部分承担公益任务的,政府补贴;三是某些项目是公共服务的,政府采购;四是完全没有公益职能的这样一些部门,完全走向市场,自收自支。所以,事业单位也是同样要改革的。相应的人事制度实行按责定岗,以岗定人,合同聘任,公平竞争,造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第三是企业股份制改革。就是已经转制为企业的,比如发行企业、印刷企业、物资公司等等,这些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理顺产权关系、国有出资人到位的条件下,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完成的,可以进行公司制改造,公司制达到一定条件的,可以上市融资,成为公众公司。
第四是发行市场的改革。市场的改革,总体的要求就是要打破垄断经营,革除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大市场,形成大流通的格局。这个目标三年前就是非常明确的。为此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就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就是按照加入世贸所承诺的开放的条件要求,既有国有的市场主体,也有民营的市场主体,也有股份制的市场主体,也有合资的市场主体,到目前,这个局面已经形成。除了国有的市场主体以外,在发行领域已经培养了大型非公有制企业19家,进入发行市场竞争,其中包括合资的。第二项措施就是建立物流体系。这是现代流通的基本要求。新闻出版行业的流通,也要改变现在小农经济、农贸市场的形式,要造成一个大的物流体系,包括配送中心、连锁经营、信息管理等这样的现代手段。所以中央领导一直交代我们,说发行领域没什么讨论的,你们看沃尔玛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指的就是连锁经营的现代物流体系。现在这个体系开始在省的范围内形成,因为现在有一些行政障碍,比如属地产权、人事关系、干部级别等等,所以国有发行企业还没有打破省市的界限,基本上还是叫辽宁发行集团、江苏发行集团等。但是在省内已经开始一些跨地区经营,正在培育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要建立这样的集团,而是通过在市场上共同竞争能够打造出几个战略投资者,就是有几家集团就能够控制这个市场的局面。为了配合出版流通体制改革,教材已经率先实行招标,打破了地区界限。从明年开始,教材发行先在十几个省市的范围打破界限竞标,公开竞争。这是推动发行领域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第三项措施就是制定发行网络建设的规划。因为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管理,别人投资你要有一个指导、规划,所以中央领导早已经提出每个省都要通过人大、政府制定出版物市场、网点建设的规划,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发行网络已经批复,有些是通过人大公布,有些是通过政府公布,因为世贸组织规定法律是有效的,文件是无效的,你要做出任何一项仲裁,必须要有法律的根据。我们必须依法制定网点规划,规范外来投资行为。
第五是行政改革有实效。这几年中央政府已经加大了力度,减少了审批事项、规范了行政行为、出台了《行政许可法》等等一整套法规。我们新闻出版的行政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大多数地方的新闻管理部门已经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没有实现的最后几家今年年底要全部分开。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分离出去以后主要精力集中在间接管理、社会管理方面,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今年我们印发了《政府转变职能的若干意见》,指导地方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次全会上也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
由于新闻出版行业比较特殊,但也不能用特殊性来否定一般性,不承认它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和一般的产业规律,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过分地强调它的特殊性,就会使它无法在社会立足。我们要按照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转变观念。有些人批评说某些部门只宣传别人改革,自己却不改革,恐怕也有些道理。改革开放进行了20多年,我们还没有改革开放的观念、还没有这种思想准备,面对改革的要求惊慌失措,这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从目前看,影响新闻出版行业改革深化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观念问题。因为我们文化领域有特殊性,改革动的比较晚,之所以在改革20多年以后才开始,就是要在经济体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把握的时候才推动。即使这样,不少人的思想认识还跟不上去,消极应付改革的大有人在。我认为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邓小平开辟的这个时代本身就叫改革开放,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一点实践已经检验了、证明了。害怕改革,反对改革,能说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吗?全行业思想观念一定要有一个大的转变,新闻出版企业不能滞留在计划体制的孤岛上,那生存不下去。
二是体制障碍。我们的改革试点单位体制有突破,但整体上还没有突破,所有的新闻出版业都附属在一个党政部门或者是地方部门的身上,这种主管、主办的一套制度在体制上就决定了它站不起来,阻碍了它的市场化运行,造成了千军万马混饭吃,垄断经营,官商作风,靠“红头文件”摊派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市场形不成,竞争就形不成,因为它靠上一个“衙门”,守住一块地方,就形成了独占一方的局面。大家各把着一块地方,哪个省的人口多,总量就大,八千万人口的是一个规模,五千万人口的是一个规模,几百万人口就没有什么产业的能力。为什么?投资主体没有,市场没有打通。中央强调要跨地区经营、要走出去,而现在既跨不出去、也走不出去,这也是体制性障碍。在性质划分上、什么是公益性、什么是经营性不明确,没有具体到单位,所以一些出版单位还在那里等待、观望,搞不清楚该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这些体制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是产权障碍。我们新闻出版业历来没有当作一个产业去办,没有投入产出的考核,所以也没有产权的概念。现在要转为企业,要进行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必须先要明确产权,于是就出了产权问题。有些是国有资产,但是出资人不到位,不知道该由哪里来管。像中央的出版单位普遍碰到了这样的问题,部门本身不是有资格的产权代表,国家的法律规定,只有国务院和省政府有资产管理权、处置权,部门没有这个权限。但是部门实际上投资了报纸、杂志、出版社,而这个产权按法律应该是国务院的,部门无权处置。有些是党政出名,个人出钱办起来的,矛盾突出。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明晰产权是一个极大的困难。
