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8月初,温家宝总理实地考察了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状况,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这是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

1.国有资本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发展对国有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国有资本比重过高,国有资本占资本的比重接近70%。从不同的行业看,交通运输业国有资本比重高达99%,建筑行业较低也还达到51%,其他行业国有资本的比重平均达63%。沈阳市在39家大的行业门类中,每个行业都有国有资本,最高比重为99.2%;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国有资本占工业资本总额的58.6%,而且很多都集中在竞争行业。到2001年,三省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辽宁达到65.4%,其他两省都没超过50%。吉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拥有各类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8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仅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

吉林省非国有经济发展更是缓慢,经济力量小,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期内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力军。2001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2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比重仅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2002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来吉林省,欲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找一家非国有企业投资,但前提条件是该企业资产要超过1.5亿元人民币,要上的项目超过8000万元,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而在江浙一带民营企业资产超过1~2个亿在一些乡镇就很多。

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少

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占比重较高。经过20几年的调整,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未改变,例如,黑龙江省在2000年采掘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3%,相应的轻工业、服务业却发展缓慢。吉林省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上升,分别由1985年的13.5%和36.6%上升到1990年的14.8%和41.5%,而加工业的比重则由49.9%下降为43.7%。另外,具有广阔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比如,2000年在吉林省高新技术产值仅为150亿元,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值为1000亿元,而同期广东省为2700亿元,江苏省为1775亿元,上海1485亿元,深圳10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技术创新差,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改造、提升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后劲乏力。

3.装备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及时跟上,技术水平也未相应提升。因此,老工业基地的原材料和装备工业产品的地位相应下降,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看,东北地区的工业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10~20年以上。东北大中型国有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只占设备总量的5%左右。如沈阳市4484户工业企业的6336种设备中,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0.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4%。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8.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在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代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台机床中,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还有15.4%是属于50年代水平的设备;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以上多方面的弱势状况导致产业竞争能力继续下降,从根本上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4.资源型城市面临生存危机,接续产业发展困难

东北地区的工业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为主,由于长期粗放经营,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融合性恶化。东北地区的采掘业和原料工业比较效益丧失,步入衰退期,发展接续产业成为当务之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如煤矿、森林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黑龙江省省内几大自然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弱化乃至消失,如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大提高;省内4大煤炭生产基地: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吉林省由中直下放到我省的4个矿务局的20个煤矿(含营城、蚊河煤矿),多数是50~60年代开发建设的,开采时间长。到2001年末,全省能利用的煤炭地质储量20.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5.9亿吨,可采量10.6亿吨。由于部分矿井衰老,资源枯竭,煤炭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最高产量达1556吨,到1998年下降到平均年产不足1018万吨,而后几年,年产不足800万吨,职工年产煤炭仅为60吨。另外,由于资源长期的开采、矿井老化和矿区沉陷造成矿区和油区出现城市塌陷问题。吉林省采煤沉陷区面积115.5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多达5.7万户。其中4个塌陷区,塌陷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受损面积262万平方米。白山市矿区下沉面积也有870多公顷,受影响的地面建筑物有124.3万平方米,其中动迁面积93.7万平方米,维修面积8.23万平方米,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安危;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吉林省森林资源质量大幅下降。经过多年过量采伐,成熟林比重越来越小,可采资源十分有限。延边州管局的11个林业局中有7个局采伐量急剧下降,吉林森工集团8个局中也有3个局采伐量极小。截至2002年底,全省成熟林比重降为19.6%,蓄积1.3亿立方米,而且多分布在高山陡坡,多数不能采伐。几年来共减产135万立方米,减幅达38.8%。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已经失去了支柱产业的支撑。

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炼制与加工、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及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城市的兴衰完全系于资源,资源型城市工业的逐渐衰退,造成城市的经济大幅下滑、工人大批下岗,城市职工生活质量下降,吉林省已有15个县(市)由于煤炭和森林资源逐年减少而陷入困境。主要是煤炭工业、木材采运和原料工业。

资源性工业城市的经济随着资源减少而走向衰落具有必然性,及早培育新兴产业则是战略之举。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灵活的市场竞争机制。如轻型加工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能够解决较多就业。但是,市场竞争相对激烈,需要灵活的机制,适合民营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多年来重型产业结构惯性发展的影响,导致后续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使整体经济增长面临着后劲乏力的严峻形势。

