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妇科原发性痛经采取中医温针灸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我院中医康复科自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给予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选择将其分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温灸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出现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温灸针刺对治疗妇科原发性痛经具有疏通经络、调理冲任及止痛的效果,较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此病的常规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温针灸;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49-02
痛经是妇科疾病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此类疾病往往在女性的经期前后,对患者造成痛引腰骶或腹部的不适的现象,更甚者会对患者造成晕厥等病症[1]。在中医中痛经也可称之为经行腹痛,且痛经可分为两种:①继发性痛经;②原发性痛经。有报道指出在妇科痛经疾病中,原发性较继发性更为常见,且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不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3]。笔者对4年来对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医康复科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108例原发性痛经病人,年龄14-25岁,平均16.5岁,其中未婚77例,已婚31例;病程1~7年。疼痛持续时间1~4天,平均2.5天,轻度痛经17例,中毒痛经51例,中毒痛经40例;根据患者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 (温针灸组)52例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
全部患者均用B超进行了常规的妇科检查,排出妇科器质性病变,经临床病症诊断均为原发性痛经。根据《临床病症疗效标准》制定的痛经评分标准[5],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打分,根据患者的评估分不同可分为轻度<18分,中度18~30分,重度>30分。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急性疼痛者,布洛芬片0.2g消炎痛胶囊50mg口服或者止痛片治疗,疼痛消失停止用药;未婚少女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有避孕要求的妇女可口服避孕药治疗。连续服用3个周期。
1.3.2观察组:①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为主进行取穴,主选穴位:三阴交、关元,十七椎及地机穴。上述常用穴主要集中在胸腹和腰背部;辨证配穴:气滞血瘀型痛经常配用气海、血海、行间;寒湿凝滞型常配用中枢、水道;气血亏虚型加命门、肾俞、足三里。合谷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行飞经走气法。气滞血瘀、寒凝胞宫者用白虎摇头或赤凤迎源针法,气血虚弱、肝。肾不足者用青龙摆尾或苍龟探穴针法,使针感传至少腹部,痛经立止;②方法:患者仰卧,用针灸针在上述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得气后,针柄上插2cm长艾条点燃,剪取约2.5cm×2.5cm薄纸板,轻轻放在燃烧艾条下方的皮肤上,防止艾灰散落烫伤,待艾条燃尽,再留针30分钟,一般在患者有痛经先兆或痛经发作时开始治疗,每月1次,3~5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I疗程,治疗3个疗程,期间均不使用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治疗数据均录入SPSS16.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采用t检验处理,P<0.05视为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5 疗效评估
分为:痊愈、好转、无效。痊愈:疼痛消失,连续观察3个月经周期均无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者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效:疼痛未见缓解。
2.结果
两组分别连续治疗3个疗程,停止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7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
3.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其病因多由寒、湿、虚、肝郁气滞,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有研究认为,针灸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浓、黏、滞、聚状态及细胞流变性。本组选取三阴交、关元,十七椎及地机穴为主穴。具有调补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次髎益肾壮阳、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有效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以起活血化瘀,通则不痛之效。针灸关元能培补肾元,暖阳益气,温补胞宫,通调气机;十七椎属经外奇穴,针灸该穴,可以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缓解或者消除痛经;针刺地机有利于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研究证明,针灸除了具有调气血和通经络的作用外,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痛经的发生率。总之,温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疗效明显,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4-365.
[2]陈少宗,卜彦青,侯文静,等.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果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2.
[3]吴胜菊,杨海燕,童彩玲.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13):61-63.
[4]国家中医药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64.
[5]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4-365.
论文作者:龙文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针灸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疼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