第四是政策滞后。虽然国务院出了105号文件,财政部、税务总局又出了好几个文件,但是政策的落实仍然还是一个具体的难题。地方开明一点,政策就能到位;地方不开明,政策就难以落实。比如说社会保障问题、人员分流问题、离退休人员养老的问题,有些地方转制单位,离退休人员包括接近退休年龄的自愿退休人员,都按照现行的事业单位体制退休,完全由政府包起来,归入社保局。有些地方就是不行,分流的事办不了。社会保险也是一样,名义上说你过去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在改革中享受优惠政策,现在缴纳就视同你一直都缴了,但是社保部门不干,欠缴那么一大截,谁给拨钱呢?所以落实不下去。税收政策上地方执行有难度。融资政策也难落实,投资不足就没“硬实力”。在一些地方政策支持是目前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
目前所遇到的政策性的矛盾,改革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今后还会存在。我们做党的工作,就要了解深化改革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发挥党的政治工作优势,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工作。
四、党建工作要支持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新闻出版的行业管理
党委虽然不直接参与行业的管理,但是要支持行政系统依法行政,加强对出版活动和出版物市场的监管。改革、发展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管理是保证。我们是执政党,党组织要大力支持政府的工作,要积极的参与各方面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目前的行政管理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转变政府职能。这要通过改革来实现,下一步政府在这方面还要有大的举措进行改革。从部门来说要摆脱过去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做法,面向全社会,坚持依法行政。因为将来的市场是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有国有的、民营的、有股份制的、有外资的,政府要一视同仁地去管理,覆盖全社会。过去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现在要转变为依法管理为主。这是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首先要完善我们管理法规体系,这两年总署加大了法制建设的力度,清理了自己所颁布的那些不符合现在要求的规范性的文件,废除了一大批行政规定,又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以解决我们当前管理中所存在的那些问题、薄弱环节。这项工作我们还在继续加紧进行,像最近就出台了《报纸管理规定》、《期刊管理规定》,还有其他一些法规也在听证、完善、修改的过程中,就是把依法行政的依据要搞准确了。
(二)改革执法体制。这是行业人士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省以下市、县,实行新闻出版与文化、广电三局合一,以“扫黄打非”机构为主组建文化管理委员会和执法队行政、执法两分开。目前在试点地区已经实行了“三合一、两分开”的综合执法体制,将来要向全国推广。为什么要搞综合执法?主要是集中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分析我们文化战线上的执法,各自为政,力量很弱。每个市、县大概有五个方面在执法:“扫黄打非”、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保护、娱乐市场,都有一些队伍在执法,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中央提出将来行政只保留三支执法队伍:经济执法队伍、城管执法队伍、文化执法队伍。国家要按照这个思路去理清执法,统一文化执法就势在必行。这样,中央决定在九个试点省市开始文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试点。就是把行政管理集中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三局合一),把执法与行政分开来,并在原来“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在原来“扫黄打非”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文化市场执法办公室,同时保留“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牌子。按照这个思路在九个省市进行了执法体制的改革,把整个文化系统执法的五支队伍合并起来了,组建了和同级政府部门平行的执法办公室,下设执法总队、执法大队这样的机构。统一执法、集中执法的体制,加强了执法力量、加大了市场监管的力度。实践证明这个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按照中央领导指示,这种模式很快要在全国各地推广。那么,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执法的职能剥离以后三局合一,现在管理的一些内容就发生了变化,行政局完全成了行政事务。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本来是密切联系的,现在一分开,各个环节怎么衔接?还要在实践中解决。
(三)加强市场管理。现在我们的管理机构是在上层,而市场是在下层,这是一个严重的错位,市、县以下基层市场实际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所以造成目前出版市场、出版活动非常混乱。下一步我们的监管怎么样跟着市场走?向下延伸,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不这样做,机关在上面市场在下面,力量又很薄弱,管理难到位,往往是收到群众举报才去管,不举报不知道,这种管理始终滞后,市场监管就很不得力。目前出现的违法出版活动和非法经营都是与监管薄弱有关,下一步要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要完善准入制度。依法管理就要明确有关准入的规定。第一是对企业准入,要把关口。新闻出版是特殊行业,各个环节要制定在企业创立之时,什么条件才能办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做出明确现定。第二是产品准入,出版条例上已经有产品进入市场要检验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没落实。很多单位都是把合格证贴在里面就完了,没有很好地进行检查。批发市场产品进入一部分地方有检查,一部分地方没有,一些大型的批发市场有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检验组,那一些产品可以在当地市场进入有审查,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今后产品的市场准入要建立起来。第三是
