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趋势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危机不再恶化,已经触底
(一)产生危机的政策和市场根源因素已经改变
一是导致美国次债危机的高利率问题得到了解决,联邦银行基准利率接近于零,而且这一政策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有利于缓解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二是美国住房价格下跌趋势得到缓解,价格危机已经结束,住房贷款的月利率不到5%,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住房贷款还贷压力不大。不仅如此,欧洲、英国中央银行分别将基准利率降低到1%和0.5%;三是美国政府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恐慌的导火线,在此之后,美国再也没有让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直接破产,而是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让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直接破产将产生巨大危害。
(二)危机救助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改变了市场预期
3月19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表声明,决定最高再购买75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最高再购买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来扩张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决定在未来六个月中最高再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这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树立了市场信心,使市场流动性不再缺乏,而且,目前已经投入的资金如果不够,美国将会继续投入;4月2日,美国调整了会计准则,大大减轻了银行资产减记和筹集资金的压力,增加了银行利润。虽然这样做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论,但毕竟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使银行不必要短期内将有关金融资产变卖或抛售。这彻底改变了市场短期预期,金融市场逐渐趋向稳定,银行之间的信用逐渐恢复起来。
(三)对投机的监管及对国际金融体系或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共识
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缺乏监管。在4月伦敦峰会之前,对投机监管问题,美国和欧洲的认识还不一致。但2009年4月以来,美国与欧洲已经达成一致认识,美国已经出台了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对金融创新和对冲基金投机交易以及场外衍生品交易将进行监管,如能得到彻底实施,将避免危机恶化和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目前,主要国家已经同意出资5000亿美元认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作为该组织的救助资金,以用于需要救助资金的国家,这有利于防范危机的扩散。
(四)美国和欧洲不再对金融机构输入新的救助资金
5月初,美国主要银行通过了压力测试,这意味着政府今后不再给予银行救助资金,而事实上,很多银行也急于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6月17日,有10家大银行向美国财政部偿还了68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资金,其中包括摩根大通和高盛,偿还规模占美国政府救助金融机构资金的1/3以上。
英国和欧洲虽然没有进行压力测试,但进入4月以来,政府也没有再次向银行注入资金,这也表明,银行的危机状况得到了遏制,危机已经不再恶化。英国莱斯银行6月8日表示,它将利用增发新股所筹集的资金偿还英国政府25.6亿英镑的债务,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遭受损失最大的欧洲金融机构瑞银集团也在与瑞士政府就偿还60亿瑞士法郎(约合55亿美元)政府援助的事宜进行协商。
(五)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见底
美国股票市场已经走出底部,道琼斯指数从3月5日跌破6600点以后,逐步回到7000点以上,目前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在8200-8700点之间波动;国际石油价格在2月12日跌破34美元/桶以后,大部分时间在40美元/桶以上,4月份在50美元/桶附近徘徊,进入5月下旬以后在60美元/桶以上波动,进入六月趋向70美元/桶附近波动。黄金价格在2008年9月5日跌破800美元/盎司以后,逐步上升,最高接近1000美元/盎司,5月以后一直在900-1000美元/盎司之间波动。国际市场铜价今年以来到6月上涨了50%以上。
二、全球经济和金融尚未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
(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恢复艰难
年初,世界主要组织对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比较乐观,现在的情况比预料的要差很多。美国经济衰退超出预期,继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6.3%,创26年来最大降幅,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同比下降5.7%(比预计的6.1%好);OECD成员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综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前一季度下降2.1%。这是自1960年开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日本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折合年率下降14.4%,今年第一季度环比下降4%,是1955年以来最大收缩,折合年率下降15.2%;德国经济第一季度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3.8%,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联合国5月27日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从2008年增长2.1%转变为下降2.6%,今年第一季度世界贸易额下降了40%,全年将下降11%,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幅度下降。