5.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社会稳定受到严峻挑战

以吉林省为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省就业人口1423.7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77.8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就业人数增加137.2万人,但是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重却下降了4.56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口占城镇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重下降了15.11个百分点,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在“十五”期间吉林省新增劳动力人数将达到24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口需要新的就业岗位,再加上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5岁及以上的在校生112.4万人将陆续毕业和106.8万的失业人口,约340万人需新的就业岗位。同期还有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届时劳动力总量将达到峰值,而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近年来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大幅度减少是就业人数增加缓慢、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990年全省国有单位职工为362.0万人,到2000年减少为247.0万人,减少了31.77%。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1990年为154.4万人,到2000年减少为42.3万人,减少了72.60%。在失业人口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5.18%,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占33.79%,而接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占了60%以上,还有0.3%文盲、半文盲。大量低素质的失业人口给再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不足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瓶颈”,就吉林省而言,首先是养老保险缺口无法弥补,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财力不能满足社会保障的支出需要。据测算,2003年全省养老保险统筹资金当期收支缺口为30.51亿元;集体统筹资金缺口为3.2亿元,还有30多个县的集体企业仍实行县级统筹,由于统筹层次低调剂能力弱、企业缴费困难等,部分地方只能发给200元左右的低标准养老金。这部分离退休人员已成为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二是失保险金支出增大。随着下岗职工三年协议期满,高峰期即将到来,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03年达到30万人左右。三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由于需要纳入低保范围的人数较多,即使按低标准发放,仍存在较大缺口,地方政府自身无力解决。这些都将对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带来难以预料的阻力。

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的关键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自从世界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80年历史,创新按照两个大的方面在发展,一个是制度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1.东北国有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变革。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多样化、市场化,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这是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要同步推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论调整是企业实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不进行结构调整,适度缩短国有经济的战线,就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对有发展前景、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不能打破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偏重工业、偏生产性、偏资源消耗性和在所有制结构上过分倚重国有经济的格局。制度创新是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进行制度创新,企业难以从根本上转换机制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并形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技术创新缺乏制度保障和机制保证。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成果难以巩固。

2.东北国有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

熊比特在50年前论述过“创造性的破坏”的含义,熊比特说“不要以为技术创新就好像是在公园里散步,每个人都能高高兴兴,技术创新是个很残酷的过程,如果你成功,你就毁了别人的事业”,这就是创造性破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必须进行这种破坏性的破坏,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完全有条件在技术创新和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中求得发展。要创造条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80%GDP是靠技术创新获得,20%靠资本积累。所以企业发展缺少资金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还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传播与带动作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主动为传统产业输送高新技术及现代管理方法,移植高新技术产品,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也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设备、试验条件,以及必要的生产原材料等配套服务与支持,共同促进结构调整改造。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改革与发展同步进行

我国正处于体制与结构双重转轨的过渡时期。因此,一方面,政府要把过去采用行政手段指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转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经济领域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以实现工业化的任务,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必须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政府的引导和主导作用,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中央和地方应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涉及到中央、地方、部门(包括全国性公司)及企业等各个方面。为了避免因条块分割而造成体制障碍,政府各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协同合作。中央欲成立东北办就是要统一管理东北开发。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负责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全国500强的大型企业的重组、改造;负责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协调工作;负责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和转移支付的工作;负责制定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应负责地方工业企业的重组、改造及做好中央大企业配套服务和企业组织工作;应与中央政府共同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应负责搞好本地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以利于对内外开放、吸引投资。部门和行业应负责钢铁、有色、石化及机械等行业中大企业集团的跨地区整合、重组及在技术开发、建立战略联盟等方面的跨地区协作。

3.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型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整体布局状况,应根据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

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采取保障政策。主要是为少数必保的大型骨干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能力。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税务负担,支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轻企业的人员负担;支持债转股、国债贴息项目,减少企业的债务负担;支持主辅资产分离;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等措施,保障大企业全面提高自身竞争力。

对各类非国有经济采取放开政策。应消除一系列体制障碍,争取在放开搞活私营经济与中小企业方面有大的突破。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租赁、股份合作、收购等方式参与公有企业转制,鼓励非国有经济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和与大中型企业配套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

4.重振产业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1)发展机电工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广泛带动作用的生产体系。一是要以重大建设工程为依托,以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要途径,努力提高机电产品,尤其是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争取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大型成套设备的定货合同,争取国家通过买方信贷和政府采购方式扩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国产化方面有所作为。抓住国家大力强调振兴装备工业的有利时机,争取承担能源(如核电)、交通(如地铁)等大型国产化依托项目的装备制造方面的任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推进产业升级。

(2)通过改组、改造和提高原材料工业产业素质和发展后劲。一是压缩过剩和效益低下的生产能力。对于技术落后、附加值低、没有市场的小塑料、小钢铁、小化工、小火电、小建材等,要大力关、停、并、转。二是对大型骨干企业要进行较大幅度的企业整合,在省、市的协调下,推动钢铁、石化等大型企业由建立战略联盟逐步发展到建立大型企业集团。三是要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以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档产品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形成具有开辟新的经营领域或相关技术的实力。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有优势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农业资源优势,鼓励提高各类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险、贮藏、销售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增加农业产业化的附加值,重点发展玉米淀粉及深加工、饲料工业、肉类加工,积极发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纺织和服装。发展特色经济,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促进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标签:;  ;  ;  ;  ;  ;  ;  ;  ;  ;  ;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思考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