职业准入。新闻出版行业既然是特殊的行业,那么在职业资格准入上要有一些相应的规定。现在我们正在落实,通过培训、通过岗位证书解决准入问题,像编辑、记者这些职业已经实行考试制度,只有考试合格,才允许你进入。第四就是岗位准入。我们的社长、总编辑、图书的责任编辑、报社的值班编辑,广播电视的值班编辑,就是有发稿权的这些岗位都要有准入制度。市场管理的办法,就是资格审查,你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你才能进入什么岗位。这些要向市场机制过渡,用统一的规则来加强管理。
最后一点就是产业管理问题。我们过去没有产业管理,现在正在创建新闻出版产业管理的一个体系,包括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资本、产业技术等等,要有一整套管理的办法,才能保证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因为过去没有产业经营的概念,当然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内容,各种文件法规里面也没有产业的表述,现在需要补上,需要建立起一套规范。
五、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委工作除了把方向、谋发展、抓改革、促管理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事情,向来称之为新的伟大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先锋队先进性的建设,也关系到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任何时候都要全力以赴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一、要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总结这次先进性教育集中教育阶段的经验,形成先进性建设的新机制。
这是从总署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共同任务。怎么样保证基层党的组织永葆先进性?怎么样保证我们的党员永葆先进性?这是对我们党的一个考验。如果落后了,就丧失了执政的资格。你想想,人民为什么找落后的政党来代表民族发展的未来呢?所以保持先进性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胡锦涛同志讲:“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永恒的主题。”第一批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各级单位正在总结先进性教育的实践经验,巩固和扩大它的成果。我们总署党组和机关党委最近也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就是借助于中央要求第一批开展先进性教育单位回头看的机会,我们再好好回头看我们的先进性教育,虽然我们搞得很好,受到了中央的表扬,但整改任务还远未完成,还要下工夫抓到底。省里面也一样。正在进行的基层单位,要借鉴第一批好的经验,把先进性教育抓好,特别是把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两个关键问题抓好,一个是“务必取得实效”、一个是“群众满意工程”。这是在我们党建上首次提出求真务实的要求。
第二、要从严治党,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在党建工作中,严肃党的纪律。
我们党政机关的作风问题历来是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整个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正确、中央的领导也很英明,但是体现在我们单位里,我们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好,引起群众的不满,这是大量的事实。这个作风就包括了这么一些方面:(1)弄虚作假、说假话、搞形式主义等等,不研究问题,满嘴都是空话、套话、假话。这个风气害了我们党,所以中央一再强调求真务实、讲真话、办实事,但有些党员做不到。(2)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他做事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为了自己谋求什么利益,所以形象工程屡禁不止,表面文章越做越多。 在我们新闻出版行业里这个风气很盛,实质性的问题他不去解决、不去办,成天就是华而不实的那些东西。这些不正之风要坚决制止,真正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你既然是拿了老百姓的俸禄,你要对得起老百姓,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别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了。(3)拉关系、走门子,这也是一个很不正的风气。办事情应该依法办事、依照规则行政,这是明确规定的。总署在制定规则时都讲了这个问题,但是这种风气还是很盛。各级党委一定要注意这些人,就是成天不干事情的人,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改革、开放、发展、管理上,而是用在各种关系上、邪门歪道上。(4)对群众不关心,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不重视、不处理,由小事情酿成了大事情,这些东西我们要特别注意。最近,总署在如何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如何处理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都提出了要求,因为中央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也一定要重视。特别是我们党的机关要办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领导要能够跟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交心、谈心、形成我们党内良好的氛围,而不是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官场上一套弄到我们党里来,涣散党的战斗力,这是我们党的作风建设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时时要注意。对置党纪于不顾的人,要及时从严查处,保护党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