(二)金融危机最坏时期已过,但余波未了
一是小银行倒闭仍在加剧。2008年,美国有25家银行倒闭,而2009年前4个月,美国关闭银行数目高达32家。问题银行从去年第四季度的252家增加到今年第一季度的305家;二是信用卡违约率上升。占美国信用卡和银行卡销售额四分之一的美国运通公司,坏账率从4月份的9.9%上升到5月份10.4%。发行万事达卡最多的花旗集团报告信用卡坏账率从4月10.21%上升到5月的10.5%。随着失业期限的延续,尤其是失业率的上升,再加美国政府5月通过的限制信用卡费用及利率法案,这将使得放款近一步收紧,消费者将难以为其债务融资,信用卡违约率可能大幅升高。尤其是东欧国家面临债务危机和汇率剧烈动荡的巨大压力,有可能拖累欧元区金融。
(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今年3月,美国失业率达到8.5%,创1983年11月以来记录,4月失业率继续上升到8.9%,预计下半年将突破10%,明年底美国失业率将达到10.5%;欧盟3月失业率上升到8.9%,创三年来新高。国际劳工组织3月预测,今年全球有2.1亿-2.9亿人失业,失业率可能达到6.8%,为1991年以来之最高水平。
贸易急剧萎缩,经济增长下降和失业率提高,尤其是全球发展模式转换,这些矛盾的交织可能带来罢工、政治动荡乃至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危机已经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破产和政治动荡,而这反过来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也是危机的复杂性的重要表现。
三、微观经济出现企稳、好转的趋向,全球经济有望出现结构性复苏
(一)美国制造业形势自3月以来出现好转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已经从2008年12月最低32.9回升到42.8,连续5个月回升30.09%,虽然仍然低于临界值50,但可以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低谷,趋向稳定。
高盛首席经济分析师吉姆·奥尼尔认为,美国经济出现即将走出谷底的迹象。他认为,“新订单减去库存”的这项指标是一道曙光,该项指标已经从3月的正9,回升到4月和5月的13.6和18.2,而2月时则为负0.7,这是美国经济衰退趋向缓和的最强烈讯号。
(二)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企稳好转迹象
中国制造业指数继4月突破50以后,5月继续上升到51.2,可以认为基本摆脱了最严峻的萧条时期。尤其是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8.9%,这是经济开始好转的明显标志。虽然5月我国出口下降幅度扩大,但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侧重在扩大内需,因此,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
(三)中国等非金融危机国家经济将先行复苏,并带动金融危机国家的经济复苏,而在金融危机国家中,美国将先于欧洲复苏
亚洲金融危机时,“东方不亮西方亮”,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亚洲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从而使亚洲国家在2年左右摆脱了危机,从危机到经济复苏大体在三年多,2001年以后经济基本进入正常增长。而这次金融危机,将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非危机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救助以及对投资、消费的刺激和结构调整,将抵消贸易增长低迷的影响,促使经济尽快走出危机并进入复苏阶段。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对非危机国家的冲击将在第三季度结束,主要非危机国家的经济在第三季度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第四季度以后带动危机国家的经济进入增长阶段。
本次危机虽然使国际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但考虑到危机国家注重扩大内部需求,并可能适当放松一些高技术转让和设备出口,再加未来银行之间信任的恢复,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将异常充沛,这有利于带动危机国家的经济复苏。
本次金融危机虽然发源于美国,但欧洲遭受的创伤更大,而欧洲中央银行救助金融机构相对美国来说,行动缓慢迟钝,其解决银行有毒资产的时间可能更长,因此,其经济复苏可能落后于美国。
四、全球危机持续的时间(从危机到衰退和萧条)不会超过3年
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但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预计2009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将进入增长阶段,2010年将超过2%以上。原因在于:
(一)全球经济和金融抗击风险的能力远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全球GDP在27万亿美元左右,而本次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规模达到了54万多亿美元,金融资产规模增加更多。因此,面对危机,救助的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发达国家,救助手段的创新和救助力度加大,是以前危机中所没有,所不见的,这将大大缩短危机的时间。
(二)金融中心的危机不同于边缘地区的危机,它将得到全球救助
美国、欧洲金融危机深重,但由于美国、欧洲的特殊地位(有新技术储备和可以出口的技术等),尤其是其拥有国际货币话语权,金融中心的危机在事实上会得到全球的救助,而不仅仅是危机国家自己救助自己,全球经济和金融对美元、欧元的依赖将支持美元金融市场的复苏和稳定。因此,不能将本次危机的影响程度与过去的边缘地区的危机做简单对比。
(三)危机的救助政策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的救助资金很少,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危机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为打击投机,亚洲各国隔夜利率提高到很高水平,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复苏。
而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绝大多数国家的基准利率都趋向于零或者在历史最低水平。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失效以后,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等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一非常规工具,中央银行直接印刷钞票直接购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等金融资产。而非金融危机国家则采取了持续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和扩张信贷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减税(包括企业和个人)和刺激个人消费政策。这些政策直接刺激信贷、投资和消费。
救助方式的一紧一松,使得救助的效应不同。因此,总体来说,危机影响不会超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时间。事实上,目前危机国家和非危机国家采取的创新的救助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产生效果。预计到2009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不再下降,将进入正增长阶段。
五、美元不会趋向贬值,而是相对稳定,有所波动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美国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未来美元可能趋向大幅度贬值,并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虽然符合理论上的推论,但在实际中难以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判断,美元不会大幅度贬值,其原因在于:
首先,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推动国内经济增长,但美国不存在通过贬值来增加出口的需要,美国企业不是依靠价格竞争来实行出口的,因此,货币贬值政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如果增加出口,美国企业只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转让和政府取消技术出口限制就可以;而就出口市场来说,大部分国家是出口到美国,而不是需要美国的一般制造业产品,而是需要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设备产品等。
其次,美元贬值将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不利于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复苏。虽然价格上涨可能制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中国市场没有恢复,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对美国和欧洲走出危机也不利,而且,本次危机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在美国和欧洲,因此,在战略上,美国和欧洲没有意图让大宗商品价格过分上涨的战略,至少在未来6个月内如此。
其三,今年以来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虽然有了比较大幅度上涨,美元汇率贬值不是主导因素。汇率贬值的幅度远不及价格上涨幅度,而且,美元汇率贬值是波动性贬值,而大宗商品价格基本是持续走高。
其四,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非只有美国实行,欧洲、英国、日本也在实行,包括中国的很多国家在国内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扩张型)财政政策,这是全球的。如果说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贬值,那么,欧洲中央银行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导致欧元的贬值,包括人民币、英镑等也都应该贬值,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认为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通货膨胀,其他国家不会,美元会贬值,其他货币不贬值。如果各国都应该贬值,汇率就会循环贬值,汇率将仍然回到原始的均衡点,就是说,美元在目前的水平波动或相对稳定,不会大幅度贬值。
最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购买的是金融资产,不构成对资源的直接需求,故不直接影响购买力和价格,只影响预期。因此,理论上认为,基础货币的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和汇率贬值,是适用于实体经济的理论,而对虚拟经济就不同了。
虚拟经济产生以后,货币扩张可以不表现为物价上涨,也不反映为汇率贬值,而是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如不动产、股票和各种衍生金融产品价格),吸引资金进入,反而导致货币升值或稳定。
危机阶段货币政策购买金融资产,是为了继续保持资产价格稳定,乃至刺激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因此而吸引资金,不会导致物价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不会提高,筹集资金成本反而降低,故不会贬值,没有贬值压力。但是,如果资产价格不稳定,却会导致货币贬值,如2008年9月中旬之前的美元汇率就是如此。
六、美国和欧洲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对资源价格上涨产生资金支持作用,而其他国家宽松的信贷政策会推动资源价格上涨
美国和欧洲虽然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但这一宽松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国债、机构债券和银行问题资产,不构成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需求,而且,所购买的金融资产规模目前还不足以树立市场对银行资产的信心和信任,银行所购买的某些衍生品资产价格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回到其危机之前的价格。因此,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目前阶段还不会使市场的流动性增加,而是在弥补流动性。而购买的国债不会直接用于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故也不会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上涨。
但是,在美国和欧洲之外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同时,还大量扩张信贷规模,刺激投资,刺激消费,这将导致对实体经济时资源需求,因此。也必将推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一)在未来1-2年内,全球资源类价格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一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加,这是主导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这在2003-2008年尤其突出。从石油价格来说,假设2002-2003年的22-28美元/桶是相对合理价格,按照中国的净进口需求来说,合理的价格应该在70-80美元/桶之间,而投机力量推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远高于这一价格。
目前,全球经济在衰退之中,经济规模将低于2007年,因此,石油价格的下降是必然,尤其是金融投机资本因为投资损失而导致的恐慌性抛售使石油价格下跌到相对合理的水平,但2009年底的经济恢复性增长将再次使需求得到恢复,整个经济规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增加,将推动石油的使用,因此将导致价格上涨。
二是由于金融创新受到控制,对投机资本的监管也逐渐形成,金融产品投机空间大大缩小,主要投资资本将主要趋向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投机资本再也没有蓄意冲击某国汇率制度进行汇率投机,预计本次危机之后,对住房、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创新产品的投机会非常谨慎,同时,监管的完善也将抑制投机。这些,都将堵塞投机渠道,使投机资金更多流向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这也是目前全球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三是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最终将在资源价格上体现出来。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这是必然现象,只是迟早的事情。目前,之所以没有体现出来,是因为已经投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主要用于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和金融资产的购买。一旦市场的信用得到恢复,流动性过剩将在短期内突然爆发。尤其是,如果美国继续增加流动性注入和对资产的购买,流动性释放将会来得突然和猛烈。
当然,节能、减排的任务和控制也制约着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中国将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植物能转化)、水电能方面进行更多开发,天然气的运用和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节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石油价格的高涨等将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单位能源消耗创造的价值将提高。而且,未来中国制造业经济不可能持续过去的增长速度,这些也制约着全球资源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使之难以在很高的价格水平持续运行。
(二)未来1-2年,世界资源价格可能突破历史记录水平
1.近期趋势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未来第三季度主要大宗商品将在6月平均水平进行上下10%左右的波动。石油价格将在70-80之间波动,并形成一个比较长的平台,黄金价格可能在1000美元/盎司附近波动。
进入第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将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增长会更快。去年同期,这两个月也是经济快速下滑的时候。石油价格有可能回到80美元/桶左右,但突破9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小。因为80美元/桶的价格是世界经济在2007年的价格,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增长态势,需求不会成长那么快,但由于投机资本的作用,其价格会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石油价格过高也不利于西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08年已经遭遇的航空公司、出租汽车、运输业的罢工都反映了这些矛盾,同时,也容易导致社会问题。因此,本质上,主要国家也会采取措施制约投机,监管投机。而且,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将对投机资本未来投机行为形成重要约束。
此外,投机资本在过去的2年损失惨重,尤其是一些大的对冲基金和进行高杠杆投机的金融机构的倒闭,将促使机构投机行为收敛。疯狂投机的可能性有限,但不排除出现新的投机机构。
当然,如果今年秋季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其强烈程度高于春季,那么,世界经济的恢复将受到很大不利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回调,石油价格有可能继续回到55-65美元/桶之间波动。
2.未来趋势
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未来的1-2年内开始转向注重和发展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服务业经济进行深度调整,解决就业和发展将主要依靠实体经济,美国和欧洲等经济实体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将增加,而对制造业产品和消费品的国际需求相对下降。其结果是世界贸易将持续低迷,但经济已经恢复增长,而能源和资源价格可能趋向持续大幅度上涨。2011年开始,世界石油等大宗资源和商品价格有可能趋向于2008年的水平,石油价格可能长期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有色金属和矿产资源也将保持比较高的价格,并可能再次创历史新高。是否创新高,这主要看经济恢复过程中,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变。
而黄金价格的变化更多要看中国中央银行的行为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行为,如果中国大量购买黄金将导致国际价格大幅度上涨,中央银行再增加1000吨黄金将导致目前的价格可能增加1倍,如果中央银行不购买,就不可能有如此大幅度价格上涨。如果欧洲中央银行和IMF出售黄金,价格有可能回归到合理水平,应该在800美元/盎司以下。
影响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是中国进口需求增加。但作为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来说,中国黄金储备没有必要太多。美国、欧洲与中国不同,他们本身外汇储备很少,只有几个月,而我国的外汇储备多,黄金储备多了,终于无法使用,只能作为金条存放。而且,中国如果再卖出去,价格会大幅度下降,2003年之前的黄金市场就是如此。黄金不具有保值功能和货币功能,更多的是商品功能,而且这种商品与所有其他商品不同,其存量会累积,尤其是家庭和个人黄金消费会累积作为存量出售;更重要的是,黄金矿产资源没有形成垄断,中国的需求和消费可以基本平衡,而且,中国自身也具有丰富的资源,对国际需求会逐渐减少。长期来看,黄金不会有很大升值空间。
七、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变,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不会好转
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美国依赖服务业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来获得高收益的时代短期不会再出现,美国发展模式面临转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调放松监管,增加金融创新。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后,美国一方面鼓励消费乃至借债消费,从而导致大量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另一方面鼓励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大量吸引全球的外汇资源和石油美元,回笼美元。美国经济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次金融危机将使美国经济面临战略调整和转折。虽然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产品或者说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动力,但要产生规模效应和巨大的市场,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同时,与之相适应,美国长期依靠低储蓄、高消费乃至借债消费的模式将难以继续。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将使金融业在美国经济的比重大大下降,而实体经济比重将提高。这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个人收入预期产生影响,美国借债消费将会有所调整。
(二)亚洲和石油输出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贸易,并不断创新贸易顺差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同时,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储备货币不足问题,而石油国家则大量出口石油获得石油美元,因此而导致国内高储蓄。
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资产损失,首先将导致全球贸易能力的下降,尤其是美国、欧洲等以金融资产谋取利益的国家,其进口购买能力将大大下降,这将导致亚洲国家出口急剧下降。本次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污染经济与绿色经济),将使全球贸易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在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处于相对低速的稳定增长时期,不会再现2008年以前的贸易高增长。
而石油价格的高涨也将导致对石油消费的减少,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面临调整。
(三)全球经济需要在新的模式下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美国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美国通过大量贸易逆差给予世界美元,发展中国家和石油通过贸易顺差持有大量外汇,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吸引外汇储备和石油美元,从而使全球经济在一种新的分工模式下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危机以来的全球发展模式,亚洲等国家意识到外汇储备和石油美元存在着巨大的价值缩水风险,因此,也不会再继续大量增加美元储备和资产,而美国也不可能再依靠金融创新来吸引外部资金,必须靠增加出口来增加收入。同时,投机资本不再冲击一国汇率制度,汇率风险小了,不需要那么多储备资产。亚洲国家和石油美元国家需要适当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增加进口或扩大对储备的使用,减少贸易顺差。这两个因素将导致控制全球资源和技术的发达国家在策略上做一些调整:一是对资源类企业的外来投资或收购、兼并有所放松,但在关键核心问题的要求比较高,价格要求比较高。
二是对企业出口技术将放松,但同时,会将自己准备的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代技术在获得资金以后投入生产,与输出技术的产品进行竞争,而且,发达国家将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而发展中国家可能获得了一些先进应用技术,但缺乏技术更新能力,在未来的5年左右时间,发达国家企业可能重新夺回市场。
三是对新的增长点开发和投入增加,包括对低碳低排放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对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的投入,对科技运用等投入会增加,并落实到产品和行业要求,这是未来技术、专利和产品、行业的标准和话语权。谁优先站在制高点,谁就会优先发展起来。目前,欧洲在绿色经济发展上具有优势,美国已经开始紧紧跟随,准备获得主导权。
这方面的战略的转变和实际的运用,在未来2-3年变化不明显,但2012年以后,其发展可能进入稳定时期,全球将逐步出现新一轮高技术标准的行业和产品竞争,进入绿色经济的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依靠传统产品出口来获得增长的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金融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大宗商品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